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元吉静功修炼》第一章:玄关一窍(附注释)

  平凡的人 2019-02-24

《黄元吉养生静功心法》

邱陵

我国古代道家对内丹学极其秘惜,都是非常慎重地挑选弟子,并经过严格考验后,方才心传口授,一般不记录成文;凡著成文字的,也大多比名喻象、藏头露尾、隐约其词,非常晦涩难懂。被尊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中就说:“窃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若遂结舌瘖,绝道获罪诛。写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犹豫增叹息,俯仰缀思虑。陶冶有法度,安能悉陈敷?略述其纲纪,枝条见扶疏。”可见古人对这门学问是多么的虔诚和珍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现象也逐渐改变。在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众多内丹学典籍中,理论通达、方法详明而又切实可行的,当以《黄元吉文集》为最优秀杰出。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省丰城县人,生平不详,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或成都)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今汇编为《黄元吉文集》。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可惜搜求不到。

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中派修真要旨》中说:“道家玄宗,以南北东西四派最大,原无中派之立宗,然就其修丹诀法之异同而言,则又有判分中派之必要。中派亦可归于北宗……然细考之,究亦有可分者在,故按分宗判教之理而为之立中派焉,使学人知有所循途取法焉。”黄元吉所传的丹法,“彻始彻终以‘守中’一着为诀法”,因此被归入中派。陈撄宁对黄元吉的丹法极为推重,认为得陈抟(字图南,宋大宗赐号希夷先生)、邵雍(字尧夫,谥康节)一脉心传,称之为隐仙派,引以为黄元吉的私淑弟子,并把他的学说整理为《口诀钩玄录》以介绍。在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六五”至“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选题出版计划)中也以十四页的篇幅详细介绍黄元吉的内丹诀法,并最后总结说:“‘阅丹经甚多,惟此无半点虚语’,用同样的话概括黄裳著作的特点,可能也是再恰当不过的。

自序

余编撰本书毕,不禁私心窃慰,盖以能将清代丹道大师黄元吉氏之养生学术介绍于读者之前,而感幸甚焉!

黄元吉又名黄裳,身世不详,仅知其原藉丰城,原为博学鸿儒,深究经史,兼精佛乘,曾遍游名山胜地,卒获异人传授道门心法真诀,终而入道。清道、咸年间入蜀,在今之自贡市富顺等地设帐授徒十有余年,日夕讲解老子《道德经》及传统养生静功,门人不下数千人,亲撰《道德经注释》一书,其门人又将其语录篡集成册,并经黄氏核正,成《育乐堂语录》。此二书均于光绪年间刻印问世,民国初年由四川继尼仙房重刊。后又有成都、镇江、香港、泰国等版本。黄氏著作素为道家及气功界人士所推崇,当代养生学大师陈撄宁氏曾推许黄氏二书为道门必读之书。

建国以来,特别十年浩劫以后,黄氏著作在海内已极少流传,黄元吉之名亦鲜为人知。但黄氏二书,可说是历代丹经道书中论述性命双修养生静功之巨著,说理详明,功法具体,融三教真传于一炉,道前人所未道,一扫古来丹经枯滞玄奥、多用隐语秘辞之弊,而不时妙语如珠,引人入胜。台湾版《乐育堂语录》萧天石序评价黄氏著作云:“虽为道藉,实可视为三教真传之要典”,“言言通大道,字字值千金,且多泄千古来丹经之所未泄,指千古来道典之所未指”,“说理朴实而不奥,述义精深而易明,传绝学,极尽简单晓畅之能,尽人可解;谈功夫,极尽条理畅达之妙,尽人可行”。黄氏门人也于《道德经注释》序中说:“先生之注,句句在身心上立论,尤亲切不浮,此正本清源之学,尽性立命之功,诚非他书所可比”。这些推崇之词,并非过份。

