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脾足太阴经脉的起始

 解决人生问题 2019-02-22

5.脾足太阴经脉的起始

【原文】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1,上踹2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3、瘕4、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译文】足太阴经脉,起于足大趾的尖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分界处,经过大趾后的核骨,上行于内踝的前方,再上行于小腿肚的内侧,沿胫骨后方,与厥阴肝经交叉出于其前,上行膝股内侧的前缘,直达腹内,入属脾脏,连络胃腑,上过膈膜,挟行咽喉,连于舌根,散于舌下。它的支脉,又从胃腑分别而行,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由本经脉气所发生的病变,会发生舌根强硬,食即呕吐,胃脘疼痛,腹内发胀,常常嗳气。若大便或矢气以后,觉得非常轻快。但是身体都感觉沉重。凡本脏所发生的病症,舌根疼痛,身体不能动摇,食不下,心烦不安,心下痛得厉害,大便溏泄、腹中结块、痢疾、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股膝部内侧发肿以至厥冷,足大趾不能活动。象这些病症,实症就用泻法,虚症就用补法,热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就从本经取治。所说的本经实症,是指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本经的虚症,是指寸口脉反比人迎脉小。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脾足太阴经脉的起始,核骨:一作覈骨,俗云孤拐骨。足太阴脾经脉,起于大趾端之隐白穴,受足阳明之交,循大趾内侧白肉际大都穴,过核骨后,历太白公孙商丘,上内踝前廉之三阴交,又上踹内循胻骨后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阴之前,至地机阴陵泉,上循膝股前廉之血海箕门,迤逦入腹,经冲门府舍中极关元,复循腹结大横,会下脘,历腹哀,过日月期门之分,循本经之里,下至中脘之际,以属脾络胃,又由腹哀上膈,循食窦天谿胸乡周荣,曲折向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会中府上行人迎之里,挟喉连舌本,散于舌下而终。其支行者,由腹哀别行,再从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于膻中之里心之分,以交于手少阴心经也。由本经脉气所发生的病变,由气而及于经,从经而及于脏腑,故为舌本强。在脾脏所生之经脉病者,则为舌本痛,此经脉之为病也。经脉者,所以濡筋骨而利关节,病在血脉,故体不能动摇。此太阴之是动,脾脏之所生,外内出入,而见证之稍有别也。脾脉注心,故烦心,心下急痛,脾家实则为腹中结块、泄泻、小便闭塞、黄疸,此脏病之在内也。此太阴经脉脾脏之病,外内出入之见证也。明乎脏腑阴阳经气出入之理,本经大意,思过半矣。

足太阴脾经穴歌: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

【注释】1.廉:(lián连)侧边。《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仪礼·乡饮礼》:“设席于堂廉东上。”《说文》:“廉,仄也。”《汉书·贾谊传》:“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

2.踹:(chuài啜)小腿肚子。《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

3.溏:(táng堂)未凝固的,像糊状的泥浆。中医学名词,指较稀的大便。《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

4.瘕:(jiǎ假)腹中结块病。《关尹子·匕》:“瘕则龟鱼,瘘则鼠蚁,我可为万物。”《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