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传统节庆中,中秋节是最富于诗情画意的一个,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亘古清光彻九州 清代诗人樊增祥在《中秋夜无月》诗中,用“亘古”和“九州”这样的词句来纵观中秋节的时空方位,本文用以开篇。今年盛夏,超高温、超时长、超猛烈,人们挥汗如雨,虽有一番酣畅淋漓的快感与风骨,但更多的是苦不堪言、疲惫不堪。立秋虽是秋天的打开方式,三伏天那几只秋老虎,也实在太可怕了。人们多么期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中秋啊!中国的四时节气,太有人生况味了。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之外,安顿自己的心灵;当他们在生活中相对闲暇的时段,对自己的心灵做一个集中的安顿时,节日便产生了。节日是活法,信仰是说法。节日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性的文化现象,具有群体性、周期性以及相对稳定内容和程式的特殊时日。我们现在的中秋节,也是这样的。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说过:“回顾历史越久远,展望未来越深远”。中秋节渊源悠久,在我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生活中,一直延续着以年度为周期来安排生活的习惯。在一年中,有农忙,也有农闲,由此构成民众岁时生活的大致节凑。农事之忙,是为解决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之忙;农事之闲,则是人们集中满足心理需求的精神生产之忙。中秋节是一个农业祭祀节日的转型。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日月格外关注。在以农耕为主的华夏,人们起居作息要严格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季节的变化来进行。古人认为,春天乃万物复苏,阳气生发之时,因此要祭日;而秋天一派肃杀之气,以阴为主,就要祭月。秋季又是丰收成熟的时节,收获庄稼前,要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史籍记载,远古时的八月已有以酬农神、祛灾驱疫为主题的庆典,周代已有“中秋夜迎”的活动。 青天有月来几时 诗人李白早就在追问祭月活动的历史了。“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西北师范大学王晏桦教授考证:《周礼·夏官·大司马》云:“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此处“中秋”,指“中秋八月”,但只是季节时间的概念。《周礼·春官·籥章》又云:“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据郑玄注,豳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用以迎寒暑之气的迎气歌,迎暑气于昼求诸阳,迎寒气于夜求诸阴。可知,中秋八月夜晚为迎寒气之阴,与仲春二月白天迎暑气之阳相对应。学者陈来认为:“似乎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古代,不是神话和传说传承信仰,而是祭祀成为传承信仰的工具和方式。”据传,我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寒暑之气的象征为日与月。《周礼·春官·典瑞》载:“圭壁以祀日月星辰”,唐人陆德明释曰:“祭日月,谓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朝日”是指春分时白天祭日,“秋分夕月”即指秋分时夜晚祭月。学者陈来又认为:“祭祀的目的越来越不是媚神,而是纪念,是昭孝,是合族。祭祀,一方面是社会等级的表达,王权垄断了有关星辰运行与政治变动的神秘关系的探求;另一方面,表示出祭祀内容的意义大于形式。在进一步的发展中,献祭的性质逐渐发生伦理的变化。”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拓展,月亮逐渐揭下她神秘的面纱,成为人们可亲可爱的、寄托心志、诉说心曲的对象。秋分祭月的传统古已有之,但中秋节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世俗节日是比较晚的。从梁代记述岁时的著作《荆楚岁时记》来看,在汉魏民俗节日体系形成时期尚未见专属中秋节的节日庆典活动。大约在隋唐时期,“中秋节”的节令概念才逐渐形成。《唐书·太宗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宋代,中秋节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主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共在人间说天上 这是明代诗人边贡《嫦娥》诗。在一个民族节日的行成过程中,除了祭祀图腾崇拜活动外,民间神话传说是节日构成的重要精神依据。任何一个节日,都涉及到人、神、自然,并试图让三者在互动之中相互提升。在六朝以前,中秋节不若端午为人们所重视,到了唐代,才逐渐被人重视,因为皇宫里传出了一个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宫的有趣故事。 