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鉴定基础理论10_视频教程_文字整理 10 古瓷进化规律(四) 七百年来瓷器主流是青花瓷 ,顶峰是元青花。 我们从近两百年出发来认识,700年这个时间比较长,一步一步来,这里面有阶段性变化,瓷器离我们越远,变化越多,如釉下结晶等。要加入自己思考,去想,举一反三。 放大镜不是机器,是我们眼睛的延伸,要理解看到的内容,认真思考。 气泡哪来的?什么时间形成的?怎么形成的?气泡在釉体熔融状态下,接近烧结完结时形成。气泡从哪里来有各种各样猜测,排气在釉体没有熔融下早就进行了。气体哪里来?内部物质分解出的气体(氧气)带来的气泡,气体向外排泄。从内部一步一步排除,形成大小不同的气泡。大的气泡包裹的好,小气泡只分解了一部分物质,气泡形成复杂,从形成机理中看,气泡大与小不是鉴定的依据,物质继续流失、沉淀,随时间流失,有凝聚感觉,釉面呈透彻感,有进一步变化现象。 康熙的青花透明度比雍乾嘉的青花好一些。 古瓷包浆非常有内涵。包浆是物质形成浆体的物质在瓷器内部。古瓷之美就是浆水起作用,浆水足,净化好,老化程度高,给人温润感觉,看古瓷,要看浆水足不足? 头脑中要有想象。 青花瓷上青花下凹程度不同,与烧造温度有关。当代也有下凹,微微下凹不能成为鉴定证据。 元代和明早期苏料含铁量高,有铁锈斑反应。铁锈斑(有黄黄的)、锡光斑,都与烧造温度有关,不能作为鉴定标准,只能参考,新烧可以烧出来。要看本质的变化。 判断元青花不难,时间带来净化效果。永宣以前,有的物质沉淀、流失了,主要是内部物质净化效果。元明青花有差别,元代透明感强,永宣动感强,起伏感强。 鉴定瓷器,还要看烧结温度,看温度产生的效果。1300度,湛蓝,青花颜色略灰,温度低一些。青花料为矿物材料,高温下物质净化。铁、钴运动速度不同,导致同类凝聚,形成分离。之后,铁比钴活跃。当代人能做,但老瓷器不能做。 古瓷之变,从烧造之日起就开始了,分解断裂,形成氧化物,断裂有序。从化学键最弱的开始,活跃的物质首先断裂。断裂后有物质补充。钾随时间流失,一定会断裂,接近七百年时发生。第一步是水化。钾在自然状态下遇到水会剧烈反应。氢和氧形成化学键,氢氧根含水。 看元代青花时,看青花,看釉面光泽(有水的反应)。 窖藏环境好,墓葬其次,传世浆水不足(硬、干的感觉),内含一样,表皮有差异。 元代青花瓷釉下结晶斑,也需要年代。有的有,有的没有。主要与烧造温度有关。温度相对低一些才会出现,温度高不会出现,锁定在1280一1300度之间。结晶周围吃进胎去,铁对釉面反应,也吃进胎去。反应先后有序,铁比铝活跃,铁先形成硅酸盐。加入铁,铝被置换出来,是个争夺战,形成似小岛一样的物质。这些物质后天形成。见到这种斑,有根,一定到元代,或洪武早期。看到周边净化,有自己晶格,这是后天的盐体。青花没那么湛蓝,原因是铁高温下会流,有可逆反应。 整体看下凹,含有结晶斑,下凹内部还有突起,长有东西 ,内部物质形成带来,钴料中含铁带来的。 元代瓷器内部物质滋生产生效果,摸起来光滑。 元青花釉斑周围有一线红,现在可以仿出来。用火石红鉴定不是真理。胎中铁析出来与空气接触产生火石红,这种说法有问题。胎内部反应产生氧气,窑和匣缽内含有铁,在气氛中碰到氧而结合,也不排除体内排出铁。火石红形成不是老化过程。但新老火石红不同,颜色不同,老火石红形成晶体,新烧没有盐类晶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