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高观点笃者 2022-10-15 发布于上海

Image

10月3日至10日,第24届国际灌排大会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3届执行理事会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6日上午,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3届执行理事会上,2022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四川省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和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等4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0项。

今年与中国的4项遗产同时列入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还有来自澳大利亚、印度、伊拉克、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的15个项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量已达到140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18个国家。

什么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本篇文章里,中国水科院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秘书长李云鹏将为我们进行详细解读。

专家解读: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Image

李云鹏

中国水科院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秘书长

Q1:请您介绍一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设立背景。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设立和主持评选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的为梳理和认知世界灌溉文明的历史演变脉络,在世界范围内挖掘、采集和收录传统灌溉工程的基本信息,了解其主要成就和支撑工 程长期运用的关键特性,总结学习可持续灌溉的哲学智慧,保护传承利用好灌溉工程遗产。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是以国际灌溉、排水及防洪前沿科技交流及应用推广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成员目前包括91个国家和地区委员会,覆盖全球90%以上的灌溉面积。

201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执行理事会上,由时任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高占义发起,国际灌排委员会执行理事会批准并启动了设立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的相关工作;2013 年在土耳其马丁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执行理事会讨论通过了遗产申报评选的标准、程序、管理办法,形成初步管理和技术框架;2014年开始正式在全球范围内启动遗产的组织申报和评选,每年公布一批。

Image
Image

(上)姜席堰;(下)天宝陂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每年的评选不规定列入总数限制,但要求每个国家推荐申报的项目数每年不能超过4个。目前中国明年申报项目的遴选工作已经启动。

Q2:请谈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的准则。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分为两类: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功能(List A);已不能发挥历史功能但仍具有 “档案”价值的遗址(List B)。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工程历史须在100年以上;工程型式可以是引水堰坝、蓄水灌溉工程、灌渠工程,或水车、桔槔等原始提水灌溉设施、农业排水工程,以及古今任何关于农业用水活动的遗址或设施等。除此之外,工程还必须在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具有突出价值:

①是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或转折点,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②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一方面或多方面)领先其时代。

③增加粮食生产、 改善农民生计、促进农村繁荣、减少贫困。

④在其建筑年代是一种创新。 

⑤为当代工程理论和手段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⑥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是注重环境保护的典范。 

⑦在其建筑年代属于工程奇迹。 

⑧独特且具有建设性意义。 

⑨具有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烙印。 

⑩是灌溉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 的典型范例。

Q3:灌溉工程遗产与水利遗产有何联系?灌溉工程遗产包括哪些?

灌溉工程遗产属于水利遗产中的一种类型。水利遗产除了灌溉工程遗产之外,还有运河工程、防洪除涝、供水工程、水能利用等各类工程遗产,以及历史水利管理机构、水利碑刻、水文题刻、水神祭祀建筑设施、水文测量设施、水利文献档案等非工程遗产,此外还包括传统水利科学、工程技术、管理制度、治水哲学文化等非物质的内容。

灌溉工程遗产的分类,主要依据传统灌溉工程的分类。此处的“灌溉工程”是广义的概念,是指通过改良区域水土环境、调节农田水资源条件,为农业开发和发展提供水资源基础支撑的各种型式的水利工程或体系,除典型的引水灌溉工程之外,还包括不同形式的农业排水、圩(围)田、梯田等灌溉排水工程体系,其内涵大体相当于“农田水利”。传统灌溉工程在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地表水灌溉和地下水灌溉两类。

Image

木兰陂

地表水灌溉指主要以地表水为灌溉水源或灌排调控对象的灌溉方式。根据对水资源的调控方式及田制类型,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引水灌溉

是指对天然径流在引水端不进行调蓄、不使用自然力或人力畜力提水,直接就其自然水位将径流导引至灌溉区域进行灌溉的方式。其中,横截河道建造拦河建筑物以壅高取水高程的方式,称作有坝引水。有坝引水的引水高程基本能够控制在拦河堰的堰顶高程,相对于无坝引水其对引水位、引水量、保灌面积的保障程度更高。无坝引水还可分为在引水口以上的河床内有无导流建筑物两种型式。

对于多沙河流,古代很早就注意到了河流泥沙的资源属性,采用引浑水淤灌的方式对水、沙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以同时达到肥田、改良盐碱地、控制灌区盐碱化的作用。

提水灌溉

一般是在河床内通过水车、筒车等提水机具将径流提升至一定高程后再导引至灌溉区域的方式,其特点是引水高程高于径流自然水位,但引水端无调蓄能力,引水流量受径流量和提水能力控制。