余编撰本书以改编《乐育堂语录》为主,间中亦收入《道德经注释》部分注文作为补充,并略加注释。《语录》一书因是黄氏随时讲学之记录,内容不免杂乱重复,因此择其精要,按原文所论题目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列为玄关一窍、玄牝之门、真意、明心见性、精气神、坎离交媾与乾坤交媾、运转河车、采炼火候等章。为免遗漏黄氏著作之精华,另立《其他秘传真诀》一章,以收纳之。最后辟《结论》一章,收入《道德经注释》注文结尾时之全功论述及黄氏授徒解馆时对门人所作结语,共成十章之数,文中大小题目均为编者所加。

本书之出版,将使读者得窥黄氏原著之精华,使一代丹道宗师之著作重见于世,得以发扬光大。黄氏著作广博精深,却又明白易懂,包括与贯穿养生静功各个领域,且极富实践经验之介绍,颇具特色,堪称绝学,故以“养生静功心法”名之。编者之注释,不过结合本人粗浅之炼功体会及对黄氏著作之初步理解,略起画龙点睛作用而已。其中错误在所难免,尚望海内外高贤指正。编者相信,学者如执此一册,精研而勤习之,自考自证,亦不难登传统养生静功之堂奥!

目录

第一章 玄关一窍

回光返照

玄关现象

一觉而动

玄关真际

玄关常在

玄关开后

第二章 玄牝之门

何谓玄化和玄牝之门

玄牝之门现象

出玄入牝之处

玄牝相交

调息与听息

治息与元气

第三章 真意

何谓真意

戊已成圭

真意用法

真意与真觉

真意与真息、真气

第四章 明心见性

明心死性真谛

本来面目

炼性养性

性命双修

第五章 精气神

炼已之功

炼精

炼气

炼神

神融气化

三件功夫

第六章 坎离交媾和乾坤交媾

坎离真义

坎离交而产药

乾坤交而结丹

醍醐灌顶

凝神泥丸

第七章 河车(周天)

运转河车之时

河车之路

《易经》屯蒙法则

起火之法

以柔以默以静

卯酉沐浴

第八章 采炼火候

外药、大药和圣胎

文火武火

进火采药之法

玄关采药

活子活午火候

大药发生效验

第九竞 其他秘传真决

久坐必有禅

两眼神光之运用

戒贪看外光

不惑于异景

人身紧要之处

集神于玄窍

丹田地步

上下丹田配合

动处炼性,爵处炼命

观妙观窍

集义生气,虚无生阳

觉照之心

守中之旨

内动阳生

女功一则

第十章 结论

全功论述

丹经隐语破释

邵子月窟天根诗解

第一章 玄关一窍

一、回光返照

(原文)

 孔德之容,即玄关窍也。古云:一孔玄关窍,乾坤共合成,中藏神气穴,名为坎离精。又曰:'一孔玄关大道门,造铅结丹此中存'。《契》曰:'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胥'。故道曰:玄牝之门。儒曰:道义之门。佛曰:不二法门。总之,皆孔之德器能容。天地人物咸生自个中,无非是空是道,非空非道,即空即道,空与道两不相离,无空则无道,无道亦即无空。故曰:'惟道是从'。欲求道者,舍此空器,何所从哉!但空而无状,即属顽空,学者又从何处采药而炼丹乎!必须虚也而含至实,无也而赅至有,方不为一偏之学。修行人但将万缘放下,静养片晌,观照此窍,惚兮似无,恍兮若有,虚极静笃之中,神机动焉,无象者有象。此离己之性光木火浮动之象,即微阳生时也。再以此神光偶动之机,合目光而下照,恍兮若有觉,惚兮若无知,其中之阳物动焉,此离光之初交于坎宫者。其时气机微弱,无可采取,惟有二候采牟尼法,调度阴跻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调度采取为一候,归炉温养为一候。依法行持,不片晌间,火入水底,水中生金,杳杳冥冥,不知其极,此神气交而坎离之精生矣!然真精生时,身如壁立,意若寒灰,自然而然周身苏软快乐,四肢百体之精气,尽归于玄窍之内。其中大有信在,溶溶似冰泮,浩浩如潮生,非若前此之恍恍若有,惚惚似无,不可指名者也。此个真精,实为真一之精,非后天交感之精可比,亦即为天地人物发生之初,公共一点真精是矣,如冬至之阳,半夜之子。一岁一日之成功,虽不仅此,而气机要皆自此发端,俨若千层台之始于累土,万里行之始于足下,一般为天地人物生生之本。本原一差,末流何极?以故自古及今,举凡修道之士皆不离此真气之采,然后有生发之象。遍阅众物初生,无不同此一点真精成象而成形。我又何以知众物之生有同然哉? 以此空窍之中,真气积累,久则玄关开而真精生焉。要之,恍是光之密,惚是几之微,离中真阴,是为恍惚中之物,坎中真阳,是杳冥中之精。学者必知之真,而后行之至也。