据《唐逸史》记载:有一年,正值八月十五夜,道人罗公远陪奉唐明皇到皇宫御花园游玩赏月。唐明皇无意中说:“若能上得月宫去游玩一次多好呀!”罗公远听后,说:“万岁想游月宫,那不难啊。”说罢,口中念念有词,接着把拐杖向空中掷去。只见拐杖划破长空,紧接着前面又出现一座通向月宫的银色大桥。罗公远请唐明皇一同登桥畅游月宫“广寒清虚之府”,见到看到听到了:嵯峨王城、堂皇大厅、美艳仙女、清丽乐音。这故事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生动描术。在那遥远绵长的历史岁月里,在赏月之时,多少人梦寐探求那天宫月殿奇幻仙境般的奥秘。于是,人们遐思迩想,谈天说地,编出了诸如“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节日中,神话是核心要素,是节日的依据。从精神上来说,神话传说是民族之根。以中国神话为例,“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八字可以引起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感,这样两个神话的短语却能代表中国。这不是当代的建构,而是千百年来的文化认同。人们在弘扬继承节日文化传统的时候,一定要明白:没有对节日神话精神的弘扬,就不可能达到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古代神话不应该是精神创可贴、文化燕窝汤,而是“包含一切文化本原基因的骨髓干细胞,是所有表达的元表达,是所有意义的元意义,是所有结构的元结构。神话不仅原生性地表达着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部分,承载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也和“人类内心底层的问题,人类内在的奥秘”相关。我国的神舟号飞船和嫦娥号卫星的命名,都是源于远古神话,可见神话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遥远动力。嫦娥奔月,堪为女德垂范;吴刚伐桂,实为男性言表;至于月宫的优美与幽静,那真是最理想的生态。神话中展示的生命观、道德观和自然观等等,对深陷环境危机、资源危机、伦理危机的现代社会,都是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可以说,中国古代神话拥有高远而深刻的文化内质和精神内涵,理应成为一种优秀的国民教育资源。当然,古人痴迷于对月的仰望,至于月亮上面究竟是什么样不知道,但是基于远距离所产生的神秘感和一厢情愿的猜想,把月亮里面想象得无比美好,这就有了很多的不科学。现代人过中秋,赏月之时,也该有一点科学含量。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谈诡异的月球背面时说:古人认为月亮既然在天上,一定是天上的宫殿,有广寒宫、桂花树、嫦娥、吴刚、玉兔等。现在又盛传我们看不见的月亮的那一半,全是外星人给占据了。我们的嫦娥一号,精细地探测了整个的月球,提供了当时最好的一张月球地图,正面背面都看得非常清楚。月球是实心的,月球上一滴水都没有,月球上有33000多个几公里大小的天体撞击的坑。月球是一个严酷的世界,白天100多度,晚上零下180度,温差可以达300度,没有任何丝毫的空气,人是不能居住的。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月球背面没有任何外星人活动的迹象。据有关资讯:人类将在月球“穴居”。在月球上造房子,到底还要多久?欧洲航天局(ESA)预计的时间是20年!到2030年,10位宇航员将被送往月球居住;到2040年,居住人数能达到100人;到2050年,规模更可能扩展到千人。也许用不了多久,月球就将迎来第一批地球移民。那时,与我们遥遥相望的将不再是神话中的嫦娥和玉兔,而是我们人类自己。 和酥馅果更奇绝 清人钱沣用“奇绝”来赞美中秋月饼。中国的年节,与吃密不可分。而中秋吃月饼,也是传统习俗之一,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小小月饼不仅维系着华夏子孙的亲情,而且传递着友人的情谊。中秋节重要的符号月饼不能不谈。吃的是月饼,寻的是记忆。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共同记忆。中秋节,从舌尖上看,主要是吃月饼。中秋节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很大程度上正因为有月饼等这样带有强烈符号意义的物质。月饼,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因为它蕴含每个人、每个家庭细腻而绵长的温暧回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一种文化传承的符号。说到中秋月饼,也是在唐朝时逐渐从宫庭奢侈品向民间流行。在古代,帝王祭月的时候香案上会有小饼、宫饼、团圆饼作为祭品。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芝麻和胡桃,于是就有了用芝麻胡桃仁做馅的圆型饼。从胡饼到中秋月饼,说法可就多了。一说是隋末大业十三年,李渊太原起兵,八月十五日,裴寂以圆月为构思做成月饼,广发军中成功解决了反隋义军之军粮问题;又一说将月饼的命名归功于杨贵妃,说一年的八月十五,唐玄宗杨贵妃赏月吃饼,玄宗嫌弃胡饼这个名字粗俗,贵妃顺口说“这饼好像天上的月亮啊,叫月饼多好!”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更有一说,元朝末年,人民不堪统治者的压迫想起来反抗,但彼此传递消息、通风报信都很困难,怎么能齐心合力一致行动呢?