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名气很大的书,读来却不知好在哪儿?

 野田高梧 2019-02-22

我不太爱开书单,因为读书这事儿其实很私人。而且大多数好书都被人推荐完了。反复抄讲义列简介很无趣,而强行推些书来显得自己趣味独特,也很无聊。

但我也知道,许多读者会在接触到某本所谓优秀作品时,因为不合期望而大失所望。尤其是现当代作品。

这里说道一下。


大多数读者读小说,是为了“看故事”。

这点不丢人,很正常。看故事是人类的正常需求。

但现当代艺术(包括但不限于小说、绘画、音乐)的评价标准,早已脱出了单纯“讲个故事愉悦身心、画幅好画愉悦眼睛、来段好旋律愉悦耳朵”的范畴。

俗称评价标准多样化。


这就导致,像毛姆这样顶尖的讲故事能手,会被许多评论家认为够不上20世纪的大师。因为现当代对小说的评价标准,早已不那么单一了。

米兰·昆德拉有句话很夸张,但是那么个意思:

“最后一部被大众热爱的伟大小说,是《好兵帅克》。”


一般读者上手《尤利西斯》,大概会觉得“这写的啥破玩意”?

但资深点的、对文学史有过点了解的,懂点英语文学史和古希腊那些玩意的,会觉得“哇这玩意好牛叉,居然他妈可以这么玩”。

所以当代是有许多好小说的,但许多读者因为抱着某种期待、某种预设的念想去读,然后很茫然。脾气急的,还容易闹出极端来:或是觉得这个不够好,浪得虚名;或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读不懂。

其实更多是因为,这些书的好,可能并不是面向大众的好。


所以读书时,也不能只抱着“忠于现实”啦、“故事精彩”啦、“人物鲜活”啦,这类死标准。

眼界放宽一点好了。

像下面这些,是任何一个现当代中国小说书单都会建议读的。但其中好处,又不同些。




余华为例。

大家都知道,《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很好。但不一样的好法。

《细》就相对激情澎湃,但有点翻译腔。喜欢那劲头的人格外喜欢,不喜欢的人觉得佶屈聱牙。

《许》就写得很聪明很好看,还有点漫画化。大多数人都会喜欢,但不喜欢的人就会觉得写得人太平面。

《活着》是属于他最平衡的一部,有情怀,有历史,但后半段有点,用福楼拜的标准,“作者干预的痕迹”,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是为惨而惨。

《兄弟》,一般大家觉得上半部好,因为写实而残酷。其实余华野心更大的是下半部:《下》他有许多是把刘镇当马贡多(马尔克斯那玩意)写的,魔幻世俗,狂欢的黑色幽默,但不喜欢的,就会觉得写得略轻。

余华的短篇小说里,有三篇风格极端。一是非常卡夫卡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是极为冷酷的《现实一种》,一是有点轻喜剧甚至结尾有点温暖的《朋友》。大家各取所需吧。

专门举这个例子是证明,即便是一个风格如此明显的作家,依然可以有许多不同作品以供选读。




好,说其他的,想到哪说到哪了。

莫言。

《生死疲劳》、《丰乳肥臀》、《蛙》之类不提了,但这几篇劲头略大,连着读容易吃肉吃腻吃顶了的感觉——这也是许多当代小说的小问题,劲头过足。好比吃酱肘子猪头肉,有劲道,但连着吃会顶。

所以《四十一炮》这种带点格拉斯风貌的“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就很解腻(虽然这本书整个在讲肉),也比较好读。

我个人最推荐的,其实是《檀香刑》,大概是莫言纯技巧最华丽的一本。都说口味重,其实不去读钱雄飞那段的话就还好,而且这部是莫言相对炫技最华丽的东西,有点用炫技来消解重口味的意思,好比九转大肠。




苏童。

最体现他风格的,是《香椿树街》系列中短篇,以及《我的帝王生涯》。妖艳华丽尖锐,带点顽童期中二。《另一种妇女生活》是短篇里翘楚。五味杂陈,像酸辣鲜鱼汤,特意加一勺醋。

迄今为止最成熟完成度最高的,我觉得是《河岸》,但有些丢失了他标志性的冶艳风格。各取所需吧。




冯骥才。

《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必读。民间故事范儿的极品,浓淡尺寸正好。煎饼果子。

《神鞭》、《炮打双灯》都很好看,但个人偏见:冯老师的东西一旦长了,就会在天津口风下面,透露出一点期刊味道,就像嘎巴菜吃到后来,觉得卤不够了。所以,还是读他短的舒服。