此恍兮惚,是性光发越,故云有象。惚兮恍,是性光下照坎宫,而真阳发动,故云有物。窈冥之精,乃二五之精,故云甚真。欲得真精,须知真信。真信者,阴阳迭远不失其候之调俟。其信之初至,的当不易,即行擒伏之功得矣。凡人修炼之初,必要恍惚杳冥,而后人欲净尽.天理常存,凡息自停,真息乃见。此何以故?盖人心太明,知觉易生,若到杳冥,知觉不起,即元性元命打成一片。此个恍惚杳冥,大为修士之要。学人当静定之时,忽然偶生知觉,此时神气凝聚,胎田浑然粹然,自亦不知其所之,此性命退还于无极之天也。虽然外有是理,而丹田中必有融和气机,方为实据。由此一点融和,采之归炉,封固温养,自能发为真阳一气。但行功到此,大有危机,惟有一心内守,了照当中,方能团聚为丹药,可以长生不老。若生一他念,此个元气即已杂后天而不纯矣!若动一淫一思,此个气机即驰于外,而真精从此泄漏矣!古人云:泄精一事,不必夫妇交媾,即此一念之动,真精也不守舍,如走丹。一般学人必心与气合,息与神交,常在此腔子里,久之自有无穷趣味生来。然而真难事也。没能识透玄机,亦无难事,起初不过用提掇之功,不许这点真气驰而在下,亦不许这个其气分散六根门头,总是一心皈命,五体投诚,久久自然精满不思色矣!愿学者保守元精,毫不渗漏,始因常行熟道,觉得不易,苟能一忍再忍,不许念头稍动,三两月间,外阳自收摄焉。外阳收摄,然后见身中元气充足,而长生不老从此得矣!

[注释]

 此为黄元吉氏《道德经注释》书第二十一章注文。

老子原文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共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历代气功家认为,《道德经》此章为论述玄关窍开现象的权威之作。黄氏注文则颇得原文本旨,并有所发现,有所泄露。

孔德之容,孔为大,德为道之显现与作用,容为样态或空器。黄氏认为孔德之容即玄关窍之喻。

《周易参同契》云:'此两孔穴法,余气亦相胥'。历代注家认为指坎与离、乾与坤、阴与阳、水与火或神与气等之互相作用。

阴跷,李时珍《奇经八脉考》附有张紫阳《八脉经》云:'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则知即为会阴穴。张紫阳又曰:阴跷一脉'上通泥丸,下透涌泉,俏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开花,所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黄元吉氏将'孔德之容'(意为人道的空器)喻为玄关窍,即指在气功态中我身至玄至妙机关猛然升启,一阳初动,产出真精真气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其气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起的从无到有、由量到质的变化。这种现象在平时是看不到寻不着的,只有到窍开时才能感到,所谓'时至神知','感而遂通'。张紫阳在《金丹四百字》中谈到玄关窍时说:'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黄氏引此作为玄关窍的定义。可知此窍由乾坤合成,乃神气相交之地,生产坎离之精、形成先天真气之所。亦即'产铅结丹此中存',并非一般的凡窍可比。

欲得玄关窍开,必先实行回光返照。下手之初,但将万缘放下,静养片晌,观照下丹田。经一段时期锻炼,便能使性光发越,在恍惚中眼前便从无象而有象,从一片黑暗而出现性光(又名离光、慧光)及幽深广大之境。这就是老于说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盖将眼前性光或离光合两眼之神光返照下丹田,其光交于坎宫,于是调动阴跷(会阴穴)之气相会于下田,进而使神气交合,坎离交媾,凡息停而真息现,出现玄关现象,玄关窍突然打开,产生真精真气。这就是老子所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者为何?即黄氏所说如丹田浑然粹然,四肢百体精气溶溶,浩浩如潮生,周身苏软快乐等是。

