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老子齐名,被后人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逍遥快乐。 他就是庄子庄周。后世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曾深刻评价:「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一个人的烙印,这个人就是庄子。」 庄子的洒脱,不是僵死不动的教条,而是充满诙谐的寓言故事;不是照葫芦画瓢的苦思,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他的一生不是一尊目光涣散的冰冷神像,而是有歌有哭有情义,有酒有肉有悲欢。 今天我们学习庄子,是学一种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的智慧,以此完善自我的人生观,达成「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人生状态。 今天,东方君整理了庄子 58 条充满智慧的语句,供大家学习: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一艘大船好像无拘无束,但它受到水的限制,没有足够积厚的水域则不能航行。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我们对很多事情不敬畏,是因为我们从没有见识过。「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月有阴晴圆缺,田间的蟪蛄不知道春天过去还有秋天,是因为它们的寿命太短,没有活过那么长。眼界会决定胸襟,眼界越大,就会变得越沉默和谦恭。我们之所以狂妄,是因为没有体验过天高地远。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句话是庄子向我们提的 3 个问题,他说我们仰头看天,看到天上那个晴天,一点云都没有,青青的,那个叫苍苍的颜色,我们认为那个是蓝天。他说,我问你,天真的是蓝色吗?你爬到天上看过吗?他说那个蓝色的叫做天吗?那么今天夜里这个黑色的不叫做天吗?也是天呀!明天早晨太阳出来,天上看到白白的那个白光,也是天呀!你看庄子多么科学,多么逻辑! 他提出第一个问题问我们,你认为青苍这个天,就是天的正色吗?「邪」字就是感叹式的问号。换句话说,天究竟是什么颜色,你没有办法断定它!因为天在变化,因为它是空的,没有一个固定的颜色。所以读《庄子》的时候要注意他提的问题,问题后面还有很多问题。 第二个问题:「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你认为这个宇宙是无限大吗?远到没有办法再远吗?对这个问题,他没有给答案。所以后世人讲,中国禅宗完全受了《庄子》的影响,禅宗的教育法,永远不给你答案,要你自己来作答。他说:你认为宇宙是远到没有底吗?你如果说是,他说那么我们站在这里,也算是一个宇宙的起点了,我还摸得着呢!宇宙就在这里,你怎么还说它是没有底的呢?这是逻辑问题了。所以,白马就非马,白马非白,那就辩不完了。 第三个问题:「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说,当他在高空里头,看我们在下面,就像上方世界看我们下方世界,你说也像是从下往上看一样吗?这是问题了。现在很多人坐过飞机,飞上了几千公尺的高空时,看下面,看台湾,这个海岛的画面,好像小孩子的作业图一样,蛮好玩的。看到这些高楼建筑,像洋火盒一样大,绝不是我们站在地面上所看的这个高楼。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了。他这两个问题没有批驳任何人,可是,已经把我们的境界都推翻了,否定了。你不要认为你的知识够了,你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不一定对也不一定不对。你认为这个鱼没有变成大鹏鸟吗?有的。你认为这个宇宙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但是,他不那么讲,那么讲就不是庄子了,他只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一研究,你把自己全部观念都会推翻了。所以,人不能固执成见,以为自己都是对的。 4、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这句话有很多解释,我觉得这个版本意译更加贴近我们日常生活:不要因为别人爱你,就觉得你的存在多一点意义;也不要因为别人不喜欢你,就觉得少一点存在的意义。只有这样,你的自我才是完整的。 5、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名是实的附属品。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6、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瞎子无法使他看到花纹的美丽,聋子无法使他听到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有身体上才有耳聋与目盲的区别吗?在智力上也是有这样的缺陷的! 7、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一辈子驰逐奔忙而看不见他的成功,疲倦困顿而不知道他的归宿,这不是很可悲吗?这样的人就算不死,又有什么益处呢?他的身体消散于天地之间,他的精神也必然随着消散,这难道不能称之为大哀吗? 8、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世人如果都以自己的成见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那么谁没有一个标准呢? 9、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发言者知持一端,他们的话并不能作为衡量是非的真正标准。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10、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以我观物,则万物都是「彼」;以物自观,则万物皆为「此」。用彼方的观点来观察此方,则不见此方是处;用此方的观点来自视,则己方尽是是处。 物品没有贵贱之分,自己认为它是不值就不值,自己认为他值,也就值得。 1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一个生命的诞生也意味着开始走向死亡,一个生命的逝去也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当某件事被认为是「可」的时候,则「不可」也必然伴随而生。