相传有一年中秋节前,泰州人张士诚暗中串联,把“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灭元朝的纸条,藏在月饼里互相传送,相互联络。到了中秋晚上,家家吃罢月饼,纷纷夺取菜刀,造反起义,反抗元朝统治者。故事主人公,也有说是朱元璋,也有说是刘伯温的。明朝,祭月之风盛行,这是事实。明世宗还特派官员大兴土木修建了夕月坛,即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 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小吃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深受人民喜爱。月饼形状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它象征着团圆和睦,是中秋节这一天必食之品。中秋节明显的节候特点是秋高气爽、皓空明月,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宴饮团聚、玩月游赏。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到清代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其中以广式月饼流传最广。 中秋赏月,如果说月饼是让人怀念的家乡味道,那么广式月饼应该是最多人怀念的月饼了。虽然起源于广州,但广式月饼已经流传于全国各地,在广东、江西、上海等地都有生产,形成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举国上下皆食广式月饼的潮流,成为我国目前最大一类月饼。甚至旅居海外华侨、留学生等近至日本、东南亚,远至澳洲、美国,都以广式月饼为中秋赏月必备佳品。广式月饼皮薄、馅大,通常皮馅比例1:4,皮馅的含油量高于其它类,吃起来口感松软、细滑,表面光泽突出,传统广式月饼按馅料不同可分为果仁型、肉禽型、椰蓉型、蓉沙型等,20世纪90年代又开发了水果型、果酱型、蔬菜型等。我特喜爱广式月饼的果仁型:用榄仁、核桃仁、瓜仁、杏仁、芝麻仁合成五仁,再加入鱼翅、瑶柱、火腿、烧鸡等做成高档五仁月饼,那味道好极了。 苏式月饼小巧精致,起源于上海、江浙及周边地区,宋朝诗人苏轼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说的就是苏式月饼。苏式月饼特点就是“酥”,它的馅被压得紧紧的,用牙轻轻一嗑就酥散了,馅料有五仁、豆沙等,甜度高于其它类月饼。而鲜肉月饼应该是苏式月饼中的佼佼者,也可以说是近几年月饼家族中的独行者和新宠。 滇式月饼火腿飘香。滇式月饼又称云腿月饼,使用云南特产的宣威火腿,加上蜂蜜、猪油、白糖等馅心,用昆明呈贡的紫麦面粉为皮料烘烤而成。其表面呈金黄色或棕红色,外有一层硬壳,油润艳丽,千层酥皮裹着馅心。这种月饼既有香味扑鼻的火腿,又有甜中带咸的诱人蜜汁,入口舒适,食而不腻。 京式月饼宫廷遗风。京式月饼起源于京津及周边地区,在北方有一定市场,其主要特点甜度及皮馅比例适中,一般皮馅比例为2:3,以馅的特殊风味为主,口感松脆,主要产品有上好仁真的蛋黄茶油月饼、北京稻香村的自来红月饼等。京式月饼最大的特色是宫廷风格,做工考究,制作程序之复杂居中国四大月饼体系之首。选料程序也相当复杂,以月饼所用枣料为例,必须选用指定月份的密云小枣、其核小、肉甜、汁蜜,然后经过筛选挑选出规格一致的小枣,再经过去核、去皮、去渣、粗制、精制、定级、分选等工序。 今夜月明人望尽 唐代诗人王建用“人望尽”的诗句,来描术赏月的诗情画意。春夏秋冬,四时八节,似乎唯有一首隽永的诗词,才能把每一个节日演绎得动人透彻。 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古人对于季节的变换,对于天气与大自然,要比今人敏感许多;同时古人血液里流淌着诗意,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造就了古诗古词对四时八节的热情聚焦,美妙书写。古人对节日的敏感,又是与自己的人生追求、心灵世界相互关照的。中秋节更是文人的良辰佳节,他们于此时雅集宴饮,玩月赏月,赋诗作词。节日的欢赏盛景和民俗风情在古代诗词中有充分表达,中秋节作诗作词也成为重要的节日风俗活动。仅宋词中,写中秋节的作品约290首,其中绝大多数会写到月亮。我们在诗歌的咏叹调中,如此真切地触摸到了特定时期中秋节的习俗与社会情境,特定人物的心理脉动,甚至是平素不易察觉的心灵秘史。在这里,我们感觉到,吟诵中秋节日的诗词,它们既是历时性的瞬间表达,又是共时性的时空对话。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古今诵月的共同主题。“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村口;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月亮月亮歇歇脚,我俩话儿没说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一首歌曲,说的是年轻的姑娘送恋人去当兵,两个人在月亮下眷恋痴缠。月亮是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最佳借喻物,如果缺少了月光和月色,中国的诗意文化不知要减色多少。“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明月高挂天空给人们以无穷丰富的想象。大诗人李白生前喜爱明月,给孩子们起名叫明月奴,称其妹妹叫月圆。他死后人们还编出了他荡舟江上,酒醉入水捉月的传说。古代,人们对遥远神奇的宇宙十分向往。