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雨水节气期间的天气变化大,倒春寒是这个节气的特点。 雨水养生—生活起居篇
>>春捂重点是下半身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醒,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就是说,春令时节,下身应多穿一些。中医养生谚语“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讲的也是关于下体腿脚的保暖。 干洗脚 用双手从大腿根部按摩至足踝,再从足踝按摩回大腿根部,重复10~15次,也可起到腿部保暖的作用。 >>缓解春困最好的办法是——运动
春天最好多在阳光充足、绿化好的地方活动,多做些深呼吸并适度运动,给大脑提供新鲜充足的氧气,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消除困倦。 >>巧用穴位驱赶“春困”
雨水节气期间,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气温会忽高忽低,易导致感冒,防流感要做好这4件事。 雨水养生—健康养生篇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如果在春天养好肝,会健康一整年。 方法:两手伸直,手心相对,上下搓,前后揉,然后两手做“负阴抱阳”的动作——右手包着左手。 早上做完之后,可以在中午11点到13点再进行练习,是春季养生的一个不错的保健法。 从经络的角度来说,手掌心有心包经的劳宫穴,是主血的。手心搓热后就有活血的效果。 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还要注意养阳、养脾胃。在雨水至惊蛰期间可于每日上午10时前后及晚上睡前做下列运动,以提高肾、肝、脾脏腑经络功能。 >>漱口吞津 每日上午10时前后,用舌体搅拌口腔,产生唾液后慢慢咽下,每日36次。中医认为,唾液在体内化生为精气,为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具有强肾益脑作用。 >>撮谷道
可以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防治痔疮、慢性肠炎,并对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等慢性疾病有显著防治效果。 >>仙人揉腹 用手来回擦搓介于胸和骨盆之间。最佳时间为每日上午10时前后以及晚上睡前。每次先用右手大约在胃部按顺时针方向揉120次,然后下移至肚脐周围揉120次,再用全手掌揉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复一遍。 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通过揉腹,可以收到调理脾胃,通和气血,培补神元等功效。 >>阳池穴——让我们像春天一样阳气勃发 春天助阳气勃发,可以艾灸阳池穴。阳池穴是三焦经的原穴,是这条经络的原气发出之点,灸阳池穴可以补下焦之气,培本肾元的作用很明显。只需灸一周即可。 阳池穴:位于手背腕横纹中点处。每次悬灸二十到三十分钟就好。 雨水养生—饮食养生篇 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加入药材后,更能治疗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民间有“春天喝粥,胜似补药”的说法。想要补脾胃,有一味健脾祛湿的极品粥。 >>祛湿极品非“薏仁红豆粥”莫属 此粥只能用薏米和红豆熬煮,切记不可加大米!大米是水稻,本身含有湿气,不利于祛湿。 薏米,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健脾益胃。 红豆,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中医还认为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 >>熬薏米红豆粥的技巧 薏米很硬,红豆也很硬,放进锅里熬粥,不易熬烂,很浪费火(电),可以以下方法熬煮。 方法:在锅里加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焖半个小时;然后再开火,烧开后,在焖半个小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