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隋唐宋元时期农业(上)1.土地资源的开发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一两百年南北对峙的局面。全国统一以后,社会比较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文帝杨坚在位时候,从巩固新建立的隋政府出发,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还曾采取了一些减轻赋税、徭役、刑罚和检验户口的措施。这一切都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农业生产的重点,在谷物种植上,要种植就得要有耕地,耕地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人工开辟出来的。所以,对土地资源开发的开始就是农业的开始,耕地面积的不断增辟和不断扩大,标志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隋、唐时期造田运动,沿着历来造田运动的方向继续向广度、深度发展。 首先江南境内的尚未被前朝的权贵豪门抢占的山林川泽和一些不属于私人所有而又可以开发利用的荒原,以及虽被前人圈占,但因缺乏人力,仍陷于荒芜的土地,加以开发利用,使之由荒野变成了良田。随后,使造田运动向更南的地方扩展,除了继续开发江南境外,又向岭南地区扩展。唐代是开发岭南的主要时期。总之,到了唐代全国从北到南——直到国境的南端,所有平地都被开发利用了。所有这些先后开发的耕地,除了大部分私有土地由私人耕垦种植外,所有的以政府名义所占有的公田或官田政府都作了合理使用,其使用方式是公廨田、职分田和屯田。公廨田是政府把掌握的公田,按各级官府的等级分别给予数目不等的土地,以其收入作为各级政府的行政费用,田是给予官衙的,故称公廨田。职分田是给予官吏个人的。唐代各级政府的大小官吏,或者没有俸禄,或者只有不多的俸禄,政府对所有这些大小官吏,各按其官阶品级给予多少不等的土地,以其收入,作为官吏俸禄的全部或一部。公廨田和职分田都需要由人民代耕,实际上是将这些土地都按当地的租佃办法出租给农民的,故所有公廨田和职分田都散在各地民田之间,是由内陆的各种不同来源的荒田构成的。屯田是由驻防边疆的戍守兵士在边地自行开辟的,这是将造田运动扩展到缘边或边外。 唐时除了在缘边或边外实行营田外,还在内陆实行屯田,即把由政府名义占有的内陆荒田加以开发利用,从而减少了内陆官田的荒芜程度。这一切,对于唐代农业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古人的造田运动除了向平地扩展外,很早就出现了山农与泽农。山农即到高山之上或丘陵地带去开辟耕地。泽农即利用江河湖泊游积沙滩和低洼沮洳之地,甚至把湖水排干,以湖底为田。唐代的围田或圩田就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唐时所谓封水,主要是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这样被圈围起来的田叫做" 围田" ,有的地方叫做" 圩田".围田或圩田都是化湖为田,比决湖为田又进了一步,因决湖为田,必须把湖水排干,以湖底为田,而建造围堤或圩岸,是在湖水不能排干的情况下,把堤岸伸入水中,从水中造田。这样造出的围田或圩田原来都不是田,现在是凭空增加了水土资源,这对促进唐代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由水中造成的田,必然都是水田,只能种植高产的水稻,这样就更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江南财赋之所以能成为唐王朝统治地位的支柱,发达的农业是一个主要原因。 唐代造田运动的另一个进攻方向,是向山地发展。农业粮食作物中,有些品种对土壤的水分条件要求不高,山田、坡田等贫瘠土地均能获得收成。于是上山开垦就成为一个争相奔赴的目标,唐代上山垦田人数之多和普及之快都远超过前代。耕垦山地的都是近山的贫苦农民,他们都在平地得不到农田才不得不上山的。特别是在土地兼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山间的小块土地正适合贫穷农民的需要。