就描写中秋的词作而言,当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月,把酒问青天。”有关中秋节的诗词很多。无论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问青天”,都不仅对月亮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而且借物抒情,被人们千古传诵。在写月的诗词中,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甚为有名:“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望尽,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这个特定的环境,把别离思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朝的杭州还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潮。钱塘江口的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因受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曾作过《八月十五日观潮》五首,有一首主要描述观潮人数之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代《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地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礴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及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 天意从来高难问 这是宋代词人张元干的词。当说到诗词,在面对月亮的吟诵时,也充满对宇宙的困惑、探索和疑问。有两个诗词经典不得不说。 明·王阳明赣州通天岩中秋讲学赋诗,正式提出“致良知”之说。赣州市通天岩风景名胜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是江西省著名的古迹和避暑胜地。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市城西北6.8公里处,景区面积六平方公里,古树参天、林木繁茂、洞壑幽深。通天岩的第一胜景——忘归岩巨石横空,状若雄狮,极为壮观。有一个3米高、5米宽、10米长的扇形石洞。炎夏登临,洞内清风徐来,暑意顿消,令人流连忘返,故言“忘归”。我们知道,王阳明传播心学的一大途径即是携门人友朋畅游青山绿水之间,进行“寓教于游”式的学术切磋。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正德十五年秋(七月、八月、闰八月),南赣巡抚王阳明在赣州通天岩与陈九川、夏良胜、邹守益等弟子门人,进行讲学布道活动,赋诗多首。王阳明《通天岩》诗云:“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此诗有石刻传世,落款处有“正德庚辰八月八日,访邹(守益)陈(明水)诸子于玉岩题壁。王阳明山人王守仁书”的字样。“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王阳明对月,是情有独钟。但更情有独钟的是他的致良知学说。尽管“致良知”的“体贴”需要一个过程,然而我们可以明确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王阳明在正德十五年秋第一次正式提出“致良知”,并与自己的门人辈分享。到了正德十五年(1520)的中秋,王阳明在通天岩与陈九川、夏良胜、邹守益等弟子门人,就其心学学说展开了高峰论坛。陈九川因在赣州详细听闻了业师阳明先生“近年体贴出来”的“致良知”说,受益颇多,故而在因病要回家乡临川之前八月十五这一天,与乃师道别时,即以“良知”为题赋诗:“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王阳明接着陈九川的话头说到:“若未来讲此学。不知说‘好恶从之’从个甚么?”王阳明的“来讲此学”的“此学”,显然就是“良知”之学。此时,王阳明赋诗《留陈惟濬》:“闻说东归欲问舟,清游方此复离忧。……薜荔岩高兼得月,桂花香满正宜秋。”此处“薜荔岩高兼得月”之“岩高”显然就是“通天岩”,而“兼得月”之“月”,以及下句“桂花香满正宜秋”之时,正好是(正德十五年即1520年)仲秋八月十五日。王阳明自己说:“‘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秘。向在虔(赣州)时,终日论此。”弟子陈九川后来说:“余再见阳明先生于虔,进授良知之训,遁居通天岩中,久之,咸若有得。”这一年,王阳明四十四岁。人世的哲理长久地隐藏在玄冥之中,宇宙周而复始的轮回。老天爷给了个机会,王阳明,你去说吧!中秋明月之夜,中华民族文化史的天空,光彩夺目的一轮明月——致良知,横空出世了。致良知学说,天才所猜,与量子力学核心部份有相通之处。“致良知”学说鲜明地重申: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将心物合一、心理合一、知行合一主张落实到亲民经世上。要求“视人如己”,才可以超越小我的绝望苦恼,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原创: 草禾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