当某件事被认为是「不可」的时候,则「可」也必相应而来;是非浑然一体,相因而生,永远没有穷尽。 12、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被人叫出来的。 13、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事物原本就有正确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认可的一面。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14、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天下没有比秋毫之末更大的东西,泰山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很小的;世间人没有比早夭的幼子更长寿的,彭祖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寿命很短的。天地与我同生共存,万物与我浑然一体。 1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需要探求的知识却是浩瀚无涯的。 16、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古代的至德之人,先求自己站得住,然后去扶持别人。 17、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道德的丧失是由于好名;智慧的外露是由于好争。 18、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两国国君喜悦,则必多过分赞美之辞;两国国君愤怒,则必多夸饰诋毁之辞。 19、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一个爱马者用竹框装马粪,用大贝壳盛马尿,对马的关心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碰到有蚊虻叮咬马时。他出其不意地扑打,没料到马因此而受惊,咬断勒口,挣脱笼头,毁坏胸带。本意是爱,但被爱的对象却感觉不到爱,甚至视为伤害。这种事情我们能不谨慎吗? 本意是爱马,却使马受到伤害,也就是说,结果适得其反。 他、本意是爱马,却使马受到伤害,也就是说,结果适得其反。有时,我们出于一种善良愿望,却往往遭遇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是我们错了吗?是对方错了吗?或许都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这是人和马的故事,如果置换成人和人的故事,就显豁无遗了。譬如说,我们爱某个人,这个人从心底接受我们的爱吗,他真正能够理解我们对他的善意吗,他能够认同和接受我们爱他的方式吗?如果不能,他就像那匹马不能理解爱马者为其驱蚊灭虻的那份爱心的。「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正是这种当事者无奈的慨叹吧。看来,对爱的认同,需要双方心灵的契合。因此,爱既要考虑对象和条件,也要考虑方式方法,既不要使爱成为一种负担,也不要使爱变成一种伤害。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20、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句话的重心是「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人们通常都看到了有用的东西,但这些所谓有用的东西最后都沦为被宰割被使用的下场,真正「无用」的东西反而乐得清闲,逍遥自得。 21、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从事物相异的方面去观察,肝和胆就像楚国和越国那样差异巨大;但从事物相同的方面去观察,则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 天下的事物,有同有异。男女有别,是异;男女都是人,是同。我们从相异的观点看,天下没有两个东西是完全相同的,双胞胎的兄弟,也有一些不一样的生理、心理特征;我们从相同的观点看,天下每件事情都有与另一件事情相似的地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必强分彼此。 因此,放大心胸,人生实在没有什么好计较的,用宽厚的心去看待天地万物,我们没有值得骄傲,也不必自觉卑微。平实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众生。 22、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一个人的德性有过人之处,则身体上的缺陷就会被人遗忘。 2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湖泊干涸了,原先在水中嬉戏的鱼都被搁浅在了陆地上。它们快要干死了,相互之间吹出湿气河护着,吐出唾沫湿润着,多么友爱!多有亲情!可是这都不愿意这样,在它们看来,与其在干涸的陆地上如此友爱亲情,还不如在江湖水中各自游走、相互忘去。 24、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水鸟的脚短,白鹤的脚长,这是自然的本性。我们不应该强迫它们,把短脚的水鸟的脚拉长,把长脚的白鹤的脚砍短,任何东西,一旦失去本性,那就会是痛苦和悲哀。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25、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世俗的人,都喜欢别人赞同自己而厌恶别人反对自己。 26、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就不是最愚昧的;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就不是最迷惑的。 27、以敬孝易,以爱孝难。 用恭敬行孝容易,用爱心行孝困难。 28、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 水上行路没有比得上乘船的,陆上行路没有比得上乘车的。如果因为船可以在水上行走,就想把它在陆地上推行,那么终生也走不了多远。古今不同不就像上述两种情况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