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中实物奖励的方式可否有效

 江山携手 2019-02-22

杜玉双

记得女儿读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周日,临近中午的时候,我从街上办完事回到家,发现女儿坐在沙发上闷闷不乐、一言不发,一反往日常态,我就问了为什么。结果怎么问,女儿就是不吭声。我又问了爷爷,爷爷也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从学校回到家里就这样。后来,女儿实在忍不住了,就哭着道出了实情。原来,这个周日一场公开课在她们班进行,女儿刚刚上课回来。老师在提问时,那些问题女儿都会,并都举手请求回答,老师没有叫到她,因此没有得到小红花。女儿正为没有得到小红花而想不通呢。当我了解了事情原委之后,劝解好一番,女儿才算“雨过天晴”。这是课改之初的事情。但与此同时,我想到了课堂上教师的鼓励与评价方式是不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呢?

上半年,我参加了一个小学区域教研协作体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准备了一些奥运吉祥物——福娃粘贴,作为对孩子的奖励。当教师出示一个问题之后,就拿出了这些奖励实物,告诉学生:“哪个同学回答得准确,老师就送给他一个福娃。”这个时侯,孩子纷纷举起手来准备抢先回答,气氛非常活跃,好几个孩子甚至站了起来。随即教师指定一个孩子回答问题,效果还不错。但是,在这个孩子回答问题时,还有的孩子主动说:“我也能回答。”由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可能让那些孩子都回答问题,教师只能接着进行下一个环节,课堂的活跃气氛暂时有所回落。当第二问题刚要出现时,孩子们已经意识到了该要提问了,教师还没有把问题说出来,结果孩子们已经举起来小手准备抢先回答,有的已经站到了凳子上。这时候,课堂上已经出现了“活跃+混乱”的场面,教师不得不维持一下纪律,然后趁机提出问题。问题的话音未落,这时候孩子们不仅仅是举手了,还急不可耐地大喊起来:“老师,我回答!”这种情形可以看出来,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而是在“福娃”上。孩子们回答问题看起来是积极踊跃了,但是也并没有因此而进行认真思考,回答问题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得到一个小物品。

前几日,我又参加了几个区域教研协作体的活动,也观摩了课堂教学,课堂上仍然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我看到有的孩子得到奖品后,不是在认真听课了,而是玩弄起小奖品。同时我也发现,有很多孩子由于受到小奖品的吸引,注意力和思考力并没有在听课上,而是全神贯注地盯在了奖品上。还有一些情况,由于教师平时很少用这种方式授课,只是在公开课上使用,有些孩子正确回答问题后,而忘记了送给孩子小奖品,没有及时进行鼓励,致使那些孩子情绪出现了低落。

这些现象,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方式确实能够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不至于出现沉闷的局面。那么,这种鼓励方式的负面作用是什么呢?我想,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究——“栽了一棵”是否也“砍了一棵”呢?“以问题导学”还是“以奖品导学”呢?“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呢?“鼓励适中”还是“刺激过度”呢?“巧设花絮”还是“积极鼓励”呢?学生的思维“在问题上”还是“在奖品上”呢?“活跃课堂”等同于“活化课堂”吗?“积极回答问题”等同于“深入思考问题”吗?

在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了很多方式和方法,但是我认为,越是涉入课改的核心领域,越不能使课堂教学走了“神”,不能让“形”捆绑住手脚,必须在“形”上有所突破。虽不很容易出现“出神入化”,但也要“形走神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