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高级的人才,都有一种品质:厚重

 kittywei 2019-02-24

昨天通过朋友圈看到原来熟识的一位官员进去了。很多朋友的反应是非常吃惊。

因为某些机缘,和他有过一些交往。他确实是一位很有能力,很有魄力,也能谋事,能成事的人。但是,我对于他的出事,却没有太多意外。去年他调整到政协,我当时想,他可能算是平安着陆了。前一段的一篇文章里,我的那个忘年交曾经是他的领导,曾经对他有个评价:不够厚重。心里永远装着别人的利益,才能无往而不利


我们现在对于人才的定义,绝大部分时候是能解决具体的问题,有如利剑,所到之处,很多问题能够迎刃而解,所以我们经常按能力把人分为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以及具体的技能人才。这些确实都是人才,而且都非常有价值,对企业发展而言,这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今天,我们想聊聊另外一类人才。中国古代对人才的定义要高的多。人才这个词最早出自于《易经》(确切的说是《易传》),

“《》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我们的祖先将有道之人与天、地并称,也就是与天地参(叁)。所以,人才的最低要求是在天地人三道中,起码明白其中一道,才能称之为人才。


每个组织、每家企业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也都明白人才的稀缺性,就像葛大爷那句著名的台词: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但是,如何定义人才,却好像是个大问题。刚才说到的,我们现在把人才和具体的技能挂钩,而忽略了人才应该具备的其他的品质和要素。

我们对人才要求的最高标准是德才兼备。那还有其他几种情况,那就是德与才互相强弱的情况。最近正好在翻《资治通鉴》,刚看到前几卷,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是关于德与才的评论,而是司马光讲的故事。


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

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这一段的原文比较长,字数太多,且涉及到很多的历史问题,所以就不全文引用,也不逐字翻译了,我简单的把故事讲一下,重要的是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三家分晋,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大大事件。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是《资治通鉴》的第一句,仔细看,太有意思了,这句话,没有主语,而且没有时代背景,就这么突兀的一句。其实已经表明了司马光的态度。晋国在春秋时期一度也非常强大,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最后,晋国的权力逐渐集中到少数几个大家族手里,最后演变成了魏、赵、韩三大家族控制晋国国政,最后三家分晋的也即是这三家。司马光这没头没尾的三句,其实就是表明了,乱还是由周天子自己造成的。答案就是省略号后边那一段。很多人说周天子已经没有能力控制诸侯了,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些诸侯国的大家族最终还是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周天子的认可,也就是册封,其实这也是一种权利,可能这种权力不如兵强马壮直接讨伐来的直接。

不多说了,这个只是交代个背景,真正我们要聊的是下边的故事。其实,在三家分晋之前,当时晋国还有一个比三家实力更强的家族,就是智氏家族。那智氏家族是如何被三家灭掉的呢?这是《资治通鉴》讲的第一个完整的故事。前几卷都是司马光自己写的,后边的是组织别人写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能深刻的认识到司马光对于选择人才、任用人才的观点,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这个故事从智氏家族当时的领导人智宣子想挑选继承人开始。他自己中意的是几个儿子中一个叫荀瑶的。智宣子表达完想法后,智氏家族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智果(这名字,真好,也真贴切,故事讲完,估计大家才能理解为什么这人是智慧之果)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智果的意见是,与其选择荀瑶,不如选择智宣子的另外一个儿子荀霄。原因是: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意思是:荀瑶比别人优秀的地方有五条,人长的仪表堂堂,孔武有力,多才多艺,长于文辞,口才出众,做事很有毅力,杀伐决断。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这些优点,或者放到我们今天的人身上,这绝对是上上之选,绝对是顶级的人才。而智果说他有一项不行,而且足以抵消前边这五项优势,是什么呢?如是而甚不仁。就是毫无仁爱之心。可能有些朋友看到这,觉得这智果也太大惊小怪了。呵呵,可能有些朋友看到这觉得是老生常谈,看不下去了。

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一点可能不是那么重要,但是级别越高,责任越重,这一条的要求也就越高。智果给出的预测就是: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实际的结果是什么呢?正如智果所言,而且智果也做出了一个很明智的选择,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其实我们想想,如果你认识这么一个人,很有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他把他的能力用在做坏事、欺负别人上,他的优点也就瞬间被转化成了强大的破坏力。这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命运,可想而知,而且如果这个人身居高位,那就更可怕了。


荀瑶做的坏事就不具体说了,总结下来就是荀瑶能力很强,对其他几大家族进行反复的欺凌和压榨,最终导致其他几大家族联合起来,瞅准机会把荀瑶和智氏家族给灭了。这才有了三家分晋的三大家族的格局。

我们来看看司马光是如何评论的吧: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这一段的议论很长,也是司马光的核心观点,就不逐字逐句翻译了,说一下核心的观点吧:

司马光说,荀瑶(也就是智伯)之所以失败身亡,原因就是:才胜德。才德双全的是圣人,才德都没有的是愚人,德性超过才能的是君子,才能超过德性的就是小人。圣人很难碰到,君子也不会太多,那这样的情况下宁愿用愚人,也不要用小人。因为愚人最多是干不好事,而小人的破坏力太惊人,荀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司马光是典型的中国式保守主义思想家,保守主义的最大特征是,先考虑这么做的坏处,之后再考虑这么做的好处。我们今天则完全相反,都是进取思维,先考虑利益,危害可以往后放一放。为什么有人说,保守主义在任何时代都会葆有其光辉。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在这之后,司马光连着讲了五个魏文侯的故事,三家分晋以后,魏国是个小国,但是在战国时代也是强盛一时,有赖于魏文侯,这些故事就不具体展开讲了,只是总结一下:这五个故事分别说了,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具备的五大素质: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注重诚信,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有担当精神,不惜自我牺牲;包容不同声音,善于采纳意见;明确职责分工,不以察察之明。

这之后的一个故事也值得放在这说一说:

魏国当时要选择一个人来做相国,在两个人中间犹豫不决,一个是魏成,一个是翟璜,找一个叫李克的人商量,而李克是翟璜推荐给魏文侯的。

李克给出了五个标准,但是没有确定具体的人选,这五条标准是什么呢?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字面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

这些内容,我们在前边的文章里也都谈到过,不详细解释了。重点说一句:决定一个人最终高度和境界的,就是在他穷困的时候,坚守什么样的底线,这决定了你走出低谷以后,所能到达的最高的高度。

李克出来后,在回家的路上就碰到了翟璜,翟璜问他推荐的谁,李克说他只给魏文侯说了五个标准,没有具体推荐谁,但是如果魏文侯按这个标准来选择的话,应该是魏成。

翟璜有些气愤,发了一通牢骚,意思是自己不比魏成差,推荐了五个人都被重用了。

具体过程,限于篇幅,就不解释了,直接说结论。

翟璜推荐的五个人都是具体的业务层面的人,将军有吴起、西门豹等人,公子的老师等,而魏成推荐的是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魏文侯的老师。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有用”和“无用”,这里不妨说的直接一点,这几个人一个是对魏文侯在思想上、计谋上有所帮助,另外一大帮助就是魏文侯通过礼敬这些人获得了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声誉,让更多的人投奔他,为魏国服务。而翟璜推荐的几个人都是有具体才能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普遍意义上的人才。

这没有错,我们当然需要更多当今意义上的人才,也需要更多高级人才。这些高级人才可能看似无用,看似迟钝,实则厚重的人。

魏文侯之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后,又碰到了选相的问题,他的选择是看似没有能力,反映迟钝的田文,而不是功名赫赫的吴起。

吴起不服,跑去和田文辩论,各项具体的能力,田文都不如吴起。田文也都一一承认,最后田文问了吴起一个问题,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情况下,能够镇得住场面,稳定局面、安定人心的人是你还是我?

最后吴起也承认,这种情况下应该是田文更合适。上边的故事中,翟璜最后向李克道歉,承认自己很粗鄙,并终身以李克为师。

多说一句,春秋战国时,中国人的性格非常有意思,很淳朴,知道错了,马上承认,而且很喜欢拜那些指出其错误的人为师,秦汉之后,这种风气就渐渐没有了。

总体来说,在鉴别人才上,找到那些“有用”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具体的才干有业绩、历史都可以证明,但是找到那些“无用”但又能影响深远的人就非常不容易,因为这些人有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于无形,就像孙子与伍子胥一样,伍子胥经典的战例非常多,但是孙子基本没有流传后世的战例,为什么?孙子的策略是不战而胜,即使是战,也是胜而后战。打仗的目的不在于消灭对手,而是解决问题,如果打了100场胜仗,那是没解决问题,不是一个高明的将领。

上边的故事中,翟璜不如魏成的地方就是,魏成用子夏等人的名声,帮助魏文侯树立了一种求贤若渴的国家形象,并通过这个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为魏国服务,相比之下,魏成确实比翟璜的影响更为深远,也更有价值。

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种品质定义为厚重,厚重就是从长远出发,不只看到眼前的问题,而能从长远出发,并且不自以为功,就像后边故事里的田文和吴起的对比。

吴起和翟璜身上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们可以思考,我们向别人发牢骚,向别人炫耀功劳,哭诉为什么不被重用,或者理直气壮,觉得自己了不起,别人没有什么具体的功劳,就知道玩些虚的,而能够受人尊重,地位很高。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可能对我们的成长更有帮助。

一句牢骚,就已经够充分暴露我们的层次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对于领导者而言,选择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那是你所有能力最高也是最集中的体现。

这几个故事,也可以帮助作为领导者的朋友自省,我们欣赏的、认可的人才在哪个层面上,其实,那就是你所在的层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