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案例感悟教育艺术之五——之十

 江山携手 2019-02-22

作者杨连山

从案例中感悟教育艺术

扬连山

之五:给孩子50%的帮助

有人到朋友家做客,无意中发现他的朋友为孩子擦皮鞋时只擦一只。他问朋友,朋友解释说:这是创造性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因为这样可以迫使孩子为了两只鞋子一样整洁,而自己动手将另一只鞋洗擦干净。如果经常这样做,就能使孩子形成自觉的卫生习惯。这是一件多么小的生活琐事,虽然只是少擦一只皮鞋,但由此产生的教育意义却是深远的。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嘱咐,有时甚至训斥。一见学生便喋喋不休,以为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是为了学生好,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不断进步,才能使学生吸取教训,才能让学生“刻骨铭心”。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超限效应”,其结果是自己的一番苦心,换来的却是学生的无动于衷、反感、怨恨、逃避。其实,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在教育学生时也应研究“帮助”的艺术,也要学会给学生50%的帮助。心理学原理告诉我:适当的“放手”更容易激起学生想象的浪花、好奇的涟漪、管理的自律、成功的愿望。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尽量做到“点到为止”,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要为学生留点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反醒、总结。孩子们自由的心灵能够在天空中“独立”地飞翔,他们会觉得老师可亲、可敬,会更尊重老师,会更多地和老师接触,和老师交朋友,老师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好教育学生的方法,该帮助时就帮助,能放手时就放手。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恰到好处,收到运物细无声的效果,避免“超限效应”,使教育进入“无为而治”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境。

之六:智慧,只因换一个说法

法国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花因。每到周末,总是有人到她的园子里采摘游玩,弄得到处一片狼藉。管家让人在林园四周围上篱笆,并竖起“私人林园,禁出入内”的本牌,但仍无济于事,园子依然不断遭到践踏。于是,管家只得向主人请示。

  玛·迪梅普莱听了管家的汇报后,就让管家在花园旁立了一块大牌子,上面醒目地写着:“若在园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l 5公里,驾车半小时即可到达。”

  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花圆。

  我真佩服这位女歌唱家,她仅仅换了一个说法,一个棘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他的牌子上写的“若在园中被毒蛇咬伤’’一句,就暗示了此园中有蛇,使得一些人不得不望而却步。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不也需要暗示这种教育的智慧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暗示其实一直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想自己小的时候,父母老师一表扬说,“你真棒,一直以来都是这么乖,这样的表扬就一直激励着我不断的进步,努力做同学的榜样,生怕有一点闪失,坏了自己在老师在同学心目中的好印象。

    确实,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之七:袖手无言味更长——等待的艺术

    曾读过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研究人员给十个孩子每人一块糖,让他们在手里拿着。三个小时之后才可以吃,发完糖他就走了三个小时之后才回来看结果,发现只有一个孩子还拿着那块糖,剩下的九个孩子全经不住诱惑吃掉了。十几年后他又把那十几个人叫到一起,结果发现那个没吃糖的孩子做的最成功。他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人物,这个人说:人,只有经得起诱惑和等待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而为眼前的蝇头小利就不顾一切的人,注定是不能做成什么大事的。

    这个说法虽然有些武断,但也不无道理。以前我们总不明白冬小麦为什么好吃,为什么那些春小麦没有那么粘稠、芬芳?原来,它没有经过漫长的严冬。经过等待和考验的过程才会有魅力。会生活的人,一定把生活泡成一杯茶,慢慢的来饮。教育有时也需要等待,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因为它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

    教育的等待,需要袖手无言味更长”的含蓄和智慧,需要教育工作者以更多的耐心去促进学生的感悟。因为,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把外在的教育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一切均在潜移默化中惊醒。这个过程需要等待。因为,从播种到收获之间有个过程,等待的结果或许暂时让人不能释怀,甚至有所失望,但只要我们充分地信任学生,最终他们一定会非常优秀,或许不是在学校。我们决不因为张白纸上有个黑斑,就否定这是一张自纸。白纸固然纯洁,但有一点“瑕疵”的白纸未尝不会更美丽。

等待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对未来的期盼,更是一种境界。只有用心灵呵护学生的老师,才会从含着露珠的嫩芽中嗅到硕果的清香。