黄氏气功养生学所应用的主要窍位,上丹田为泥丸(在头顶百会穴内),中丹田为绎官(在两乳间膻中穴深入一寸三分处)下丹田为脐下一寸三分(实是脐内一寸三分)处,以及阴跷(会阴穴)、山根(即祖窍,在面眼之间鼻梁上)等等。黄氏所云中黄宫、中宫、中黄正位、黄庭、坎宫、水府和气穴等名称,均指下丹田。黄氏对下田的定位,虽说指明是脐下一寸三分,但古人将针灸钢人躺倒放置,脐下实是指脐内而言,而在气功态中执行也不严格,主张观照包括下田在内的心之下、肾之上的虚无窟子,还有内、外丹田之说,即观照脐丹田离皮肉一寸三分之间。他还说:丹田'有其名却无其实,然亦不可谓全无实也。以为虚也而万化生于此,以为实也究竟寻不着一个物事出来。'因此,他认为观照丹田不要死死执着,应'似在空中盘旋一般,然亦不可竟向空中驰逐也。'

黄氏一般只强调在下手兴功时,运用两眼神光汇合性光观照下丹田。但性光的发越,实际上与观照祖窍或存想山根有关,黄氏却不言明,也不强调。但他认为,人身有离宫、坎户和玄门、牝户之分,实际上离宫、玄门均可代表两眼之间的祖窍,坎户和牝户则可代表下田。他说:'自涌泉以至气海(指下田)皆属阳,则为坎;自泥丸以至玄关皆属阴,阴则为离。黄氏在《乐育堂语录》一书中对山根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山根是人身'紧要之处','是通精气往来要道,人能存想山根则真气自然复归黄庭旧处。'又说:'古云:'山根是人初生命蒂'。吾人开督闭任,通气往来,即是此窍。苟能存神于兹,自可长生不老,却病延年。'由此可见,黄氏也是赞成存想山根、存神山根的。

世传丹经道书中不乏下手兴功时,存想山根的例子。《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一书功法下手时,就先着念于鼻端,然后存想山根。认为山根为人身之性户,上达泥丸,下通下丹田,故须凝聚光于此处,由此而下注。《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一书功法下手之初,更主张'穷想山根',以与元始祖气相通。清代史从龙撰《道乡集》一书认为,山根'乃下手收念之处,此窍乃后三关之门户,坐时二目先守此窍,少时念止,即可由门户而轻轻下沉海底,二目既至,神已随之,片时不起妄念,自然心定调息。'(以上均引自拙编《中国古代气功选注》一书)。

回光返照两眼之间的祖窍或存想山根,对阴虚阳亢或患有高血压症的学者不宜,因阳气会因此而上升,使病情加重。因有此弊端,黄氏着作中所言靠凝神用两眼神光汇合性光下照丹田,不失为一稳妥之法。盖此法亦可微微或适当地牵动祖窍,起一定程度的观照作用,且并非意守祖窍,则对有高血压及阴虚阳亢者无碍。

二、玄关现象

(原文)

学人下手之初,别无他术,惟一心端坐,万念胥捐,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不顷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斯时也,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瞶也。若使昏瞶,适成搞木死灰。修士于此,当灭动心,莫灭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道家谓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成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觉而生万物,人身有此一觉而结金丹。

但此一觉,有如电光石火,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所争只毫厘间耳。学者务于平时审得清,临机方把得住。古来大觉如来,亦无非此一觉积累而成也。修士兴功不从有欲无欲,观妙观窍下手,又从何处以为本乎?虽然无与有、妙与窍,无非阴静阳动,一气判为二气,二气仍归一气而已矣!以其静久而动,无中生有,名曰阳生活子时;以其动极复静,有又还无,名曰复命归根。要皆一太极所判之阴阳也。两者虽有异名,而实同出-源。

