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天皇到神农,从皇帝到颛顼,三皇五帝的演替

 谷雨0205 2019-02-22

我们经常会经常听到“三皇五帝”这个词语,但大家知道具体是哪三皇和哪五帝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三皇”有以下七种说法:1.《史记,秦始皇本纪》:天皇、地皇、泰皇;2.《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天皇、地皇、人皇;3.《风俗通义·皇霸篇》《春秋纬·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4.《白虎通·号):伏羲、神农、祝融;5.《通鉴外纪·引》:伏羲、神农、共工;6.《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燧人、伏羲、神农;7.《帝王世纪》:伏羲、神农、黄帝。以上诸说,尤以“伏羲、女娲、神农”的情况最为常见,亦合乎古史的发展脉络。

“五帝”之说有五:1.《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四时纪》、《淮南子》: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3.《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少昊、颛顼、高辛、唐尧、帝舜;4.《皇王大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5.《道藏·洞神部·谱录类·混元圣记》引梁武帝说:黄帝、少昊、帝喾、帝挚、帝尧。至于“五帝”流传最广的无疑是《世本》、《大戴礼记》、《史五帝本纪》的观点,几成定论。

徐旭生先生认为“五帝”之说主要有东西方两大系统。东方的“五帝”说是齐鲁学者从四代礼典中综合而成的,最早载于《大戴礼记》;而西方的“五帝”说最先载于《吕氏春秋》,出现了太皞与少皞,这与秦原本系少皞之后使然。前者主要指前后相承的人帝,后者主要指分主五方的神帝。徐旭生先生所言是合乎实际的。我们一般所认识的东方太皞、南方炎帝、中央黄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的说法是诸帝神话化的结果,而五方与五帝一开始并无明确的对应情况,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三皇五帝”之说并非于史固有,乃是周秦以降学者整齐历史的结果。在周秦之际,“三皇五帝”说炽。其实“三皇五帝”的源流并不复杂,“三皇”的概念主要由“太一”等观念推衍而出,而五帝”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战国阴阳五行说的衍生。伏羲、女娲、神农或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是古已有之的古帝。由于有了“三”和“五”概念的生发,后世学人便从诸古帝中纳绎抉发,遂有了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换言之,先设想好了这八个位置,再从古史中去寻找人选,然后对号入座。

各人有各自的人选,故说法多歧。没有固定的程式,不同的说法也不妨碍我们对诸古帝的具体研究。所谓的序列排定充其量是人们的习惯性的称述和追求理想数字的心理折射。太史公足迹遍及九州,令其疑惑的是,天南地北的耆老莫不称述黄帝、尧、舜等上古诸帝的传说。关于传说时代最原始的史料都没有明确提及上古诸帝的籍贯问题,而诸帝的籍贯在汉代之后歧说迭出。由于三皇五帝是华夏族的共同祖先,故其传说流布甚广。有关上古诸帝源自中原或西北的说法皆属晚出,何况只是众多歧说中的一种,故尚有商榷的余地。

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所谓“虚”、“丘”的问题。在《左传》等典籍中每每见到某某古帝之“虚(墟)”的记载。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陈,大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与“虚(墟)”相近似的还有“丘”,如虞舜便生于姚丘。后世学者根据陈为太皞之墟,便认定太皞是陈地的部族首领;根据郑地有祝融之墟,便判定祝融为郑地的部族首领;根据卫地为颛顼之墟,便指出颛顼系卫地部族的首领;根据少皞之墟在鲁地,便认为少皞乃东夷首领,不一而足。而从文献所载的古史看,上古诸帝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虞朝世系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天南地北各自为政。

良渚文化时期的土筑大祭台便是“丘”或“虚”的原型,据董楚平先生的考证,良渚古城内的莫角山遗址实际上正是传说中的昆仑墟。陈国为虞舜后裔所建,太像(伏羲)又是虞舜的先祖,故陈地有太皞之墟;少皞后裔的一支爽鸠氏始居鲁地,而少皞没有融入华夏族主流的后裔也大多分布在海岱地区,故鲁地有少皞之墟;卫地的颛顼之墟、郑地的祝融之墟等也是同样的道理。以子孙的居地来判定先祖的地望是不可取的,如少像的后裔分布西达秦陇,东濒大海,何其广袤也!故我们并不能以“丘”或“虚”来判定上古某帝的地望。

那么我们在探讨三皇五帝的籍贯时到底应从什么角度切入呢?从上古诸帝的文化属性。后世涌现的异说大多是附会的结果,如太史公所言,西汉时期已经出现这种纷杂的局面。而文献尤其是最原始的文献中所记载的与诸帝相关的文化现象却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文化属性通过考古学和文献学手段互证之后,将更具可信度。如与古帝相关的图腾信息,因为东南地区的主图腾为鸟,副图腾为龙蛇,若有文献透露出的古帝文化信息与之相吻合固然可以提供可资参考的证据;又如与古帝地望相关的古地名,若能追本溯源寻绎其源头,也将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再如某古帝名讳的语言特征,也能透射出一定的信息量,等等。

诸如此类,都是我们在论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每个古帝文献资料保存情况不同,通过文献的爬梳,古史中的“三皇五帝”大多乃是历史中确实存在的古帝王。中国传说时代的历史并非神话历史化的结果,事实恰恰相反,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古帝神迹大多是历史神话化的结果。对于这些古帝王,我们不能也无法对文献所载的各古帝事迹采取一一坐实的态度。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完全可以从传说中提取真实的内核,至少,我们可以通过文献与考古实证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大体描画出诸帝活动的大致范围。

关于诸古帝地望的确切说法大多晚出,由于年代湮远和后人附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这些记载的参考价值。而文献关于古帝身上所负载的文化特征却是虽经历史淘洗而客观存在的,这便成为我们研究各古帝的主要出发点和凭据。证明任何一个古帝的地望都需要足够的已知条件,才能得出结论。由于史料阙如,已知条件十分有限。然而在有限的文献材料中却透露出充分的信息,尤其是与古帝相关的文化特征。只有挖掘出现有材料的隐含信息,辅以考古学的材料,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