年轻人心梗的线索,不再是海底捞针! 文丨武德崴 来源丨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众所周知,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是诱发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心梗)的重要原因。那么,在年轻的心梗患者中,危险因素的构成是否不同,又是否能够针对可逆性的危险因素预防心梗?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杂志(JACC)》对此进行了探讨。研究者在美国医保数据库中进行了分层抽样,选取了2005年至2015年约20%的首次发生心梗的1,462,168位患者(年龄介于18-59岁),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人种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鉴于其庞大的样本量,基本可以反映美国中青年心梗患者的危险因素构成情况。 年轻人首次心梗,心肌损害更严重! 在急性心梗的发病类型方面,该研究发现,在中青年患者中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的比例占45.1%,远高于全人群中STEMI比例。同时1/7的STEMI患者和1/3的NSTEMI患者未接受血运重建治疗。 这些结果提示,中青年STEMI患者发生无冠脉梗阻的心肌梗死(MINOCA)的比例高于老年人,冠脉病变通常较轻,发病原因多为急性斑块破裂或其他应激因素造成的急性冠脉缺血。 吸烟、高脂血症、药物滥用是造成斑块不稳定和急性冠脉痉挛的重要原因。对于没有经历过缺血预适应的中青年患者,首次心肌梗死往往会造成更严重的心肌损害。 吸烟、血脂、血压,心梗的“三大黑手” 该研究显示,不同年龄组中心梗的危险因素有较大差别。
吸烟(56.8%)、高脂血症(51.7%)和高血压(49.8%)是前三大危险因素,糖尿病(22.6%)、肥胖(20.7%)和药物滥用(9.6%)也占据不小比例,90.3%的患者至少存在1项危险因素。
高血压(59.8%)、高脂血症(57.5%)和吸烟(51.9%)则是前三大危险因素,糖尿病、肥胖和药物滥用分别占比28.5%、17.1%和4.6%,92%的患者至少有1项危险因素。 青年患者吸烟和药物滥用比例显著高于中年患者,糖尿病和高血压则低于中年患者。 心梗和人种、性别有关吗?
以人种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亚裔人群高脂血症的比例(55.8%-61.6%)高于其他人种,肥胖(8.8%-13.3%)和药物滥用(1.7%-4.2%)比例较低。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在各人种中类似。 有趣的一点是,在亚裔人群中,男性心梗患者的比例高达78.8%-83.2%,而在其他人种中,男性比例处于59.4%-75.5%之间,明显低于亚裔人群。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亚裔女性的生活较其他族裔更为健康规律,危险因素较少,因此发病率较低。
既往观点认为,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女性的急性心梗发病年龄通常比男性延迟10年左右。 但是,本研究在整体人群中,不同性别人群的发病峰值年龄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近年来女性肥胖和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女性的吸烟率在近10年增长迅速。这些危险因素的增加可能已经部分抵消了雌激素的保护作用。 图1.2005年-2015年急性心梗患者糖尿病和肥胖患病率演变 心梗危机,真的不能避免吗? 该研究分析了10年来美国中青年人群急性心梗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除高脂血症外,其他危险因素均处于上升趋势。 其中,高血压、肥胖均上升超过10个百分点,糖尿病、吸烟、药物滥用也有小幅增加。凭借他汀的广泛应用,高脂血症的比例在2012-2013年后出现拐点,开始表现为下降趋势。但是,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仍然任重道远。 图2.2005-2015年18-44岁急性心梗患者危险因素变化 研究显示,至少90%的急性心梗患者都伴有1项以上可调控的危险因素,接近40%的患者伴有3项以上危险因素。尤其是吸烟、药物滥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近年来都处于迅速上升的趋势。 因此,中青年人在急性心梗的一级预防方面有非常大的调整空间,虽然本研究并不能对降低危险因素带来的获益进行定量,但危险因素的控制能够延迟急性心梗的发病时间已是共识。 中青年的急性心梗与老年人相比,STEMI比例更高,对患者预期寿命和社会经济压力影响更大,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中青年患者的危险因素更多表现为可调控,可防治的生活方式和疾病,因此,改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对推迟急性心梗的发病年龄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Clues to Diagnos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YoungClues to Diagnose Myocardial Infarctionin the You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9, 73 (5) 585-588; DOI: 10.1016/j.jacc.2018.11.034 [2]Modifiable Risk Factors in Young Adults With Fir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9, 73 (5) 573-584; DOI: 10.1016/j.jacc.2018.10.084 - 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