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发) 二、建构优化的大阅读教学结构 大阅读教育不仅限于学校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也涉及到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及其对社会这本书的阅读。建构优化的大阅读知识结构,我们认为可以分成校内的阅读和校外的阅读。 (一)校内的阅读教学 学校的阅读,往往体现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上。而大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对于课堂阅读,董国华在《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中说:“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组织形式。它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步骤、环节、时间及教学方法。”现在教育思想明确指出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也就是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模式改为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构建合情、合理、有效的综合课堂教学体系。说白了,就是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实现大阅读目标奠定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构建最优的课堂教学结构呢? 第一,改变教师的教材观念 我们都知道,对教师来说,首先要树立一个“学习教材是为了超越教材”的新理念。如果教师观念受到教材的局限,难以跳出教材,表现出为“教教材而教”,因而,导致教学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这样,不但难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而且更难让学生学会一定的阅读方法和对文本的读解能力,进而给实施大阅读教学带来不良的影响。 第二, 教学阅读方法的优化 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中指出:“现代教学方法以启发式精神为指导思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使教法具有科学化、规律化和示范化,即不但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要求,而且有助于把学生死板被动学习变成活泼、主动的学习,把学生被动的记忆变成主动的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因而,教师要根据语文阅读教育一点,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把“多媒体教育样式”用于课堂,引导学生去自觉学习。同时,大阅读语文教学设计尝试“专题阅读”形式的教学,一方面要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一方面要注意各有侧重,并且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实施大阅读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第三、阅读教学过程的优化 根据现代阅读教育思想,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要注重交互式教学过程,表现为“变单向传播的教学方式为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自由的交流,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过程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现象。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而且为大阅读奠定牢固的基础。 第四、以实践活动为归宿 无论何种教育形式,最终归结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上,大阅读教育也不例外。《课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学习形态。”综合实践活动不但体现出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而且实现课程标准中“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种思想恰好与大阅读教育思想相吻合,不但在内容上具有同一性,而且在教学形式上具有一致性。所以,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归宿的语文教学,不但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且也为大阅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外的阅读教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建构是按“以语文与生活相联系”为线索的,表现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来组织单元的。这样,校内阅读与校外阅读表现出严密的关系,体现出校外阅读是校内阅读教学的延伸与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校外阅读中,不但加宽加厚学生的文化知识底蕴,强化主观感受,进行探究性阅读,而且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构架,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其内容来说,这主要是学生的课外书籍的阅读和走进社会、认识社会、感受人生的实践阅读活动。这也完全体现了国家教育教学要求,学校既要坚持培养目标的统一,又要因地制宜地实施第二课堂教学。因此,为了有效地展开校外阅读,我们认为必须把校内与校外阅读结合起来,由内到外,拓展延伸。同时,坚持“自主体验原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给他们提供自我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阅读学习的自主性。 1、注重全面规划 我们认为,校外大阅读教学是一项极为庞杂的工作,不是随心所欲的,因而,其重点就要落脚于学校、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所组织展开的各项活动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而,学校、教师一定要注重全面的规划,做到实施校外大阅读规划要体现出教育的目的性,主题的鲜明性,实时过程的程序性。否则,让学生放任自流,甚至于处于盲目性中,这样,不但导致大阅读目标的混乱,而且使大阅读教育无法实施,或根本谈不上大阅读。 2、注重教材延伸 校外阅读主要体现在一些活动的展开。活动是实施大阅读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实现大阅读的载体之一。然而,无论怎样,在实施大阅读教育的过程中,总要以课内阅读的要求为基础,让学生充分融进自然、社会和生活,把课外大阅读与课内阅读就合起来,把课外大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体验的能力。对此,对于校外大阅读教学应该注重以下三方面的结合。 (1)注重《课标》要求,推进课外阅读 学校教师一定按照教育部在《课标》中规定的阅读要求,把每项阅读内容落到实处,这是实现大阅读的基础环节。这些内容和要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是明确,并在现行语文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首先,《课标》上已指定阅读内容。这个内容是指《课标》中列举的各年级课外阅读书名,主要是教材“附录”中的“名著导读”这一部分,及其附在教材之后的“7—9年级古代诗文背诵80篇(段)”。 其次,《课标》上未指明的阅读内容。这个内容是指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作品等中外文学名著,及其要求教师从“茅盾文学奖”和“科幻读物”及其“政治、历史、文化”中推荐给学生的课外读物。 可以说,以上阅读内容是我们实施大阅读的重要基础。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作好必要的引导,严格按照规定去要求学生,不但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课标》),而且能够为学生阅读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重视训练目标,提高实践能力 《课标》指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同时指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这个要求其实也是很确切的,它体现在语文教材中各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或者“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的训练要求上。这个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本身与大阅读要求相吻合。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走进大阅读之中,学会学习,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目标。 (3)走进社会生活,促进适应社会力 人具有社会性,正如鲁迅说过的,要想离开社会,就如同自己提着自己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学生是也社会性人。他们的思想情感是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让学生走进社会,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说,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且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也是让学生“成人”教育的不可或缺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对于学校来说,就必须注重《课标》上的要求,即:“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通过这些内容的实践,能让学生切切实实认识社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 其次,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区公益活动。活动是人发展的平台。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不但有助于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活动中阅读社会这本书,感受生活,感悟人生,从而实现学生健全人格的建构。 再次,注重社会调查与研究 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这样,不但扩展了语文的外延,体现了大阅读精神,而且实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坚持事实的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3、引导学生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是现代学生获取丰富信息的重要渠道。《课标》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同时指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网络上学习资源确实丰富,不但涉及到各个学科知识,而且包含着极为多样的课外知识。因而,网络是学校实施大阅读教育不可缺少的资源,也是大阅读教育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实施大阅读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网络学习,并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相应的网络资源,为搭建相应的学习平台,从而让学生能进入网络,并能走出网络,获得丰富的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