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资产 (二) 1、实际成本法:“原材料”科目反映企业的实际成本 适用范围:适用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少的企业 2、计划成本法:“原材料”科目反映企业的计划成本 适用范围:材料收发业务较多且计划成本资料较为健全、准确的企业。 1、实际成本法下购进原材料的账务处理 账单、材料同时到达: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账单已到材料未到: 发票账单到达时: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材料验收入库时: 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 账单未到材料已到: 材料按暂估价值入账: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下月初,用红字冲销原暂估入账金额 预付货款采购材料: 预付货款: 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收到材料并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预付账款 补付货款: 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2、实际成本法下发出原材料的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 【生产车间领用】 制造费用 【车间一般耗用】 销售费用 【销售部门领用】 管理费用 【行政部门领用】 研发支出 【研发部门领用】 委托加工物资 【发出加工材料】 贷:原材料 1、计划成本法下购入原材料的账务处理 收到发票账单: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验收入库的原材料: 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超值差异): 借:原材料 【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 贷:材料采购 【实际成本】 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节约差异): 借:原材料 【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 【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 2、计划成本法下发出原材料的账务处理: 按照所发出材料的用途: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 结转节约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 贷: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结转超支差异: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 3、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 (1)计算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X100% (2)计算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X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X(1+材料成本差异率) (3)计算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 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X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X(1+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委托加工物资: 借:委托加工物资 贷:原材料等 支付加工费、运费等: 借:委托加工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支付消费税(收回后直接销售): 借:委托加工物资 贷:银行存款 支付消费税(收回后继续生产应交消费品): 借: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贷:银行存款 加工完成验收入库: 借:库存商品等 贷:委托加工物资 毛利率法: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额X100% 销售毛利=销售额X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X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X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1、存货盘盈: 审批前: 借:原材料(或库存商品等)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审批后: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贷:管理费用 2、存货盘亏: 审批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贷:原材料(或库存商品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非自然灾害】 审批后: 借:原材料 【残料价值】 其他应收款 【应由负责人赔偿或保险公司赔偿的】 管理费用 【一般经营损失】 营业外支出 【自然灾害等非常损失】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第二章 资产 (三) 1、存货减值。 成本<可变现净值:未发生减值,不做减值处理 成本>可变现净值:发生减值,将两者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 2、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贷:存货跌价准备 转回时做相反分录。 1、(1)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购入: 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购入: 借: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支付安装费: 借: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耗用材料: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 耗用人工: 借:在建工程 贷:应付职工薪酬 安装完毕后: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2、 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顶税额)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60%】 —待抵扣进项税额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40%】 贷:银行存款等 待本月起第13个月可以抵扣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顶税额) 贷: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40%】 1、年限平均法(直线法): 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X(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顶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颍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余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X 100% 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原价一累计折旧)×年折旧率 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采用此种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一般应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最后两年的每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预计净残值)÷2 4、年数总和法: 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的种方法: 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分母代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总和。 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寿命-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X(预计使用寿命+1)÷2] ×100% 或者: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 1、结转账面价值: 借:在建工程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2、发生后续支出: (1)动产: 借: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不动产 借: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进项税额X60%】 —待抵扣进项税额 【进项税额X40%】 贷:银行存款等 3、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 借:管理费用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固定资产处置即固定资产的终止确认,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处置固定资产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2、发生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支付清理费用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贷:银行存款等 3、收回出售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 借:银行存款(或原材料等) 贷: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出售固定资产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4、保险赔偿: 借:其他应收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5、清理净损益的处理: (1)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置损失: 借:资产处置损益 贷:固定资产清理 (2)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置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资产处置损益 (3)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4)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利润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 1、盘盈的固定资产: (1) 盘盈时: 借:固定资产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 结转为留存收益时: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盘亏的固定资产: (1) 审批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结转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2) 转出不可抵扣的进项稅额: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固定资产账面净值×税率】 (3) 审批后: 借:其他应收款 【保险及过失人赔偿】 营业外支出一盘亏损失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将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严减值准备。账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概述: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特征: (1)不具有实物形态 (2)具有可辨认性 (3)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内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和土地使用权 研发支出: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资本化支出】 —费用化支出 【费用化支出】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原材料 银行存款 应付职工薪酬等 研发结束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 借:无形资产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月末,归集并结转费用化支出(研发结束当月): 借:管理费用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资料来源:会计帮A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