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

 pananbaba 2019-10-05

“大道无物,大德不得,大人无己。”

德是道的显化,至上之德,是没有己心,没有所谓“德”的观点和概念,只是以自身来彰显道。

《金刚经》里说,菩萨应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着我、人、众生、寿者相,就不是菩萨。菩萨布施,应是三轮体空,没有布施者、没有被布施的对象、也没有布施的行为,若着了其中任何一相,布施都没有功德,就背离了布施的本意。

在现实里,凡凡处处打着德的名号去做事,有着想去彰显道的念头的德,本质上是背离了道的本质。

在大道废止、人道流行的世道中,才提出了对人品德的要求,有了仁义忠信礼的行为要求,而这些所谓的德行的要求,在现实的社会里,标准也是一再降低,到最后,初心已忘,徒有其形,华而不实。

失义而后礼,当人们连义都不能奉行的时候,就只能靠表面上的礼来维持表面上的和平秩序了,这个礼,就是人们道德文明最后的遮羞布,一旦扯掉这块遮羞布,表面上的和平也即刻消失,只能兵戎相见。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已经失掉了仁义忠信,甚至连礼的表面文章都已经维持不住了。《论语八佾》开篇:季氏舞于庭,孔子表达了季氏对周礼逾矩的愤怒: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奋力维持着最后的周礼,子贡想要撤掉告朔用的饩羊,因为告朔之礼,很久就已经废而不行了,孔子对子贡说,你爱这只羊,但我爱的是这只羊所代表的礼!

林放问礼的根本要义。孔子回答:“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当时的礼过于奢侈,彰显排场,但已经失去了礼的本义,于其要这样铺排浪费的表面之礼,不如直接回归礼的本质,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回归于道。

礼,忠信之薄,乱之首也。

仁义忠信失掉了以后,才需要礼来维持表面的平和,而这也是祸乱的开端,有人打着礼的名号开始战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典型的例子,有人不循礼,就打击他,但其根本用意,已经不是为了维护道,而是为了谋取私利。

回归到道的本质来看,真正能够遵循道的圣人君子,都是无心而作,无心而向善,无心而王天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