太上(即老子)谓之玄。玄者深远之谓也。学者欲得玄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无物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不生一知见,虽有动,却不存一动想,有-心无两念,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至玄之又玄,实为归根之所,非众妙之门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窍,不知直养,是以旋开族闭,不至耗尽而不已。至人于玄窍开时,一眼觑定,一手拿定,操存涵养,不使须臾或失,所以直造无上根源。

[注释]

此段选自黄元吉《道德经注释》第一章注文。虚无窟子,指入静中心之下,肾之上包括下丹田在内所形成的一种化境。

中宫即中黄宫,此处指下田,亦指虚无窟子。

观妙观窍、众妙之门,均引自《道德经》第一章。该章原文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丹书多把'徼'解为'窍'。

黄氏在此介绍了其养生内功的入手程序及概要,首先揭示了玄关现象的重要作用。他在其着作中几乎无处不谈玄关。他认为,玄关一窍'是修士第一要务','除此一个玄关窍,余无可进步也,''玄关窍可以了结千经万典之义。'历代丹经道书亦多论及玄关窍开之重要性,但令人修习养生内功,能知玄关作用者甚稀,得其诀窍真传者更少,练功自难登堂入室。

玄关现象,此处所指在人身上并无定位,亦非指两眼之间的山根,实是指气功态中产生真气(能量流)由量变到质变的一刹那间,亦即静极而动从无到有的一刹那间。在这一刹那间,我体内真阳发生,古称阳生活子时,亦称太松开基,又称真种产生,即我体内之最玄最妙机关开启了,用俗话说,气、得气、得窍了!

玄关窍开,是回光返照下丹田,做到神气相交,坎离交媾,混混沌沌,忧惚杳冥,真息(胎息)绵绵,静极而动,无中生有的一种现象。

黄氏把玄关窍开现象在人体的表现归结为'一觉而动'四字,而且指出,掌握这'一觉而动'的时刻只在一息(一呼一吸)之间。一觉就是从无知无觉到猛然醒觉。动就是真阳之动而影响身体之动。古传止念之法可作为入窍途径。此法即排除种种杂念,只留正念,俄而此念顿息而后念未起之际,便是导致玄关窍开之时。

三、一觉而动

(原文)

夫玄关一窍,正阳生活子时。吕祖云:'万有无-臭,地下听雷声'。古仙云:'忽然夜半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雷乎雷乎?神哉神哉!从此二说观之,难道玄窍之好,真阳之动,色身中岂无真实凭信,而漫以雷声喻之乎?张祖又云:'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古来仙师个个俱以雷鸣比之者何哉?吾今直为指出,即尔入定之时,忽然神与气交,直到真空地位,不党睡着,鼻息齁齁,--觉而醒,此即是天地之根,人物之祖。吾身投胎夺舍,其来也即此攸忽杳冥忽焉惊醒之一念也。尔果于入定时,凭空一觉,即是我本来真面目,急忙以真意护持,切勿稍纵,如人乘千里骥,绝尘而奔,暂一经眼,便要认识,不可延迟,迟则无及矣。故曰以前不是,以后不是,露处只在-息,一息之后,不复见焉。尔等务要于静定时,偶有鼻息齁齁,急忙起立,趁此清空一气,收摄将来。如此坐一次,必有一次长益。果然不爽其时,不差其度,不待百日,基可得而筑矣!此等要诀,古人但说玄关,未有如吾实实在在向人身中指出者。是知丹诀,关乎功德心性,不易语也。

[注释]

黄氏于此直道出千古不传之秘,指出玄关窍开在人身中的表现。

盖静定中神气交合,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不觉'睡着'.实际上是似睡非睡,仍处于气功态中,或有齁声,或无齁声,猛然一觉而醒,身体亦随之一震。这个震动,乃静极而动,正是古人以雷震喻玄关窍开之故,乃是因醒觉而动,又因体内真阳发生而动。此一觉而动,只在一息之间,我必须不失时机,以真意主宰之,凝神气穴(或虚无窟子),待真阳大现,然后转运河车(周天),采药返炉,切不可在一觉之时妄想他事,以免精气神有一丝半点渗漏。要做到这点,要有黄氏所说的把得住,拿得定,所谓提雾拿云手段,即丹经所云:'时至神知','感而遂通'。

