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鉴于对中国心理咨询师考证制度的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及针对获证之后人员所存在的普遍的迷茫而写, 它从剖析问题开始, 指出心理咨询的核心精神, 介绍西方心理咨询培训的不同模式, 并最终提出一些简要的对国内心理咨询的建设性意见。
(一)实证心理学/实践心理学,“我—你”“我—他”关系
首先,我想引用一段心理咨询师考证教材中一段开场白:“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将两者区分开来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因为,两者除研究的目的不同之外,在其他方面,如研究的领域、研究的对象,乃至运用的概念和研究的方法等都是相互交叉的。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别小看这段文字,在我看来,它隐含了继后一系列心理咨询培训走错方向的伏笔。其实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完全没有达到如此圆融的境界:一边是体系严密的心理学理论,一边只需要将它拿来应用就行了!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是在一条崎岖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它试图从它的前身--哲学中独立出来,仿效自然科学建立一套实验研究方法, 以创建它自己的理论。由于其以实证经验主义思想为基础,准确地说,它应该叫做“实证心理学”。这个实证心理学的核心在于其研究方法,大样本地作(大数量的研究对象)研究,以发现心理的规律。因此,它所最擅长培养的人才是研究型的人才,它比较完美的应用是心理测量工具,所以在西方大学心理学中(大多国内大学心理学系估计也是这样),统计学,研究方法是主科;而统计学是唯一横贯三年本科学习的主科。
那么心理咨询是什么呢?心理咨询理论的诞生通常不是先有实证心理学发展出理论,而后再拿到实践中来应用,再形成所谓的应用心理学的心理咨询的。事实上,它通常是一些天才的从事心理咨询/治疗的先驱在其漫长的心理治疗实践中带着“科学精神”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而后在其所属的心理咨询/治疗专业人员社区中获得广泛持久的影响,其后有些流派又返回实证心理学通过它的研究来加以验证和修正而不断发展。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家无一不是如此(它的回到实证心理学检验之道路漫长而曲折,不过是近几十年它才开始越来越和实证心理学有所交叉),人本主义学派如是,即使最靠近实证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开始时也不是从实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发展出来的。为什么如此?道理不复杂:心理咨询要面对的是一个在你面前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你无法通过记住满脑子的实证心理学理论原理来生搬硬套做治疗,而需要通过你的整个作为人的存在(这包含了部分你所学习到的理论和技能)与这个具体的“他者”建立复杂的咨询关系,来实现治疗目的的。有心理学家说:咨询心理学是发现创造性的心理学, 实证心理学是验证性的心理学。
总而言之,咨询心理学和实证心理学之关系远不象前面引用的那一段教材文字所说的:一个是理论心理学而另一个是应用心理学那样简单。
强调这两者的不同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是的,我以为它意义重大。
让我更具体地来说明它。当论及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时,人们时常会听到一个说法叫“我—你”关系。这起源于著名的奥地利出生的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所创立的对话哲学。其实,并非仅仅人本主义治疗,大多心理治疗学派如果其强调心理治疗关系(而这已经被实证心理学在研究心理疗效时证明其重要意义—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的话,都或多或少不会完全反对这个哲学。
马丁布伯认为, 在人际关系中,当以“我—你”这样的语言和视角去表达对关系的态度和描述其感觉时, 和以“我—他”这种语言和视野去表达和描述, 具有天壤之别。这个“你”,在其本来的语意中,指的是亲近的人,如爱人,孩子,和亲密的朋友,“我和你”有亲密的连接,“我之对你就如你之对我将因为这样的关系而互相影响”。但是, 尽管这个“你”和“我”有亲密的连接,“你”却不是“我”的一部分,你是一个“另外的人”,因此我要随时准备好在你那发现意外和惊奇!
然而“我—他”关系则不然,这个“他”有点象个物。“我”可以站在“他”的外面,上面,作为一个观察者,研究者来和“他”发生关系。
不过,马丁布伯也认为在我们和另一个人的关系中,这“我—你”和“我—他”视角是同时存在的。当然各自占多少比例因关系而异因时间而异。
对于心理咨询而言,“我—你”关系是必须占首要位置的,而由于实证心理学基本上是一种“我—他”关系的立场,因此如果仅仅从实证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心理咨询,训练咨询师,自然将铸成大错。
尽管这样说,我并不是在否定实证心理学对咨询心理学的可能的贡献。它的训练在培养一个人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上贡献显著,它的研究对于验证心理治疗的疗效,起效因子,心理治疗的理论假设等等都意义重大。
从这个意义上看,心理咨询师的训练,以两条腿走路自然是比较理想的。因此,学院的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叫“科学家/实践者”的模式。就是说,心理咨询的实践性专业人员不仅仅是实践者,而且还应是“科学家”,会做研究,会理解研究的科学家。但遗憾的是,除了“科学”这个词该如何定义经常引起争议外,这个理想并不总那么容易实现。那些出色的研究型的心理学家可能是很鳖脚的实践者,反之也然。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就可以理解我们国内现存心理咨询训练考证之弊端的源头了。 我们的心理咨询师考证训练模式是模坊大学本科心理学的教育(即源头是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但是极度压缩简单化了的(这就完全远离了它的精英目标)。它虽然也介绍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念等,但是它的教授方式却完全没有“我—你”对话成分的训练,这体现了它缺乏对心理治疗基本精神(“我—你”对话精神)的掌握。
