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创造自己的教学经验?

 江山携手 2019-02-22

   从不思考到思考,从不命名到命名,从不学理论到洞察理论,从“闭门造车”到看看他者的经验,从只有点点滴滴的做法到系统的经验建构。如此,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经验,都可以是一个奇迹。


   一、给自己的教学经验命名,传达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给教学经验命名,意味着对“日常经验”的系统分析和整理,集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为切实“减负增效”而探索的“一页纸教学法”、上海市兴业中学基于“和美教育”办学理念以及“爱的课堂”的“L- O—V-E”教学法、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为落实“关爱教育”理念而推行的“O”形教学法,等等。从现实意义上说,给教学经验命名,有利于“区分”、“标志”各种不同的经验,有利于传达特定的价值追求,有利于发挥命名的“记忆”和“传承”价值,增强认同感,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凭借“直觉”与“想象力”,寻找经验的理论“痕迹”。

   创造自己的教学经验需要选择恰当的理论作为支撑,接受理论的验证,并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组成部分。江苏省宜兴实验中学的经验“类结构教学”,它是当代“教师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的一个典范;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的经验“晋元实验”,他们基于“选择教育”理念而全面地梳理了一所高级中学的教学改革思路;而上海市建平中学宁冠群老师历经近30年痴心不改而建构的“迁移教学法”,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诺言。这些经验形成的背后,都有理论的参与,都蕴含着求真的精神和超越的勇气。

   三、借鉴他者的经验,扩大自己的经验“视界”。

   创造自己的教学经验是一种“内知觉”,对他者经验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或者是一些具体的做法,而要进行“深加工”。如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实验中学的“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策略,我们不能仅仅套用其“分层”一系列做法,更要理解其精神,从多方面实现其意蕴;上海市宜川中学熊熨赟华老师的“十字教学法”,是为解决高中物理难学、难教而探索的一个“学习物理”(相对“研究物理”)教学新体系,也需要整体把握而不能仅从一招一式中“学习”它;南京市梅园中学的“梅园教学法”,是一种“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教学探索,内含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评价及管理等36个方面的内容(简称“梅园36计”)。“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明月并不在手指上;文字能指出真理,真理却不在文句上。”确实!

   四、开发教学经验的操作载体,放大经验的价值。

   教学经验的操作载体从功能上分,有激励性载体、启迪性载体、规范性载体和强化性载体;从形式上分,符号信息载体、活动载体、光电信息载体,或者包括物质载体和文化载体等。南京市宇花小学的“卡通课堂”,作为参与式教学的一种扎根实践,开发了“五彩学习卡”系列操作载体;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的“助学提纲”,智慧地演绎了“教育即帮助,教学即助学”的承诺,简明扼要的“助学提纲”便于操作和落实;江苏省洪泽中学特级教师姚湘仁的“布点教学法”,从“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出发,从对知与不知的区分、对知与不知区分的优化、不知向知的转化及知与不知的内化等四个方面开发的激活问题图、优化问题图、填补问题图及反思问题图等四个操作载体,探索了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于一体的“布点图”,有利于真正优化学习,提高教学实效。

   五、建构教学经验的“框架”或“体系”,增强经验的整体性和“画面感”。

   如把教学经验比喻为一棵“树”,那教学思想层则为其“根”,相当于“大脑”;教学方法论层面为其“干”,相当于“神经中枢”;教学操作层面为其“枝”,相当于“神经末梢”。“根”是营养的源泉,教学思想是教学经验的营养来源;“干”是整棵树的支撑,教学方法论作为一般的教学原理,支持着教学经验的“生长”;“枝”是在“根”与“干”的基础上生长,教学操作层面以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论为基础,在不同的情境中往往呈现“枝繁叶茂”的形态。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创立的“自然分材教学”,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样态;上海市同济初级中学的“阳光课堂三十六计”,在点燃儿童的学习热情方面有独到之处;上海市复兴东路第三小学的“万花筒教学法”,让教师拥有自己的有效教学经验,是一种“幸福沉浸”的教学实践……这些“经验”都有自己的“框架”或“体系”,“画面”立体而有质感。

   六、教学经验的“生长”和“完善”。

   教学经验从初步长成到最后完善,要经历一个不断累积和更新的过程。经验的生长不是经验材料的静态堆砌,而是一个动态的加工过程。有效的积累是由观察、记忆、判断、比较、筛选、分类、归纲、概括、分析、评价等具体操作达成的,其本身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句话,教学经验之“树”的生长,贵在坚持和积累,成在创新和发展。如从“青浦实验”到“新青浦实验”、从“茶馆式”教学到后“茶馆式”教学、从“教学做合一”到“新行知教学法”,与时俱进,难能可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