当鼻声齁齁时,急忙起立,并非停止行功,而是振作精神,保持真意主宰,继续行功。学者得此'一觉而动'之真诀,依法行持,倘常得玄关窍开之真景,功后必感头清目爽,浑身轻快,下元充实,若有宿疾亦可渐消,功乃可大进。

(原文)

此一觉也,切不可轻视之。自此以后,觉而迷,迷而觉,总从觉一边去。久之自然无觉,而无不觉。如此者,非所谓不神之神乎?你等莫视为难事,只是用一个觉字、静字、常字,即可为正法眼矣?否则,静而不觉,觉而不常,神有间断,何时而后心定如止水,月印万川而无波哉!亦不必深山枯兀静坐也,只要我心一静,自然了觉,常常如是,无论于兵万马营中,皆是清净灵山也!总在各人自静、自觉。自常,即可证无上菩提矣!

[注释]

《大成捷要》一书有云:玄关窍开有一连二、三十次而后止。

曾颇疑其说。现黄氏所云:'觉而迷,迷而觉,总从觉一边去',正合此意。有迷才有觉,不觉则不迷,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循环无已。若能行持久之,习练成熟,使成有序化,则达到我心一静自然了觉之境界,亦非难事。

四、玄关真际

(原文)

古云:'混沌一觉,即成仙种子。'洵非虚也。但要知此一觉,不是有心去寻,亦不是无心偶得。从混混沌沌中涵养既久,蕴蓄得深,灵机一触,天籁自动,所谓前后际断是。是即性光也,即正觉也,即无上正等正觉也,亦即本来人也。吾不先将神气二者交会于虚无窟内,积习既久,神融气畅,打成一片,两不分开,安有突然而醒之一觉哉?此殆无心有心,有心无心,有如种火者然。始而一团熏蒸之气凝聚于中,不见有火,而火自在此。犹混沌里内蕴知觉之神,迨积之久久,火力蓄足,忽然阳光发现,烧天灼地,有不可遏之机。而对火初不自知,而亦不自禁,是即知觉中仍还混沌之象,此喻最切。你等须从混沌中有如此之蕴蓄,使神光凝而不散,然后一觉始圆明洞达,无碍无欠,才是我一点灵光本来真面目。尤要知一觉之前,只是一段氤蕴,一觉之后,只有一段灵光独运空中,并无半点念虑知觉夹入其中。莫道以外之事,就是我灵光一点,亦不自知也,惟适其天而已矣?

至人穷究造化妙义,识得生死根源于此混沌忽然有觉,立地把持,不许他放荡无归,但只一晕灵光洞照当空,惺惺常存,炯炯不昧。初不知有所觉,并不知有所照,更不知有所把持,斯为时至神知。由此日远阳火,夜退阴符,包裹此太极无极之真谛,久久神充气盛。

勿谓此一觉非我仙家根本,而别求妙术。盖此时一觉,但见我身心内空洞了灵,无尘无翳,不啻精金良玉。故一觉之后,其乐陶陶不可名状。 是一念知觉,即一念之菩提;一刻晏息,即一刻之涅盘也。虽然混沌一觉,有真亦有伪,如今之人,昏迷一下,即以为混沌,知讯忽起,即以为一觉,此皆认贼作子,断准有成,惟一无所有中,忽然天机发动, 清清朗朗,虚虚活活,莫方如笃(?)真混沌真觉,不然未有不以昏迷为混沌,以知识为一觉也。你等须知混沌非本,一觉非极,必XXX一觉中而有湛寂圆明、清虚玄朗之境,方得真妙,切勿以恍惚二字混过可也。

[注释]

玄关窍开之机实即寓动于静中。

我神气初交,即有玄关窍开之萌芽在于其中,有如种火,一但神冥气合,遂火势燎原。但此用于人体之自然规律,-切按其自然行去,不得夹杂知觉意念,如此到一觉而动之时,才能圆明洞达,清清朗朗,活活泼泼,即黄氏所云:'方得真际'。