但是,山中树木被砍烧,天然植被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结果,辛苦开辟出来的山田、坡田,转瞬化为乌有。北方黄土高原地区亦有同样的情形。黄土高原土层既厚,质又疏松,水土流失远比南方严重。可见开发山田,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虽然都暂时获得了一点土地,缓和了一些农民缺地少地的矛盾,并取得了一点收益,但却给当时和后世造成无穷祸害。因山地最易冲刷,雨水冲刷了山上坡田,同时就淤塞了山下民田,山上山下之田同归于尽,所得远不能偿所失。至于由此造成的水旱灾害,其损失就更无法估计了。同时,变湖为田,围湖造田,都是在破坏生态平衡,湖泊本身为天然水库,对江河水流起着重大的调节作用,营造了围田或圩田,或决湖为田,就是缩小了湖面或消灭了整个湖泊,使湖泊的调节作用完全丧失。这些是在土地资源开发中的消极一面,不能不充分估计到。 开发新的水土资源,是宋朝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把原来已开发过的,但后来又荒芜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其次,把原来不便开辟或不能开辟的山山水水,加以开辟、改造使之变为耕地。虽然这一类新造的土地不多,但其对农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则是很大的。 宋、元时候,南方人民曾采用了" 圩田""柜田" 、" 架田" 、" 涂田" 、"沙田" 、" 梯田" 等扩大耕地的种植面积。 前面说过,圩田即围田,是在水涝地筑堤所围出的土地。宋、元时圩田更见增多。北宋中叶,仅从宣州到池州就有千亩以上的圩田。南宋时,当涂、芜湖两县的圩田占全县农田面积的十之八九。宣州、池州一带圩田的规模非常大,有的圩田周长480 多里,圩岸坚固宽广,可以并马而驰。 柜田类似圩田,不过规模较小而已。架田是以木桩作架,四周和底部实以泥土和水草飘浮在水面的农田。宋室南渡后,柜田和架田在南方比较常见,是南方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大自然的一种巧妙的发明。 涂田和沙田是利用江海沿岸泥沙淤积的滩地经开垦而成的农田。由于这类土地时常容易,淹没,所以不计入全国耕地之中。但农民在涂田、沙田上种植庄稼,仍是可以提高农业总产量的。 梯田是沿着低缓山坡营造的田地,远望像拾级而上的阶梯。把山坡修建成层层而上的梯田,则水土流失自然就得到控制,这的确是宋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大发明。可惜梯田只适用于南方,北方的山田、坡田却不可能建造梯田。因为北方山田、坡田都是黄土,一遇雨即被冲塌,而在南方也只是局部解决了水土流失的问题。因为梯田的基本建设费用是很大的,非富有资财的地主阶级不能营建,因而不能把所有山田都建为梯田;另有一部分山田、坡田因坡度太大,不能建造为梯田。宋代南方的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农民多开梯田。福建农民" 缘山引水" ,在山田种植水稻;江西抚州、袁州等地的农民,也开山坡为禾田,层层而上,直达山顶。可见,梯田在南宋初年已在福建兴起,然后逐渐向各地推广。 宋、元时期,劳动人民修建" 圩田" 、" 柜田" 、" 架田" 、" 涂田" 、"沙田" 、" 梯田" 的结果,自然可以扩大当时的耕地面积。 2.水利建设与发展水是农作物的命脉,一个朝代是否注意兴修水利,是一个朝代农业能否发达的关键。如大家所熟知,在隋王朝时候曾经大开运河,兴修了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渠、永济渠、江南河等河道。这些运河对沟通南北交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有其重要的意义,但和农业生产没有直接联系。隋、唐时期直接的农田灌溉工程有在藩州筑堤引水,开稻田几千顷;在寿州修复芍陂,灌田5000余顷等。 唐代也注意到了人工灌溉。唐王朝对开凿和修整运河渠道极为重视,开凿运河渠道的目的是为了水路交通,但运河沿途仍可以进行灌溉,对农业有利。但为了保证漕运畅通。对灌溉用水要有所控制。因此有别于溉渠,运河虽多,灌溉之利并不太大。