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物质之“形”来保全自己,取得完全的胜利。孙武认为,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得战争的胜利。当取胜条件不足时,应采取守势,当取胜条件具备时,则应采取攻势。因此,会用兵的人善于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必胜无疑的地位,擅长创造战胜敌人的机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要失败的敌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物质之“形”,便是由国土的大小所产生的物产、军资、士卒的多少,以及军事实力对比的强弱。 过去那些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条件,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耐心等待机会,观察敌人何时有可乘之隙。这样,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便掌握了主动权,之后能否战胜敌人,便要看敌人是否有可乘之隙了。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可以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无法做到一定战胜敌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胜利是可以预测的,但不可强为,当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即便是善战的高手,也一样无法打败敌人。 如果遇到的是不可战胜的敌人,那么就应该采取防守的战术;当发现敌人有可乘之隙时,就要果断采取进攻的战术了。所以采取防守,是因为我方实力不足,不具备战胜对手的条件;所以取采进攻是因为我方实力有余,具备取胜的条件。一个善于防守的人,能够做到自己的兵力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方,使敌人无法发现;一个善于进攻的人,可以做到让部队产生从天而降的效果,突然出现从而有效打击敌人,做到即保全自己又获得全面胜利。
能够预见胜利,但预测没有超过大家的见识,就不能算是最好的;打了胜仗又受到天下人的称赞,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就好像举得起秋毫差不多重量的东西不能称之为大力士,能看见日月算不上是眼睛异常明亮,以及听见雷鸣算不上是耳朵灵便一样。古代人们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不过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而已。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是这样的。他们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也没有勇武杀敌的战功,所以如果,是因为他在打胜仗时没有出现任何差错。没有差错也就没有所谓转折,因此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些人之所以不出现任何差错,就在于他所采取的战术是能确保胜利的,因此,可以说他所战胜的是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打仗的人,是能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的,而且,他们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导致敌人失败的时机。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先创造完取胜的条件之后才去交战,而那些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去交战之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获胜。真正会用兵的人,善于修明政治并且遵循制胜的规律,所以他们是能够主宰战争胜败的王者。
兵法上说:一是要估算自己国士的面积,二是要推算本国物产数量的多寡,三是要统计军队的规模,四是要对双方军事实力进行细致的比较,五是要得出胜负的判断。有了土地也就有了土地面积,有了土地面积也就能推算出物产数量的多少,知道了物产数量的多少就能决定可以供养多少兵员,有了兵员数目,就能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了解了双方的军事实力,也就能得出胜负的判断了。所以,获胜的军队打失败的军队就如同用“镒”来称“铢”,具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打获胜的农业国队就如同用“铢”来称“镒”,没有任何优势。胜利者指挥军队打仗,就像从千仞高的山涧中往下放水,其势猛不可当,简直无坚不摧,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外在表现。 |
|
来自: 胜武工作室 > 《佛释儒道墨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