(原文)

尘情杂虑纷纷扰扰时,从中一觉而出,即是玄关。所谓回头是岸。又曰:'彼岸非遥,回光返照即是。'但恐于玄关末开之前,先加一番意思去寻度,于玄关既开之后,又加一番意思去守护,此念虑纷纷,犹天本无云翳,云翳一散即现太空妙景,而却于云翳已散之后,又复加一番烟尘,转令清明广大之天,因之而窄逼难容,昏暗莫辨矣!佛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此等玄机,总着不得一毫拟议,拟议即非。着不得半点思虑,思虑即错。惟于玄关未开时,我只顺其了照之意。于玄关既开后,我亦安其坐照之常。念若纷驰,我即收回,收回即是。神如昏罔,我即整顿,整顿即是。是如何之简而捷、便而易乎?特患人于床上安床,动中寻动,静里求静,就涉于穿凿。而玄关分明在前,即又因宿天知虑遮蔽而不在矣!吾今示一要诀,任他思念纷纭莫可了却,我能一觉而动即便扫除,此即玄关。足死人之修炼,只此觉照之心,亦如天宫赤日,常须光明洞照,一毫昏暗不得,昏暗即落污暗地狱。苟能拨开云雾,青天白日明明在前,如生他想,即落凡夫窝臼。总之,无他玄妙,惟明心见性,乃修炼要诀。

[注释]

行功时思虑着要得玄关,往往不得其开,且无一觉而动之境。

盖因后天识神堵塞之故。一旦玄关窍开,一觉而动之后,我又思虑着如何守护,而非用一点灵光的真意主持,则玄关亦旅开旋闭,真精真气随之走泄,而前功尽废。

五、玄关常在

(原文)

夫玄关一窍,是吾人炼道丹头,勿区区于大静中求。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若必待大定大静然后才有,孔子又不如是便宜指点。可见学人修养时,忽然静定,一无所知所觉,突起知觉之心,前无所思,后无所忆,干干净净,即乾元一气之本来面目也。从此一念修持,采取烹炼,封固温养,久久自成不测之仙。然而小定小静亦见天心之来复,若人事匆匆,思虑万端,事为烦扰,如葛之绿蔓,树之引藤,愈起愈纷,愈纷愈乱,无有止息,为之奈何?但能一念回光,一心了照,如酒醉之夫,迷睡路傍,忽地-碗凉水,从头而喷去,猛然一惊而醒,始知昏昏迷迷,一场空梦,此即玄关窍也。

昔鹤鹳子示,真元心体实自玄关一窍寻来,动静与俱,随时皆有,但非感动无以觉耳。试有人呼子之名,子必应之,有此一应是谁?虽曰是口,然主宰其应者,是真元心体也。是一应间,直将真元心体凭空提出与人看,此真善于指点者也!是知知觉不起时,万境皆灭,即呼即应,真元显露,方知此心不与境俱灭。知觉纷起时,万境皆生,一呼一应,真元剖露,方知此心不与境俱生。以此思之,知觉不起时,心自若也。知觉纷起时,心亦自若也,以其为虚而灵也,虚则有何生灭哉!总之,此窍只此息之顷,以前不是,以后不是,如人当闷寂之时,忽有人呼其名,猛然一应,即玄关矣!一应之后,阴阳判为两仪,又非玄关也。玄关者,太极将两分两仪之时也。动不是,静亦不是,其在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间乎?!所谓动静无端,玄关亦无端,学者须善会之。

[注释]

真元心体,清代鹤guan子着《唱道真言》云:'一心端坐,洞然玄朗,无渣滓,无知识,即先天性体也。'又曰:'吾教子静坐,一无知觉,忽有人呼子之名,子必跃然应之曰:在。这便是真元心体'。

玄关窍开,无论在大静小静中均可出现,但均有一觉而动之境。一呼一应者,只是借以说明玄关窍开就是真元显露而已。玄关窍开本是人体潜能,故曰随时皆有,但非感动无以显露。

(原文) 