之八:引而不发

有一个女生,不想读书,经常上舞厅,经老师批评后,说不再去了。但有一个要求:不要告诉家长。老师说:“改了就不说,如果再犯,那就告诉家长。”学生答应了。不久,又发现她去了舞厅。老师问:“怎才叫我想信不相信你?”学生很自愧。老师说;“这次就算最后一次,倘若再出现我就告诉家长。”谁知竟出现了第三次。怎么办?后来了解到是别人拉她去的,老师明白这次是被动的,比过去有所进步,于是又对她说:“你不要让老师失望,事不过三,再给你一次改正的机会。”学生低下头,感动了,以后再也没去过。

这位老师充分相信学生会自觉改正错误,因而采用了“引而不发”的期待的教育方法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自我制约能力。所谓“引”,指的是引导、告诫、期待。所谓“罚”,指的是行政上的制裁、或行为上的处置。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来说,教育、告诚、等待有时会比惩罚更要紧,有时“不罚”比“罚”效果更好。因为“不罚”、“等待”,更能显示出它的长期的警示作用。在“不罚”中可以使学生保持一种“向上”的企求。如果草率地“罚”了,效果不好,就失去了威慑力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引而不发”,在等待中让学生自主改正错误。而且,这种“引而不发”的方法,还可以使教师处于非常主动的地位上。本着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的态度进行有效的思想工作和必要的引导。期待着学生自我改正错误。这位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之九:农夫的智慧

农夫驱赶两头牛在耕地,一个商人路过,问农夫:“这两头牛,那一头更能干?”农夫说:“他们干活都很尽力。”商人听了不解。等到休息时,农夫把牛放在一边吃草,回过头来,俯在商人耳边说:“西边那头更能干些。”商人奇怪地问:“刚才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农夫说:“如果我刚才大声对你说了,那头牛就会听到,它已经很努力干活了,差不是它的错,差是暂时的,我们要耐心等待,所以我只能对你那么说,否则它会更失败。”

故事给我很大触动,农夫的智慧光彩夺目。我们教师和家长往往对每个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把每个孩子都想象成天才,想把每个孩子都塑造得完美,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一些拔苗助长、恨铁不成钢的急功近利的言行,人为地给孩子造成了身心伤害,结果会欲速不达。韩国心理医生提出“慢速培养”孩子的观点——凡是不能操之过急,要有懂得等待的智慧。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懂得孩子的成长是有过程的,用心呵护每一朵花,不能急躁,要允许花开得“灿烂丰满”,允许花开的“缓慢瘦小”甚至允许今春的花暂时不开,耐心等待、呵护、相信秋季能开放……孩子的成长和花草一样,是有自己的花期的。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我们对孩子暂时的缺点与不足予以尊重、理解与宽容,积极地关注与耐心地等待,细腻地保护其自尊心与自信心。

我们必须承认、尊重孩子的差异,用心呵护每一朵花,耐心等待每一朵花开放,相信每一朵花都能盛开,这也是体现教师的睿智。

之十:别在冬里砍树

一位父亲在冬天砍掉一棵枯树,到了春天,他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萌发了一圈新绿。于是父亲对孩子说,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树叶掉得一片也不剩,光秃秃的枝丫也不断地往地上落,一点活力也没有。现在才知道,它看似枯死的躯干还蕴藏着活力。孩子,不要忘了这个教训,不要在冬天砍树。对于处于逆境中的事物,决不要得出消极的结论,耐心等待,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到来。

    在冬天看见春天,是一种智慧,但这种智慧往往被我们忽略。人生所遭受的心灵砍伐总是屡见不鲜,这从我们的儿童时期就开始了。一有过错,家长就会发怒:你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成绩不好,教师就会指责:你蠢笨如驴,不会有什么作为……这些简单武断的否定,无形之中扼杀了孩童与生俱来的天份,让本来很有潜力的人过早失去了活力,倒在自卑的阴影里。这与在冬天砍伐一棵树有着同样的道理。

    ……亲爱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请千万记取智者的忠告吧,千万别在冬天去砍伐一棵树,当学生处于低潮、失败、无望时,千万别再雪上加霜,而要雪中送炭,给他温暖、爱护,培植他的希望和信心。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呵护学生,定会看到美丽的春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