蓄水灌溉

指具有显著的蓄水空间,相对直接引径流灌溉在引水端具有明显的调蓄能力的灌溉工程,有些调蓄空间位于河道范围内,有些则利用洼地将周边地表径流导引来蓄水。

陂渠串联灌溉

俗称“长藤结瓜”式灌溉,其调蓄空间一般为多个,分布在主要渠道沿线,整体联合形成较强的灌溉供水调蓄能力。

拒咸蓄淡灌溉

是指沿海地区为灌溉阻挡咸潮、蓄积淡水,分两种:一种是以建在感潮河段上的拦河闸坝作为拒咸蓄淡的控制枢纽,并辅以河堤、海塘及其上分布的小型闸坝实现面上防控潮汛的目的,如莆田木兰陂、宁波它山堰等;另一种则是以闭合的基围实现整体防洪挡潮的功能,并辅以围堤上的闸坝、纵横的渠道水系调控区域灌溉排水,典型的如珠江三角洲佛山的桑园围。

圩田灌排

此处仅指在内陆淡水滨河、滨湖滩地或水网低洼地区修建高于外水正常水位的围堤所形成的封闭性区域,面上整体进行灌排调控的农田水利形式。也有的围堤与山丘相连,利用山丘成为隔离工程的一部分。大部分圩田区域在建围之前的农业水环境不稳定,易受洪水冲激、涝水浸泡,因此圩田水利工程体系的建设首先是对农田土地条件的整治或改良,然后才是常态化和针对农业生产周期的水利调控。圩田水利工程都兼具防洪、排涝、灌溉的作用,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圩田的排水可能比灌溉供水更重要,渠系、闸坝工程也大都兼具灌溉和排水的功能。

梯田灌溉

梯田是山丘区农业土地资源匮乏条件下将坡地梯级平整改造为农田的一种田制,古代梯田特别是南方的稻作梯田都有简易而完备的灌排工程设施。由于梯田所在的区域整体地形坡降较大,因此排水一般不成为问题。梯田的水利工程设施以灌溉供水设施为主。

垛田、葑田灌排

垛田、葑田所处的环境对农业生产而言比圩田更为恶劣,圩田虽条件差但毕竟常态下还是有土地的,而垛田、葑田区域在人工措施实施之前没有土地资源。

垛田是在沼泽湿地或湖区水面中将开挖渠道的土或运来的外土从水底垫起垛高成地,使地面高出水面以种植作物。目前发现的案例分为两种:一种主要分布在中国江苏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在黄河夺淮之后,里下河成为洪水走廊、“泽国”,单纯建圩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明代中后期逐渐创造出一种“锅底洼”地区的适应性灌溉农业类型,将开挖渠道水系与垛土成田并举,在改善滞涝排水条件的同时造出农业用地。这种垛田田块四周没有专门的护岸加固设施。另一种是在墨西哥的Chinampa,是在淡水湖上人工建成用于农业种植的长方形人工岛,平面形态与兴化垛田类似,但田块的尺度要更大,区别在于墨西哥湖中的人工造岛的材料是外运来的、而非就地取材,且Chinampa田块的四周有木桩或专门种植的大型乔木作为支撑防护,有的田块内部下面也有直立的木桩支撑,大一点的田块内还有灌溉渠系。

葑田与垛田的区别就在于田下有“根”还是无“根”。葑田下部没有支撑,又称“浮田”,是在湖区水面上用木、草等捆扎起来浮在水面上覆盖土壤以种植作物,有时遇到台风还可将其拉动到避风区域进行保护,如宁波东钱湖历史上就有这种葑田。

垛田和葑田的农业用水调控及保障,更多的是体现在田外的空间层次。单纯的农田土地层面的灌溉与排水,基本上是仅用手工设施直灌和自然出流的直排形式,这在整体水利调控体系和层次上处于“末端”,因此对这两种特殊田制的灌溉排水工程我们要在区域层面更大尺度上进行考察。

Image
Image

(上)长渠;(下)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地下水灌溉则是指以地下水资源(包括河道潜流、浅层水及承压水)为灌溉水源的灌溉方式。古代建造集水建筑物积蓄地下水时,往往都是针对潜水或河道潜流。古代对承压水的利用主要以引用自然出泉水为主,尚未发现靠打井贯穿地下隔水层来取用承压水灌溉的案例。按照地下水的不同来源,可分为潜水井灌、泉水灌溉和截潜流灌溉三种方式。

