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今年56岁,去年秋天因为心梗发作,在心脏上做了3个支架,前几天过年,下了酒桌上牌桌,打了一手好牌,正要兴冲冲的胡牌,却突发心绞痛,再次住院,医生说他的冠状动脉又堵了,还要再手术。为什么没有任何感觉,血管就又堵了呢? 心脏支架不是冠心病患者的“通关秘籍”,术后不注意,仍有可能导致血管的再次狭窄,或者需要再次进行支架手术。 再狭窄初期通常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或感觉,可以在患者毫不自知的时候悄悄发展数十年,某一天“突然”发病,另所有人措手不及。
“突然”加上引号,是因为血管的狭窄是持续、渐进、逐步加重的一个过程,初期可能不会引起任何相关症状,而当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就会出现相关的症状和感觉,如果你有以下的感觉,那可能你的血管又堵了: ① 体力衰退; ② 胸痛/心绞痛,尤其在运动、焦虑或情绪激动时,停止活动或情绪平稳后,疼痛和不适感会很快消失; ③ 呼吸急促,经常因为活动而出现呼吸短促或非常疲劳的情况。 但是绝大多数人因为这些症状的不明显、自身对偶发不适的不重视,直到出现严重的心绞痛甚至心梗时才知道自己血管又堵了。
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患者就一定要做好支架术后复查。支架术后1、3、6、9、12个月的时候都要去医院复查。此后,最好半年至一年到医院做一下复查。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没有不适症状就偷懒儿不做复查。 重要提醒: 有过心梗的患者,如果近期出现了跟之前心梗一样的前兆,如牙痛、胃痛、胸痛等等,那一定要及时就医,很可能是心梗的再次发生。
若再狭窄出现在新的血管位置,可以施行以下治疗方法,由于个人情况有所不同,具体治疗方案应遵医嘱进行。 01 发作时 出现心绞痛等症状发作时,应立即休息,部分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相关症状会逐渐消失。较重的发作,可以使用作用较快的硝酸酯制剂缓解心绞痛,如: 1、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服),通常1~2 分钟内即可起效,半小时左右作用消失; 2、硝酸异山梨酯(5~10 mg,舌下含服),通常2~5 分钟起效,作用可维持2~3 小时,目前还有喷雾制剂,可以吸入使用。 若药物起效过慢或完全无效,则可能是严重的冠心病发作,建议立即在家人的帮助下前往医院救治; 若无法及时获得家人、邻居的帮助,建议缓和动作,拨打120求助,打开房门后坐在安全的座椅上等待救助。 02 药物治疗 有些患者血管再次狭窄的程度不重,无需支架,或者是堵塞了远端血管,不便做支架,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服药进行控制,医生会在您当前服用的药物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03 手术治疗 如果血管堵塞已经是比较严重了,改善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已经不能够控制病情,那么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手术的治疗了。一般来说,有以下两种方式: ① 心脏支架。如果只是一根血管相对简单的病变,那么毋庸置疑,支架植入术肯定是第一选择,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预后好。 ▲什么时候才需要做支架? ② 心脏搭桥。 冠脉搭桥是取患者自身的大隐静脉、桡动脉或乳内动脉等,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重新建立一条血管通道,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到达远端,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 一般而言,对于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多发、多处、弥漫病变或者主要血管分叉处的病变或合并室壁瘤/心室附壁血栓,医生会建议您最好采用外科“搭桥”手术。 但是,高龄、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之类的患者应谨慎做搭桥手术。 若手术后仍未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重视后期的康复治疗,就如“炸弹制造厂”还在,新的炸弹还会不断产生,管道还会淤积,我们的心脏还将出现新的问题。平日应做到: 1.谨遵医嘱,术后坚持正确用药,按时按量服药。 2. 即刻开始戒烟,吸烟是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3. 良好控制血压、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情况。 4. 保持适宜的运动量,这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可以每周进行月150分钟的锻炼,如每天散步、慢跑等30分钟。 5. 饮食健康,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吃坚果和谷物。 6. 尽量避免高盐、高糖饮食,也有助于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 7. 限制饮酒,每天最多1杯中低度酒,五粮液、二锅头等高度白酒更不应喝。 8. 做好术后复查,定期就医检查,通常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项目。 9. 支架术后一年,需要对支架进行复查,可能包括心脏彩超、血管成像、冠状动脉造影等。 参考文献: [1] Buccheri D, Piraino D, Andolina G, Cortese B.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in-stent restenosis: a review of clinical data, from pathogenesis to treatment. J Thorac Dis. 2016;8(10):E1150-E1162. [2] Glenn L, Eric B, John Bittl, et al. 2016 ACC/AHA Guideline Focused Update on Du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2016;134:e123–e155. [3] Željko Reiner, Ulrich Laufs, Francesco Cosentino, Ulf Landmesser. The year in cardiology 2018: preven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02 January 2019. |
|
来自: 阳关残雪 > 《医疗用药健康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