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什么意思?只要个人理解,不要所谓的权威翻译。

 一叶一菩提900 2019-02-24
一、理解:通过道德仁义礼之间的比较,形象鲜明地说明了道的基础和根本性作用,指出未能落实道乃是昏庸愚昧的源头:“道之华也,愚之首也”,而礼则是“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因此,必须去礼而取道。这里深刻体现出了对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提倡什么“刑不上大夫”等不平等礼遇的深恶痛绝。
二、翻译:
世人失去本来纯善的本体,所以圣人才教人以德。人心变迁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仁。世人因失去了仁义之心,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义。人心不古,而义也失了,所以圣人为复古道,所以才教以礼也。
三、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簿,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四、赏析:
老子看来,社会偏离了大道,才有了提倡道德的必要,但这时的“德”已不是“ 上德”,而只能是“下德”。因为“上德不德”,其德在内而不在外,完全是出于内心之自然,而非自恃有德而表露于外。“下德”产生的仁已不是无心的自然流 露,而是有心如此,是人为的结果,这就是“失德而仁”。 “失仁而后义”是“上德”的进一步丧失,仁与义相比,前者重在内在观念,后者重在外在行为。仁义忠信虽然已经背离了自然道德的基本精神,但他们毕竟还是一些道德原则和观念,礼则不同,它是一些已经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当人们自觉的道德观念不足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时,统治者便制定出一系列客观具体的行为标 准——故曰“失义而后礼”。而礼的出现,则标志着仁义忠信等道德观念的失败,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薄”即不足、衰竭之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