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我国约有1亿左右的人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8%-10%,慢性乙肝患者(肝脏已出现炎性病变)约2000万人。 为啥肝脏最怕乙肝病毒?1,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率高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侵入机体后,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繁殖,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关系传播。其传染性很强,在潜伏期和急性期,患者血清均具有传染性。 2,疫苗接种意识浅 尤其对20-59岁人群,很多人在出生后、上学后等都会打乙肝疫苗,且很多人认为打了乙肝疫苗之后就不需再打,一辈子不会被传染乙肝。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乙肝疫苗,是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但它不是万能的,接受疫苗后不是永久性产生乙肝抗体。一般接种后,建议6年检查一次“乙肝两对半”,根据检查结果判定是否需要打一次加强针! 温馨提示: 乙肝疫苗对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都无预防效果,所以提早检查,提早打疫苗预防。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器官,以“沉默”被人熟知,且肝脏具有较强的代偿、再生能力,所以肝病患者前期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当到医院检查时,约80%的人到肝癌中晚期、肝硬化失代偿期等阶段。 肝病,指肝细胞破坏所引起的肝功能衰退而导致的疾病。人体肝脏由3000亿个肝细胞组成,其中一部分被破坏时,不会发生黄疸症显著症状。主要因为肝脏的“3个功能”! 第一,肝细胞互补功能一部分肝细胞被破坏,剩余的正常干细胞依旧可通过代偿性增生、替代和补偿作用来维持肝脏的正常活动及功能,这就是肝细胞的互补功能。 第二,肝脏没有神经肝脏以“沉默独居”,主要指肝脏中不存在末梢神经,肝脏发生病变时,一般没有疼痛感。所以当人们有感受时,很多都是肝脏已有严重病变时。 第三,肝脏再生能力肝脏有很强大的再生能力。一方面,肝脏受损时,可通过自我再生能力进行修复;另一方面,肝脏的再生能力会令患者对病情毫无察觉。 预防肝病,记住“四件事”,做好远离乙型肝炎病毒! 第一件事:减少外出用餐在外用餐,一方面是用的餐具卫生不靠谱;另一方面,食用的油没保障,有些小地摊可能是地沟油。 减少外出用餐,尽量多自己动手做饭。很多人可能嫌麻烦,但少吃外面的东西总归是好的。 第二件事:熬夜会降低身体免疫力长期熬夜会打破身体内分泌平衡,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同时对肝脏、心脏、血管等还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肝脏不能及时排出毒素。肝脏修复需在熟睡中进行,若肝脏不能完成毒素排泄,会导致新鲜气血无法生成,促使受损肝细胞难以得到修复。自身免疫力低下的人易感乙肝。 最好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最晚不超过12点,这样能保证肝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第三件事:酗酒会损伤肝脏细胞酒精进入身体后约90%进入肝脏内分解代谢,酒精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乙醛,具有毒性,若喝酒过多,肝细胞对乙醛的进一步分解会出现异常,从而损害肝脏。 适量喝酒,可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有助于毒素排出。 第四件事:定期复查,打乙肝疫苗建议20岁以上人群,重视肝功能、乙肝两对半的检查,若查出体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呈阴性,说明体内没有乙肝抗体,建议到当地防疫站进行乙肝疫苗接种;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数值小于或接近10,建议去打加强针。 另外,预防乙肝,至少每隔6年进行一次复查。 保肝护肝,日常多吃些护肝食物!1,以茶代酒 常喝茶可补充身体水分,促进血液循环,排出毒素,利于养肝护肝。 绿茶 绿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多种成分,具有排毒、清热祛暑、利尿解毒、调脂等功效,适量饮用不仅可有效减轻肝脏负担、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且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功效,这对肝脏的养护是极为有利的。 蒲公英根红茶 蒲公英,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胆保肝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蒲公英可拮抗内毒素所致的肝细胞溶酶体和线粒体的损伤 ,解除抗菌素作用后所释放的内毒素导致的毒性作用,从而增强肝脏再生能力。另外,蒲公英能降低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肝组织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量,对改善脂肪肝的脂肪变性程度有一定帮助。 由于蒲公英性寒,建议脾胃虚寒者,在冬季饮用蒲公英根红茶,经红茶工艺进行发酵后获得可降低蒲公英的寒性,且味道更香浓。 2,多食菌类提高免疫 蘑菇 比如口蘑、香菇等,性平,味甘,含多糖类、维生素类、蛋白、脂肪、膳食纤维等。研究表明,蘑菇中多糖成分可调节免疫,抗肿瘤,肝病患者适宜常吃。同样,预防肝病更应常吃。 木耳 性平,味甘,含脂肪、蛋白质、多糖,可益胃养血,具有滋养作用。同时,木耳中的脚趾可把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灰尘,杂质吸附集中起来排出体外,从而起到清理肠胃作用,还可改善便于。 3,多食绿色食物 中医讲“青色入肝经”,绿色食物能有益肝气循环、代谢,还可消除疲劳,舒缓肝郁,多吃些深色或绿色食物,比如西兰花、菠菜等。 另外,保持好的心情,不要生气。中医上讲,长期抑郁容易伤肝,生气容易让原来畅通的“七经八络”变得迟钝,血流回心脏的速度变慢,在某个部位生成病灶,从而为疾患的发生埋下定时炸弹,生气不但容易致癌,也是“百病之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