玄关一窍随时都在,只须一觉心了照之,主宰之,则玄关常在,而太强常凝矣!特患人不入于杳冥,无患玄关之不发见也。要知此个杳冥,不是空空可得,须从动极而静,真意-到为造化,才能入于杳冥。及静极而动,此时阴阳交媾,将判未判,未判欲判,恍恍惚惚中,忽觉真铅发生,此即玄关现象,全赖元神为之主持。

吾见生迷于此个消息久矣,今将妙理一口吐出,俾生等知得玄关一窍无时不有,无在不然,但以神主之足矣!至于气机之消长,且听其盛衰,而主宰切不可因之有消长,此即是真正妙决。

[注释]

气功态中凡能入于杏冥,便有玄关窍开,故云玄关常在。

而要入于杏冥,则靠真意之作用。真意生于前念已去,后念未续之际,即'前后际断',此时动极而静,无知无觉,一旦一觉而动,乃静极而动之初,因一动故,真意易失,失则一觉并非真觉,须得真意立即起而主宰之,方得玄关之妙。故其诀为不管气机之消长,我真意不受其影响而始终主宰之。

六、玄关开后

(原文)

忽焉一觉而动,一惊而醒,犹亥末于初交半夜。是学者于此须凝神入气穴。此个气穴非有形有象,肉团子上是神气合一之气穴也。神气聚则有形,神气散则机息。学人坐到凡息停时, 口鼻之息似有似无,然后胎息始从下元发起,兀兀腾腾,氤氤氲氲,所谓一元兆象,大地回春,桃红柳绿,遍满山原,于此收回药物,采入金鼎玉炉,煅之炼之, 大丹可成矣!虽然金鼎非真有鼎,玉炉非真有炉,亦无非神气台一,凝聚于人身气海之旁,即男子因精之所,女子系胞之地是。然亦不可死死执着此处烹炼也,不过以人身元气,自一阳来复,神气交会于此,归根复命于此,烹炼神丹,采取归来,亦离不得此。除此而外,则无修炼之处,若执着此处,未可以成神胎也,须知神气团聚一区,恍惚若在此,又若不在此,方与虚无之丹相合。

玄窍初开,只见离宫元性,所以谓之性阳生。然此是神之偶动,非气之真动,只可以神火慢慢温养,听其一上一下之气机往来内运,蕴藏于中黄正位,此为守中一法,水火济,坎离交之候;又谓前行短,二候采牟尼是。到得神火下照,那水见火自然化为一气,氤氤氲氲,兀兀腾腾,此方是水底金生,古人云阳生活子时是,又曰命阳生。果有此气机之动,不必蓬蓬勃勃充塞一身内外,即粗见气机,果从神火下入水乡,是为坎离交而产药,亦是微阳初动,亦要勤勤采取,运动河车,栖息泥九,所谓补脑还精,长生之道在是矣!人欲长生,除此守中、河车二法,行持不辍,别无积精累气之法焉。虽然,守中之火,只有温温铅鼎,惟河车逆运,则有子午、卯酉,或文或武之别。诚能常常温养,令我元神常栖于心,元气常潜于身,虽欲死之,其将何以死之?以神气交媾,常常不失也。

[注释]

玄关窍开之时,我即以真意主宰,凝神气穴,温之养之,等待真阳大发,我再运行子午周天,此为守中、河车二法之运用,亦玄关窍开之后积精累气不易之法。

清代李涵虚着《三车秘旨》一书,对玄关窍开之后功法另有真诀。李氏云:'学人把初醒之心,陡地拔转,移过下鹊桥(按在肛门至尾椎骨之间),即天罡前一位,誓愿不传之真诀也。此心名曰天地之心,又名妙心,又名元神,又名真意,又名玄关发见。移至尾闾,守而不离,霎时间真气温温,从尾闾骨尖两孔中透过腰脊,升至玉枕,钻入泥丸。古仙云:'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路径此为尊',即指此也。'李氏之法,实合守中、河车二法为一法行之,另辟蹊径,简而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