潜水井灌

指通过人工措施积蓄浅层地下水进行灌溉。按照集水建筑物的方向可分为竖井和平井。

绝大部分直立式集水建筑物的集水水位低于周边农田高程,因此灌溉时需要使用提水机具将水提升至高于农田地面的高程,再通过渠系输送至农田各处。相对引用地表来水而言,使用地下水提水灌溉意味着更高成本,因此往往在地表水资源缺乏或难以保障灌溉用水、恰好地下水资源条件优越时,才会采用这种方式。竖井有小口和大口之分,我们常见的竖井大多为小口,井壁一般用卵石或块石干砌,有的还会使用砂石分级在井壁外做成反滤层。作为灌溉的提水方式一般为桔槔,称作拗井。大口井又可称为塘井,即像水塘一样积蓄地下水,其与普通池塘的差别在于不与地表径流沟通,积蓄的水量主要靠地下潜水出渗,灌溉提水方式一般为水车,还有塘内套井的型式。

平井一般适用于山麓、山前平原或洪积扇等地下水富集地带,大都为自流灌溉。最知名的水平集水建筑物即新疆的坎儿井,在极端干旱区使用这种暗渠集水输水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蒸发损耗。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山腰上水平伸入山体内的平井。平井所积聚的水资源从暗渠导出后一般还会经过水塘涝坝调蓄,再经由明渠输送至农田灌溉。

泉水灌溉

是指承压水在山前、平原、盆地出露后,经过积蓄,导引至农田用于灌溉,泉水出露区域,一般会建池或塘来存蓄,再通过闸堰控制引水灌溉。由于井水、泉水均来自地下,且泉池有时与井特别是大口井的构造类似,在古代一些文献或古人概念中,“泉”和“井”时有混淆。此处我们以“表”和“里”两个标准作为区分古代井与泉的界定标准:从外观看,集水建筑物是地下水稳定出渗、成为水源的必要条件的为“井”,不是必要条件的为“泉”;从“内在”的地下水属性来看,由浅层水出渗而成的为“井”,承压水出流而成的为“泉”。

泉水灌溉按其出泉水位与灌溉农田的相对高程关系,可分为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引泉自流灌溉一般是在山区丘陵喀斯特地貌地区,泉水出流量一般较大,具有地形条件自流灌溉下游地区的农田,如湖南永州的鹅井灌区。提水灌溉。平原盆地泉水的出泉水位一般低于周边农田高程,因此灌溉时需要使用提水机具将水提升至高于农田地面高程,再通过渠系输送至农田各处。

截潜流灌溉

山区丘陵的河溪内陆表径流洪枯变化极大,而河床一般以砂卵砾石为主、河床地下潜流水资源丰富且相对稳定,截潜流灌溉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传统截潜流工程材料主要是卵砾石及木,有两种类型比较有代表性,一种称作“暗堰”,是在河床下部斜截河道截蓄潜流,并通过一段暗渠引出后进入明渠灌溉渠系,自流灌溉下游农田;另一种可称作“溪井”,是在河床下部开挖构筑方形储水空间,通过水车提水用来灌溉,又称“水仓”“匣”。无盖的溪井使用频率较高,可属常规水源工程;有的溪井用木梁和木排作盖,极旱时启用,属备用水源工程。

Image

桑园围

传统灌溉工程很多具有综合效益,如都江堰兼有防洪、水运效益,桑园围兼有挡潮、水运等效益;也有一些水利工程的灌溉功能是后来附加上的,典型的如灵渠。功能效益的综合,有时会反映在工程设施的调整和运行方式的改变上。对此类工程“灌溉”属性的分析,还需结合其不同功能的关联关系和演变过程进行,以更为科学、系统地了解其工程体系、特性。

Q4:请介绍一下中国的灌溉工程遗产情况。

中国的灌溉工程遗产数量很多,我们之前做过一次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在用的古代灌溉工程有400多项。截至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已达30处,是世界上灌溉类型最丰富、工程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更多具有突出价值和区域特色的灌溉工程遗产也在申遗路上。

Image
Image
Image

都江堰、郑国渠与灵渠一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中国的灌溉工程遗产,所反映出的历史价值十分突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灌溉工程,往往都是当时一地乃至一国的经济基础。最典型的如都江堰、郑国渠,与灵渠一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成为支撑秦王朝建立大一统帝国的战略支柱。孙叔敖修建芍陂,为楚王朝的经济发展和最终迁都寿春奠定了基础。造就了“塞上江南”的宁夏引黄古灌区,对维系西北地区社会稳定具有战略意义。更多灌溉工程则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价值,如浙江宁波它山堰之于鄞西平原的发展,陕西汉中三堰之于汉中盆地的发展等,不胜枚举。从易耕易灌的平原盆地到高山丘陵、湖滨滩涂、边陲荒漠、沿海卤地……灌溉工程遗产的地域分布,也从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不断开拓生存空间的艰苦奋斗历程。

