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这部电视剧终于如约而至。因为是著名导演作品,而且老戏骨众多,因此我对该剧有一定的期待。希望该剧能客观、公正还原中医本色,透视真实的中医内涵,对大家日益匮乏的中医认知能够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该剧开始的一起医疗事故案,是大家始料未及的安排。由此可以看出编剧的非常人之处,虽然情节不大连贯,有一定硬伤,但是这部《老中医》恐怕要来个真正的自我剖析。前几集虽然内容不多,实际上已经反映了很多中医相关的理念。不言江湖,此仅就中医方面的一些常识,为大家普及一下,也方便接下来更好的理解剧情。 1.中医内含“理法方药”而不仅仅是“方药” 《老中医》中提到了四君子汤及加减、补中益气汤、开骨散等一些著名的方剂,甚至还提及了不为人知的所谓“秘方”。中医大夫诊病,患者最后拿到的也是一张方剂。因此开不出方剂的大夫疗疾治病,岂不是笑话?因此中医大夫非常注重对方药的学习。但是,方药并不是中医的全部。中医之所以自成体系,它有系统的中医理论,包括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诊断疾病的方法、确定治疗原则多方面的知识。古代没有现代发达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因此能正确认识人体和疾病是非常困难的。其中比较现实的途径,只能通过结合当时相对先进的哲学思想,即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来将医学认识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这是当时中国医学的天才抉择。自秦汉之后,中医就逐渐脱离“巫医”文化,走向更加理性的发展道路。 对于中医历代名家和著作,大家可能更为熟知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但是在中医界,我们更推崇《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因为两者基本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特点,为之后中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极少提及方药,甚至可以忽略方药,但是没有《黄帝内经》,中医可能只是方药的中医,就难以到达“博大精深”的高度。目前中医院校所学习的《中医基础理论》实际上也是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主要论述两个部分的疾病,即伤寒和内伤。因此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谓伤寒,其实大致等同于我们现在认识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烈性传染病。为什么叫做伤寒?因为张仲景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属于中国的北方,也是中国当时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加之生产力低下,温饱问题是人们要生存下来首先面对的问题。秋冬季人们户外活动,很容易受凉,受凉可以引起正气受损,邪气侵犯人体,导致所谓的“伤寒”。即《黄帝内经》所讲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温饱问题在东汉,甚至包括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都是人们首要面对的生存问题。所以当时将当时具有发热表现的外感疾病称之为伤寒。张仲景基于伤寒创立了六经辨治体系,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后世不断总结和完善中医理论,使得中医体系日渐丰富,最终形成了当前的学术成就。因此,成熟的理论是中医自成体系的必要条件。中医这些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经过历代杰出中医药学家所总结出来的精髓,是指导处方用药的根本所在。 2.中医看病是诊断、处方、调剂、煎煮(制备)、服药、复诊的完整过程 在《老中医》剧情中,我们看到中医大夫为了看好疾病,有时会亲自炮制中药,亲自抓药,亲自煎煮,并有时会放下脸面主动造访并询问患者病情变化。可见,中医看病有时也不仅仅考验能否开出一张好的处方,还要看这张处方是否可以落实到质量可靠的中药,剂量精准的调剂,正确的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因此保证良好的中医疗效,一张好的处方可能是不够的,必需各个环节精准到位,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处方字迹潦草,调剂员抓药不认真,患者不听劝告、自以为是,都可以成为影响疗效的不良因素。 3.中医主要是看病的,而不是简单的预防保健 我前些年跟一位老中医门诊抄方的时候,有些患者常常这样评价中医,说中医对调理身体很有帮助,实际上是夸奖中医的意思。但是这位老中医却很生气,很生硬的回怼过去说“中医是看病的”。好好想来,这句话也不无道理。中医虽然有很多预防保健的理念,但是从中医大夫从事的工作内容来看,其实大部分精力也是在给患者治病,至于预防疾病好像并非中医的工作重点。需要预防保健的人群,往往身体已经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真正身体健康的年轻群体是很少主动找中医预防保健的。因此预防保健必需结合中医的辨证思维,因人而异,不能过度泛化。 4.中医不仅可以调理慢性病,还能治疗很多急难重症 在中国,中医是自古就有的,西学东渐之前,中医是治疗疾病的主力军。中医本不叫“中医”,因为西医来了才叫中医。因此,在古代,包括民国时期,民众生病首先找的是中医。中医诊病范围包括内外妇儿,微小急重。普通民众认为中医只是可以调理慢性疾病的观念是不正确的。现在好多中医为了预防风险,得过且过,不愿意发挥中医治疗急难危重症的特色,对中医自身而言实在有些可惜。这和现实也有一定的原因,中医涉及好多疗效评价的问题,造成中医看危重病出现不良结局可能会造成医疗事故的风险,导致好多中医心里明知有治疗方法,而不愿轻易尝试。 5.中医有很多长处,但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 我常常这样认为:现在这个社会没有西医是不行的,但是有了中医则是中国民众之福。我们可以把疾病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西医和中医都可以有很好疗效的疾病;第二个方面是西医疗效好,中医疗效欠佳的疾病;第三个方面是中医疗效好,西医疗效欠佳的疾病;第四个方面是中西医都无太好办法的疾病。当然这其中的因素很复杂,还牵涉到具体大夫医疗水平等问题,但这样简单的讲,对理解或可起到一定的帮助。因此,废中存西和废西存中都是不可取的,应当相互包容,不宜相互排斥。 中医有很多长处,凭借简单的望闻问切,不需要太大的空间和高端的设备就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健康问题,因此,我认为“中医是天然的全科大夫”。好多中医也有一技之长,或有很多经验,在中医界内部也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借鉴。 6.中医是继承和发展的学术,而绝非自我封闭 中医学术发展是相对缓慢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中医是止步不前的。《老中医》中的孟河医派便是近现代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处方用药平淡轻灵。实际上,中医从秦汉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唐宋的《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到金元四大家,到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兴起,以至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孟河医派出现,均是对中医的丰富和发展。中医界同仁对当今中医发展的时弊深有感触,但是当代中医也有发展,例如很多名医愿意基于中医理论从西医疾病角度探讨中医诊疗方法,虽然尚难与之前的成就媲美,但这也是时代的产物,从历史角度而言,未必就不算发展中医。中国文化是包容的,中医也应当是包容的,借鉴西医发展中医,也未尝不是一条道路。但中医的发展有很多路,这只是一条,也不是唯一一条。实际上,目前中医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继承问题,而非发展问题,继承不好何谈发展,发展可以慢些,但首先应当继承好。 好了,就简单谈这么多,希望能对大家理解《老中医》的剧情有所帮助。总之,疗效是中医存在的硬道理。多支持中医,多关注中医,中医可能会发展的更好,也是这部电视剧最大的现实意义了。 |
|
来自: 昵称61759422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