阎连科。

阎老师的东西最妙处,在于一种夸张到虚空的形式美感。所以如果单为了看个故事,他的东西不太好读。他的小说打个比方,就是一口猛酒,喝下去不为了解饿,为了那咣当一下子的劲头。《四书》和《炸裂志》就很典型。




韩少功。

《马桥词典》很好读,很从容,形式和口感都兼顾到了。

我个人私心推荐一个:韩老师翻译过一版昆德拉《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意外地好。




陈忠实。

《白鹿原》不提了。只论单部的深厚与完成度,20世纪下半叶中文作品,我不觉得有超过的。

同样,阿来《尘埃落定》、路遥《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秦腔》与《废都》也不提了。

大部头里,顺便推个没啥人说的:姚雪垠《李自成》,真·历史小说典范。




阿城。

三王不提,只说一件事:《棋王》这本书看着淳朴,其实很狡猾。汪曾祺先生自己都被哄过,以为阿城末尾要写王一生是个道家风格。阿城自己后来在《常识与通识》里聊过:他并没有这意思。他其实很鄙夷那些满嘴玄道的家伙。

阿城的东西带有极强的解构性,他很少下结论,只是棋王树王孩子王,都是一点至真,来消解世上的浮华。

顺便,《常识与通识》虽非小说,却可能是阿城最值得读的东西。




汪曾祺。

只就文学价值来讲,一般推重的是《受戒》与《大淖记事》。但后一篇其实有点期刊气。汪曾祺先生最卓越处,也是他人不可及处,在于他不刻意写故事而写出的故事。比如《桥边故事》,比如《三姐妹出嫁》,比如《七里茶坊》。




王小波。

纯论野心,《万寿寺》最高,但读得下去的人不太多;纯论个人情怀与气概,《红拂夜奔》最高,但已经不太像传统小说了。《黄金时代》是完成度最高也最凝缩的一篇,纯粹凝练,而且回环往复的写法里把他对杜拉斯的欣赏都寄托了——类似于《万寿寺》致敬了卡尔维诺和莫迪阿诺,《2015》致敬了《1984》。




王安忆。

题外话一句。中国许多作家是到了一定年纪,就进入一望而知的“不再写作”的状态。但也有些人格外精进,始终保持状态。王安忆老师属于后者。见过她的人大概都会有印象,比起许多名家的老来颟顸,她是一直求精进的。所以读她越近的短篇,越是有趣,反而不必拘泥于她的成名作。




格非。

江南三部曲不提。他们那一代人玩过先锋的,后来又沉得下心来写这种大部头并不那么多,所以对比他早年和三部曲的风格,是个非常有趣的事。

(比如,有兴趣的诸位可以把格非、马原与孙甘露的早晚期风格对比下……)




毕飞宇。

《推拿》的电影很好了,众所周知。但小说本身值得一读再读。我以前跟人开过句玩笑:如果说苏童的风格是《推拿》里的都红,那毕飞宇的风格就是《推拿》里的王大夫。您读过《推拿》后,可以回想下我这个比方,如果觉得恰当的,回来点个赞。




金庸众所周知,本不该提,但因为他适合举例子,所以多说几句。

纯看故事、喜欢性格分明角色的,大概会觉得《射雕》最好看。

纯看感情,喜欢代入经历爱情的,大概会觉得《神雕》最好看。

喜欢看配角、人情世故和戏谑的,大概会觉得《鹿鼎记》最好看。

喜欢推敲寓言隐喻、琢磨斗争局势的,大概会觉得《笑傲江湖》最好看。

喜欢传奇跌宕、戏剧结构的,大概会觉得《天龙八部》最好看。

即便通俗如金庸,依然会有不同倾向的读者给出不同的喜好。




所以我上头列的这些,也只是个引子。

写得好的当代小说还有许多许多,难免挂一漏万。

所以把各种倾向与篇目都说一遍,就还是那句:

读书是件很个人的事,与此同时,好书的标准,也是一件非常宽泛的事。

把读书的心放宽一点,别给阅读加那么多定语修饰,少一些先入为主和提前期待,反而就,更容易找到好东西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