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工精美的西汉双面蒲纹青玉璧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02-23
  •   名称:西汉双面蒲纹青玉璧  时代:西汉  尺寸:直径19.2厘米、肉8.2厘米、厚0.7厘米  来源:1985年长沙市桐荫里一号墓出土  收藏:长沙市博物馆   名称:西汉双面蒲纹青玉璧  时代:西汉  尺寸:直径19.2厘米、肉8.2厘米、厚0.7厘米  来源:1985年长沙市桐荫里一号墓出土  收藏:长沙市博物馆

      何枰凭

      众多汉语词汇如“完璧归赵”“珠联璧合”“夜光之璧”“中西合璧”中都提到了“璧”。璧,在我国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祭器和礼器,多为玉质,也有琉璃制品,是宽边小孔径的扁平状圆形器物。它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良渚文化(其中心在浙江杭州良渚,距今5300~4500年左右)时期普遍使用。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周礼》把璧、琮、圭、璋、琥、璜这六种形制的玉器作为“六瑞”,璧位于“六瑞”之首,既是祭祀神灵的首选,又是权力地位的象征,还可作为两国邦交的信物,是古代礼玉中的祥瑞之物,拥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但是,到汉代,“六瑞”中仅有玉璧流行,功能也逐步延伸和改变,神秘的宗教祭祀色彩减弱,除了日常装饰以外,更多被用于丧葬,象征着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成为灵魂升天的物介,寄托了汉代人追求羽化成仙的愿望。

      长沙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西汉双面蒲纹青玉璧”,玉质青白色,温润光洁,双面纹饰相同。玉璧内外缘各饰阴线弦纹一周,弦纹弯转流畅自然。两圈弦纹间刻画十一行清晰规整的蒲纹。蒲纹,以形似六角方格形,如蒲席纹样而得名,流行于战国至汉代,多被用于装饰玉璧。该玉璧体量较大,通身满饰蒲纹,造型设计简练大方,纹饰勾勒精美细腻,应为墓主生前所用,属随葬的玉璧。

      以玉璧殓尸的丧葬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汉代以玉殓葬的习俗更为兴盛,人们往往会在墓主的前胸和后背有规律地铺放玉璧,并以织带相连接,或者在棺壁上也镶嵌玉璧,彰显出时人拥有灵魂不灭、追求长生的观念。在这些丧葬用璧中,一种为随葬而特制,玉质和雕工都比较粗糙;还有一种为墓主生前的装饰用玉,形体较小者为随身组佩的玉件,较大者为室内帷帐悬挂的装饰物,璧面会装饰浅浮雕谷纹、蒲纹、乳钉纹,甚至出廓透雕龙凤纹等等,玉质和雕工都十分精美。这些墓主生前玉器死后用于陪葬,一方面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天国仙界的向往,同时他们认为玉能保持尸体不朽。

      汉代是一个崇玉、尚玉的时代,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随着铁质工具的出现,雕刻技法的提高,在继承战国制玉风格的基础上,迎来了玉器发展的新局面。这一时期玉器的纹饰与品类最为多样,形成了新颖独特的风格,艺术上升到空前的高度,体现出汉代人高超的审美情趣。丧葬用玉的发展更是达到辉煌时期,众人皆知的“金缕玉衣”“九窍玉塞”“珠褥玉柙(xiá)”成为这一时期独特的时代印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