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抱病的李白写了《静夜思》,可“举头望明月”不是他的原创

 昵称32901809 2019-02-24

抱病的李白写了《静夜思》,可“举头望明月”不是他的原创

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春天,26岁的李白游历至扬州。

此时距他离开故乡已两年,这两年,李白游成都,登峨眉,乘舟东下渝州,之后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然而,这一年秋天,李白却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不卧息扬州,油然而生的思乡愁绪围绕着他。9月15日,李白在扬州旅社作了两首诗,一首是《静夜思》,一首是《秋夕旅怀》。

抱病的李白写了《静夜思》,可“举头望明月”不是他的原创

李白原创

抱病的李白写了《静夜思》,可“举头望明月”不是他的原创

《静夜思》后续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客居思乡之情,尤其是《静夜思》,更是成为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屈原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人之一,在熠熠生辉的璀璨星河里,他无疑是最亮的那一颗星。

众所周知,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常常综合以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入诗,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富有极度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写过很多与“明月”有关的诗,诸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但是,同样以“月”入诗的《静夜思》,在李白的作品里,又显得非常的另类。

抱病的李白写了《静夜思》,可“举头望明月”不是他的原创

《静夜思》的语言风格清新朴素,但又韵味无穷。简简单单的四句诗,不像其他的诗作,拥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以及精工华美的辞藻,而是只用叙述的语气,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刚才的《静夜思》诗句,似乎与现在我们广为流传的内容有所不同。不是“床前明月光”吗,怎么成了“床前看月光”?不是“举头望明月”吗,怎么成了“举头望山月”?

据说,在日本的初中“汉文”(古代汉语)课中,收录的《静夜思》内容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据说这是日本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这个版本和我国宋代以前的《静夜思》是一样的,应该是李白的原创。

现在我们熟知的“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其实是明朝的版本,应该是后世为了普及诗词,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抱病的李白写了《静夜思》,可“举头望明月”不是他的原创

酒中仙

​实际上,通过仔细品读两个版本,我们可以感觉到宋代版本中深藏着李白浓烈的艺术气势,“举头望山月”更有一股厚重的、扑面而来的泰山压顶般的“势”,而“举头望明月”就显得更加轻巧灵动。

可以说,“山月”是李白的,“明月”是普通人的。

在那个距今1293年的月夜里,年轻的李白沉疾缠身,对故乡的思念,恐怕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这个青年,望着窗外的山川、明月,将自己虽初出茅庐,但胸有大志的深沉气概,注入了这首明白如话的思乡曲之中。

那个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满身傲气的伟大诗人,此刻的内心面对着故乡,却是“低头”的。

《古唐诗合解》中评述《静夜思》: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

我想,对于身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思乡的时候,也不免在不经意之间,“举头”“低头”,尽显踌蹰踯躅之态罢。

李白写了《静夜思》,告诉我们,他想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