中国的灌溉工程遗产,科技价值也十分突出。中国的国土范围幅员辽阔,不同地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差异很大,灌溉工程的型式和科技特征也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从工程类型而言,包括有坝引水、无坝引水、蓄水灌溉、拒咸蓄淡、井灌、圩田、梯田灌溉排水,以及不同形式的传统提水灌溉设施等等,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理念。灌溉工程遗产能够延续运用千百年,至今发挥效益,在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都有其科学性,体现了古人的治水智慧。

Image

白沙溪三十六堰

都江堰作为大型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典范,早已享誉世界,其鱼嘴分流、弯道排沙等精妙设计已家喻户晓。从泾河引水的郑国渠、从黄河干流引水的宁夏引黄古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有意识地利用河流泥沙来改良盐碱地、控制土壤的盐碱化,并将泥沙所蕴含的有机物作为农作物肥料,变沙害为沙利。《史记·河渠书》中有记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汉代关中地区的民谣“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广泛流传,可见当时的人们就对多沙河流引水淤灌有了系统认识。浙江丽水通济堰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是目前我国已知年代最早的拱形堰坝,坝上还专门留有放排通船的“船缺”。进水闸下游300米处干渠上始建于宋代的水系立交工程沿用至今,称作“石函引水桥”,渠水在函下自西向东流,一条山溪在函上自北而南行,互不干扰,它的建成避免了山洪泥石流对引水干渠的频繁淤积,大大节省了疏浚维护的成本,保障了灌溉效益的充分发挥,这也是现存年代最早的水系立交工程。类似的工程科技成就不胜枚举。灌溉工程遗产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往往能够最大程度利用自然条件,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以最少的工程量和管理成本实现最大效益。

Image

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部分工程遗存

随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影响力的提升,各地申报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竞争很激烈,今年申报的这4项遗产都是多次申报的项目。水利部今年专门制定了推荐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遴选评审办法,申报程序、评审标准相较以前更加规范。随着今后的发展,申报评选过程的科学性及专业化、标准化应该还会继续提高。

Q5:一个地方成为遗产地之后,应当如何保护与利用?

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利用,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它们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至今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水利效益。在当下,灌溉工程遗产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一大抓手。针对灌溉工程遗产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或文物的特点,我提出了“可持续保护”的概念。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灌溉功能可持续、科技文化可存续、保护工作可持续。

首先,灌溉功能可持续是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的核心,延续其灌溉功能、保障工程安全就是延续遗产的“生命”,实施保护绝不能把灌溉工程遗产给保护死了。

Image

灵渠

其次,科技文化可存续是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的具体任务,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不应是将已经过多次发展改变的工程设施目前的状态“固化”保护起来、延存下去甚至受损的也不准修,而是应该保护工程演变所体现出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内涵,科学保护这些历史信息和承载这些历史信息的工程和非工程遗存载体,并通过“表达式保护”的方式使历史信息能够得到有效保存,优秀的传统科技文化得到挖掘研究展示传播甚至必要的传承推广应用。

再次,保护工作可持续是灌溉工程遗产实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目标的基本保障,这需要科学把握遗产保护和遗产利用的关系,在保障遗产安全和科学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遗产的综合价值,只有遗产存在不可替代的现实使用价值、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相关利益群体就会支持并自发地保护遗产。

灌溉工程遗产除了灌溉效益之外,还普遍具有科技内涵丰富、工程景观独特、生态文化景观条件优越的突出特点,遗产灌区有持续的农产品产出,因此具有非常优越的科普研学、文化旅游、生态观光的条件,灌溉工程遗产的历史文化品牌可以为灌区农产品赋能增值。创新体制机制、有序引导,充分发挥灌溉工程遗产的社会价值、生态景观价值、经济价值,以可持续利用促进可持续保护,通过保护与利用的有机融合实现相关管理目标、相关部门、相关利益者的多赢,应是灌溉工程遗产可持续保护工作开展的基本思路。

Image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图/新化文旅)

