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数孩子上学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数学。毕竟,这也是孩子开始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起点。很多家长也不知道帮助孩子起步学习数学。如果这个时候不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也许孩子永远达不到他自己的最高点,潜力也不会很好的挖掘。 这时候需要家长不断地在不同的生活场景刺激孩子的数学思维,还要将所学的数学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毕竟,单纯的纸面演算,极易引起孩子对于数学的倦怠,也不利于所学知识的吸收。接下来,分享一些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 二年级数学课本变形题 (美术功底不行,画的很抽象,大家凑合着看) 分析:这个题目,我们很容易知道: 苹果=7 梨=5+苹果 苹果=1+3支香蕉 问题是:苹果+梨+一只香蕉=? 那么由苹果=7 得,梨=12(5+7=12) 苹果=1+3只香蕉,得出 7=1+3只香蕉,想到1+6=7,那么3只香蕉=6,根据乘法口诀知道,一只香蕉=2(当然二年级下册学习平均分后孩子更容易理解 ) 所以,苹果+梨+一只香蕉=7+12+2=21 小试牛刀: 2 生活常识 (1)一根绳子两个头,四根半绳子几个头? (2)据一段木头3分钟,一根木头锯成了7段,需要几分钟? (3)三名同学握手,两两握一次手,共需要握几次手? 分析:(1)半根也有两个头,所以,5×2=10(根) (2)锯一次会分成两段,锯7段需要6次,所以,6×3=18(分钟) (3)(与顺序无关)3次 小试牛刀 (1)一根绳子长18米,把它剪成3米长的小段,可以剪成几段?一段一段地剪,要剪几次? (2)小美家住在十楼,他从一楼走到二楼需要2分钟,那么他从一楼走回家需要几分钟? (3)用1、2、3三个数字,可以写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4)3个小朋友下棋,每人都要与其他两人各下一盘,他们共要下( )盘。 3 你能找到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吗?找到以后在括号里填出合适的数。 (1)5、10、15、20、25、( )、( )、( )。 (2)1、3、5、7、9、11、( )、( )、( )。 (3)3、6、9、12、15、18、( )、( )、( )。 (4)2、4、8、16、32、( )、( )、( )。 (5)64、56、48、40、( )、( )、( )。 这些题目很简单大家自己做。 4 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排队去做游戏,从前往后数排第3个,从后往前数排在第 5个,共有多少小朋友在做游戏? 答:3+5-1=7(个) (把自己数了两次) 5 小明今年8岁了,他的妹妹比她小一半,问当小明100岁时,他的妹妹几岁了? 分析:今年妹妹的年龄:8÷2=4(岁) 小明比妹妹大:8-4=4(岁) 当小明100岁时,他的妹妹:100-4=96(岁) 6 一只蜗牛爬树找吃的,每次往上爬5厘米,又往下滑2厘米,这只蜗牛这样上下了5次,实际往上爬了多少厘米? 分析:实际蜗牛每爬行一次只前进了5-2=3(厘米),5次共前进了3×5=15(厘米) 7 移动一根火柴使等式成立 分析:加数(9)变为3,和(9)变为8,即3+5=8 小试牛刀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总之要想学好数学,就要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在娱乐玩耍中培养数学兴趣,孩子会越来越爱数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