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又叫笔法,写毛笔字一定要懂得用笔。只有学会用笔,才能运用笔毫写出各种形态的点画。所以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 “书法以用笔为上。”不仅毛笔字要讲究用笔,钢笔同样也要讲究用笔。 毛笔是非常讲究用笔的,毛笔字用笔要求高是因为毛笔笔毫软,富有弹性。若按得重一点,笔画就粗重;按得轻一点,笔画就比较细轻。而毛笔书法正是由粗细轻重变化无穷、形态各异的点画表现的,要写出千姿百态的点画,就一定得具有熟练控制这种软而具有弹性的笔毫,使它能重能轻,得心应手地写出有粗有细可方可圆的笔画的能力不可。因此,学书法就一定要从用笔入手。钢笔书法对用笔要求也不低,只是没有毛笔直观,但用笔的道理与毛笔字是一样的: 归纳起来,用笔要领包括: 一、取逆势 逆势,就是人们常说的用笔方法: “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学会逆势,对学好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取逆势,道理很简单,工人打锤总是先将锤往上举起,然后再向下打;战士刺杀,先将枪朝后一缩,再向前刺去,目的都是为更用得出力量。这就是所谓的“逆势”:写字也就是这样,汉字是由笔画组合而成的,笔画和笔画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就是“逆势”。举例: ![]() 先写“一”,再写“|’’,再往右写“一”。 草书中逆势的痕迹往往表露在纸面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逆”;楷书一般把逆势匿藏在点画之中,不能误认为逆势不存在了,可以说是“虚逆”。由此可见,逆势是汉字中的一个书写技巧,并不是哪一个人为了给书法涂上一层“玄虚”的色彩而臆造出的东西。写字要充分利用这种“逆势”来写出字的精神、行的行气、篇的浑然气韵。 逆势有虚逆和实逆。虚逆是手在空中做逆势动作,笔尖不着纸面。楷书用虚逆较多,钢笔字用到虚逆比较多;实逆是笔锋轻轻触纸向点画运行的反方向划去,写行、草时用得较多。写字用逆势,可以使笔毫产生更大弹性,写出刚劲有力的笔画。学会用逆势,在写字实践中,会越来越体会到它的妙处。 二、起笔和收笔 中国书法的点画都应该是形态完美,方圆分明。而形态完美,方圆分明,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点画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来体现的。学会起笔收笔是写好字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起笔的原则是:“横画直落笔,直画横落笔。” 这有三个好处: 1.笔画开头不会出现虑尖,显得含蓄; 2.开头部分形象完美; 3.笔毫铺,以便中锋行笔。如图: 练习时,先逆势,再起笔。 这里注意隶书不是这样起笔。楷书尤其是写主要的笔画,都是这样起笔的 收笔的原则是“有住必收,无垂不缩”,即笔画写到尾部时,要将笔锋轻轻提取,回锋收笔。如图: 收笔四个作用: 1.使笔画尾部形态完美,达到首尾相称; 2.使笔毫还原,为写下笔做好准备; 3.再生逆势; 4.使字重心平衡, 三、中锋行笔 一落笔就匆匆行笔这是不对的。写字总是侧锋起笔,如马上行笔,笔锋会偏向一边,写出的笔画往往是一边墨浓,一边墨淡,一边湿,一边枯,一边光如刀切,一边毛如锯齿,写的字就会扁薄。 中锋行笔,就是说行笔时,先将毛锋毫调整好, “令笔心(笔锋)常正点画中行”。做到中锋行笔 ,写出的笔画就显得劲挺、浑厚、结实。在平常练字过程中,往往容易学好起笔和收笔,但行笔比较难以掌握。学书法一定要下功夫改掉轻易行笔的不良习惯。 中锋行笔过程:起笔时略侧着笔管将笔毫入纸,入纸后使用腕的动作,将笔管扶正、竖立,这时开始行笔是中锋行笔。一下子不成功,可以将笔轻轻扭动几下,应反复练习。 四、提与按 写字的过程中,要有提和按的变换。提与按是指笔毫落在纸上的轻与重,就是行笔时的快与慢。轻为提,重叫按。提和按的轻重是相对的,细的部分需要提,粗的部分需要按。行笔时,发生散锋或扁锋也要通过提和按的动作去把笔锋调整好。 自古以来,我国出现了无数书法家,他们的字尽管风格不一,结构相异,但用笔方法都是一样的。所以赵孟頫总结为“用笔千古不易”,用笔是书法的一个基本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