特别是唐后期江南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1-779年),为了防止海潮,曾在今江苏淮安至南通一带筑堤,总长约为142 里。这对于保护农业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唐代宗大历12年(公元777 年)在今江苏句容县绎岩湖周围百里开置水塘,立斗门调节干旱,灌田万顷;(德宗贞元8 年公元792 年)湖北江陵人民修堤治水,开出良田5000顷;(宪宗元和8 年公元813 年),常州武进县开孟渎渠,灌田4000顷;(文宗太和6 年公元832 年)浙江宁波筑仲夏堰,灌田数千顷等等。 宋代是汉以后大力兴修水利的鼎盛时代,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兴修水利,推广灌溉的最盛时代。宋代历届朝廷都深知水利是发展农业的关键,不仅在全国各地新建了许多大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而且修复疏浚了早已破废的旧有渠道。凡是可以利用的江河湖泊,凡有可以开凿沟通的陂塘渠道,必尽量加以修治,力求使全国河网化,以尽量扩大土地的灌溉面积,提高农产品数量。这些水利工程民间能自己兴办的,则由民力兴办,财力不足时可向政府低利贷款,分期摊还;一州一县可以兴办的,由州县负责进行,事成后论功行赏,加官进级;如渠道较长,跨州县,非一州一县之力所能兴办,则由中央统筹,发挥中央、地方和人民的积极性以加速水利建筑。同时朝廷还经常命令大臣统筹农田水利的总体规划,以求发展全国农田水利事业。神宗时,兴修水利进入全盛时期。北宋熙宁初,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大修水利的高潮。以朝廷名义号召全国诸路州县各相视土地所宜,凡可以修复陂湖河港,则尽力加以兴复;原无陂塘圩垾,而今可积极进行创修。有的水利工程可及众而被人独占、有的海港被人为地界所隔,可以相商疏通。即由政府派官令同所属州县共同相度计议,设计兴修。诸如此类,都充分说明政府对于兴修水利,是不遗余力的。北宋政府对于热心兴修水利的州县官员,皆有奖赏;对于破坏者,皆有惩罚。南宋时仍大力推行兴修水利政策,认为农乃生之本,而泉流灌溉又为农之本,要勉农桑,尽地利,首先要兴水利,除水害,才能旱涝保收。 经北宋和南宋历代朝廷的大力促进,特别在全国诸道州府地方官吏的希赏畏罚推动下,各地水利建设,纷纷兴起。北宋时以神宗熙宁年间为高峰,南宋则以孝宗淳熙年间为高峰。两宋时期兴修的大小水利工程,多不胜举,其中重点区域是陕西、河北、河南、江南和川陕等处,这里仅就各区的主要工程择要举例: 关中区:关中有秦、汉遗留下来的郑和渠、白渠,原溉田4000余顷,并长期发挥着固有的作用。至唐而遭到破坏,王公权贵竞在渠上建造硙碓,渠水散失,遂失去灌溉之利,宋初即选派大臣前往诸州,相视旧迹,计划修复。 河北区:河北诸州特别是北部缘边地区,是开发水利的重点区域,因不仅用以灌溉农田,而且用以限制戎马,使遍地皆沼泽沟渠,实起着发展农业和巩固国防的双重作用。在河北地区所建的各项水利工程中,漳河是其中的重点,规模庞大,工程艰巨,所需人力物力之多,远非其他各渠所能比。工程修复,能复300年旧迹,溉数万顷良田,使河北成为一个重要的粮食基地。 两淮区:自古以来,两淮一直是历代王朝兴屯田、修水利的重点区域。宋代从宋初起即大修两淮水利,除了修复众多废弃的河渠之外,又进行了全面规划,有计划地新建了许多渠道,大体上实现了两淮的河网化,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粮食基地。 江南区:江南为多水地区,江、河、湖、沼密布境内,有自然灌溉之利,但亦受条件限制,水流不能遍达,多数高仰之田即难治其利,故干旱之区亦不少。原来的湖泊沟渠,不是年久失修,淤浅阻塞,就是被势家所侵吞冒占,化湖为田,水利全失,致使江南广大地区非旱即潦,灾害频仍。宋代江南是军粮的主要供应地,若江南欠收,就直接影响了京师的军粮民食,即影响宋王朝的统治。所以宋代历届朝廷对江南水利均极为重视。 元代所修水利不如宋多,但对水利也算重视。元初曾设立了都水监和河渠司,专管水利。并逐步修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陕西三白渠工程到元代后期仍可溉田7000余顷。所修复的浙江捍海塘,对保护农业生产也起了较大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