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解:土地利用形式

 资源868 2019-02-22

题目

《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如下一段描述:“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这说明

A.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B.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

C.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

D.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交害

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可知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因此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呆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因此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经済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因此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因此D项错误。由此分析,可以排除ACD,故选B

答案B

知识拓展

1.圩田

也叫围田,沿江、濒海或滨湖地势低洼,容易被水淹浸的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

圩田起源于唐代以前,唐代圩田的名称已经很普遍。圩田的建造维修都需要花费大量费用,一般农户承担不起,多由政府或者是有实力的大地主来完成。同时,圩田的规模很大,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与吴越在各自境内大修圩田,每圩方圆几十里,如同大城。其中,地势较低、排水不良、土质黏重的低沙圩田,大都栽水稻;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不宜保持水层的高沙圩田,常种棉花、玉米等旱地作物。明清时期,圩田更由长江下游向长江中游发展,在鄱阳湖和洞庭湖都有大片圩田的分布,使这些地区成为新的粮食供应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圩田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向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围湖造田改良了土地,保证了农业的生产增产,这也是长江中下游自古以来是产粮大区的原因之一。但是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对长江洪水的吞吐能力,导致长江排洪不畅;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

2.梯田

梯田,是开山造田的一种形式,山区、丘陵区坡地上,筑坝平土,修成许多高低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半月型田块,上下相接,象阶梯一样,故名梯田,也有的地方称它为雷鸣田

梯田对于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防止水土流失的功效。但使天然植被受到了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且梯田主要是靠天吃饭,一旦天不下雨,就容易干旱。

3.畲田

是山地土地利用的一种形式,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的田地。

它顺坡而耕,又不设堤埂

4.架田

架田,也称葑田,在沼泽中用木桩作架,挑选菰根等水草与泥土搀和,摊铺在架上,种植稻谷的田坵。

这样种植的作物飘浮在水面,随水高下,不致淹没。宋、元时,江南、淮东和两广就有这种架田。

5.涂田

海潮夹带着泥沙沉淀在海滨,民户在沿海岸边筑墙,或者立桩抵抗潮泛,开垦成田称之为涂田。

涂田设有排水和灌溉设施,出现于宋代,主要分布在浙东沿海地区。早期对于海涂的利用大概采用的也是一种类似于圩田的方式,这就是筑堤。称为“捍海塘”或“捍海堰”。

6.沙田

指水边或水洲沙淤之田。适合种植经济作物或特种经济林木。

7.湖田

在湖泊地区开辟的水田,四周修筑围埝。

8.垛田

是在河网密集的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地势高于水面,排水良好, 土壤肥沃疏松。但垛田间有小河间隔,不便行走, 须用小船接送,同时田面较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