近年来,东风堰、太湖溇港等遗产地的水利特色文化旅游也在快速发展,灵渠、长渠等还依托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创建成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成为优质和独具特色的研学游目的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还可以其品牌效益,为灌区农产品赋能增值。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产出的发芽紫米等高品质农产品经过专业认证后,价格可以达到每斤数十元乃至上百元。依托灌溉工程遗产灌区,一些集生态农业、采摘体验、研学观光、民宿餐饮等为一体的综合农庄开发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这些都是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利用有益的探索和示范。


2022年新增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2年·中国)

#

01/   四川通济堰

◉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

Image

古老的通济堰总干渠进水闸

通济堰始建于公元前141年,距今已有2163年的历史,渠首位于成都市新津县南河、西河、金马河交汇处,采取了引水方向和自然河流方向呈大自然黄金角,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是重要的水利工程技术进步典范。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通济堰自成一体运行,总结出了“冬闭春开,平梁分水”的治水原则,创造了“以篓易石”“砌石硬堰”“铁壁筒”等工程技术,形成了“堰工局”“堰长制”等独具特色的水利管理体制,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治水智慧,是人水和谐的典范工程。《华阳国志》表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灌溉工程为古城眉州的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提供了有力的物资支撑,孕育了东坡文化、长寿文化、忠孝文化、竹文化,诞生了一派繁荣的天府之国。通济堰灌区现在作为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向成都、眉山2市4县(区)提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灌溉面积52万亩。

#

02/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

◉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

Image

千垛晨曦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是国内外唯一、里下河腹地独有的、分布在兴化湖荡区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唐代以来,兴化先民为了应对水患灾害,筑捍海堤,筑圩堤,兴建排灌设施,并架木浮田、垒土成垛,形成高出水面1米以上的田块,即明代中后期创建与初步发展的垛田,发展成拥有配套的圩堤、灌排渠道、水闸等复合灌排工程体系和独特的灌溉方式的灌溉工程系统,沿用至今。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是江淮之间、滨海平原创造性的工程体系,有别于其他水网地区的圩田、垸田,通过协调黄河、淮河、运河的关系,实现了区域的洪水管理,在灌溉与排水工程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代表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至今仍在发挥灌溉排水、防洪抗旱排涝、生态农业、景观旅游等多方面效益。

#

03/   松古灌区

◉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

Image

松古灌区远景

松古灌区,是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遗产“活态博物馆”,是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典范。自汉代开始,先民因地治水,在松阴溪流域依势筑堰建渠,分片“开圳引水”,逐步建成以松阴溪主支流为水源,堰堤密布、圳渠交错的灌溉网络。灌区工程体系在明清时期臻于完善,至明末清初,境内有古堰120处,古塘、古井百余处,至今仍在滋润着松阴溪两岸16.6万亩良田。数百年来,松古灌区先民以榜文、碑刻、文选等形式,翔实记录了“七三法”立项选址、“借地建圳”,采用“人字形”坝体结构等建设机制,以及“汴石分水”“定期轮灌”“圳田制”“堰董制、圳董制”“水权管理”等创造性的灌区管理机制,真实反映了当地官民的治水精神和治水智慧。

#

04/   上堡梯田

◉ 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

Image

上堡梯田被称为“世界最大客家梯田”

上堡梯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西北部山区,面积约有5.1万亩,主要分布在上堡、丰州、思顺三个乡(镇)26个行政村。梯田最高海拔1260米,最低28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达62梯层,被称为“世界最大客家梯田”。据《山海经》等文献记载,上堡梯田开发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兴起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宋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距今至少2200年历史。上堡梯田,梯山为田,因山成形、因水而兴,属于陡坡梯田。它不仅包含了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可持续利用的水源蓄水工程、科学的灌排系统工程、先进的节水工程、完备的储水工程、完整的田间配套工程;而且包含了良好的上堡梯田生态保护系统:“森林—水系—梯田—村落”山林农业生态体系,由森林子系统、水系子系统、梯田子系统和村落子系统组成,充分展示了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水系的灌溉功能、梯田的水保功能、村落的生产功能。上堡梯田灌溉工程,它以最简易的工程设施,最少的维养管护,可持续的工程管理,实现了有效的自流灌溉,有力推动了当地的土地垦殖和农业生产,不断提升了粮食产量,目前上堡梯田粮食平均亩产已达 1000余斤。同时,积淀的厚重生态理念和建造管护经验,为现代坡耕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提供了积极宝贵的借鉴。上堡梯田至今还遗留大量的遗址遗存,是梯田开垦及其灌溉工程修建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印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文图资料来源:中国水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