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祸乱的开端。 《道德经》里,世道流变的次序是: 最先道,道失去到了德,德失去到了仁,仁失去到了义,义失去才到了礼。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崇尚礼,以礼为最高准绳的时候,道德仁义就都已经沦丧了,因为礼太容易伪作,太容易被私心不轨的人利用了,忠信薄弱、祸乱昌盛自然是不可以避免的。 对应在历史中,上古是道、到周后期就已经堕落到了礼的时代。后世秦朝,更是进一歩完成了礼到法的堕落。 于是说到孔子。孔子生值晚周,正是礼的社会向法的社会过渡的时期。孔子深感忧患,欲以有所易其滔滔,被道诸天下。《论语·述而》中讲到孔子一生所行轨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换句话讲,孔子所讲的德,是以道的追求为背景的德;所讲的仁,是有德为依据的仁。 所以很容易明白,孔子所讲的礼、是有道德仁义为背景的礼,而不是老子所讲失道德仁义的礼。 “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一生不被人理解,惟有弟子颜回一人明白他,所以颜回死后,孔子乃有“天丧予”之悲、“天下莫能宗予”之嗟。 颜回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也。” 也感叹:“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虽然想跟从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啊。 以颜子之资,尚有难从之叹;圣人之心不明,宜乎众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