(二)西方的几种心理咨询/治疗培训模式
西方的心理咨询培训制度已经发展的颇为成熟,我大致把它分为四种:
1)由高校心理学系提供的临床心理学硕士,博士训练。
这一类型的训练,大多以认知行为治疗为其学派基础。这是因为认知行为治疗的思维模式和实证心理学的模式颇为接近。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类型国外的学位,尽管保留着实证心理学的重视研究的传统 (研究论文是其核心),但是临床咨询实习和一对一督导也是核心的要素。我在接触国内一些临床心理学硕士博士毕业的咨询师,还有叫“应用心理学硕士”毕业的咨询师时,我极为惊讶地发现她们的训练中时常没有这些成分。所以,如此这般的国内学位不能和西方的这类学位相提并论!这一类型的训练一般不会要求个人接受体验咨询。这里,你可以看出它和其他流派非常不同的思想走向。
在澳大利亚,家庭治疗训练是由高校社工系提供的,有婚姻家庭治疗硕士学位。但是某些大学,比如我过去所在的麦觉理大学心理学系,相对比较开放,所以它同样具有叙事治疗取向的教授和课程内容。 也有一些人本主义取向的教授和课程。比如我第一次接触到新人本主义的“以情感为核心疗法”,就是因为其创始人格林伯格访问我们学校,而启发了我以后在其中深造的兴趣。
2)独立的精神分析训练课程。
这一类的课程有的寄居于大学的医学系,但大多属于民间独立的学院,时常和一个民间的精神分析协会靠在一起。换句话说,民间的精神分析协会以创办这类型的学院为主要任务。否则,它无处依傍。
精神分析训练有些显著的特点,它基本包含几个核心:1)所谓训练个案督导。 比如第一学年,你要做一个长程个案,一周一到两次,持续至少一年。第二,第三学年,你要做另一个个案,同样频率,持续至上两年。而督导师的任务就是督导你做完这两个个案整个过程直到学习结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分析重长程治疗的传统。2)讲述理论部分。3)小组讨论理论部分。4)阅读,论文写作部分。5)要求学员接受一定量的个人体验分析小时。
相较于人本主义训练的学院,精神分析学院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它的咨询师个人成长部分是以个人接受私下的分析体验而进行的,它和课程其他部分是分开的。
精神分析学院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高度智力化倾向,它对理论具有高度的重视。这一点和认知行为治疗的智力化倾向其实有所不同。准确地说,认知行为治疗是对实验研究证据具有高度的重视,对繁复深奥缺乏操作明晰性的理论则比较感冒。
3)以人本主义为主导趋向的独立心理咨询训练学院。
在我求学工作的90代之后,澳大利亚基本不再有学院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为其流派归属了。卡尔罗杰斯的思想似乎已经化成了心理咨询中的空气。不可匮乏又缺乏实形。而留下的学派则是:完型治疗学派,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治疗,存在主义治疗,和其他后起的“以身体为核心取向的心理治疗”,比如 HAKOMY。。
由于人本主义的理念与“我—你”对话精神最为接近,其训练方法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我在本文中要仔细说明的地方。由于心理治疗的疗效关键取决于心理治疗关系,那么如何去建立关系的这个“我”,和什么样的“你”会发生该发生什么样的互动,就成为心理治疗训练的关键。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个人成长”部分。但是“个人成长”这个词语有些空泛,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什么样的成长是最必要的?让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人本主义课程在陈述其个人成长核心目标时如何说的:
学习目的:
内在自我理解发展方面:
l 发展对自我的理解和接受的能力。
l 发展对自身力量,资源的觉察和应用。
l 觉察到自己的盲点,卡点,和脆弱点。总之,探索自我组织模式。
l 体验式地理解自己在当下特定人生发展阶段的特质,任务等。
人际关系发展方面:
l 理解自己在不同人际关系互动中的长处和短处。
l 在分享自己内心方面发展自信。
l 发展自己在人际互动中接受和提供反馈的能力。
l 发展自己建立助人关系的能力。
l 不断通过小组中的人际互动中的成功和失败的反馈进行自我反思,确立个人发展的合适目标。
l 发展自己心中的“内在督导师”应用于与求助者以及其他关系。
区别于精神分析将个人成长部分仅仅局限于课程外的个体的体验咨询,人本主义课程会将体验式的个人成长小组融于课程中。尽管,课程同样会要求学员在课外寻求个人体验咨询。
体验式的个人成长小组,不同学院不同学派有不同的组织方法。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完型治疗学派和以情感为核心疗法学派的组织方法。准确地说,它不同于治疗小组的组织方法,它是在一种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形式下进行。除了它沿用完型治疗的所谓“热椅”(HOT SEAT)方法--也即由导师请学员上来做一些示范性的处理工作,它的一个核心部分是各种不同类型充满创意的练习,许多时候,学员成对,或成三,按照老师的特定指引做一些看来特异的练习。这些练习被完型治疗称之为“实验”。在“以情感为核心的治疗”中,它其实成为课程中另一主要部分(下文将阐述)--咨询技能练习的准备,基础和过渡。(事实上,在人本主义体验疗法的发展中,正是这些千奇百怪的“实验”孕育了许多成型的心理治疗技术)。此外,导师也会适时根据小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问题,或引导小组成员互动,或再设计特定的实验去让学员体验。
对于这样一部分内容,我给了它一个中国化的更容易理解的名称,叫“心理咨询师的内功训练”。
与“内功训练”相对应的是“心理咨询技能的训练”。在这里,特定的心理咨询技术被划分成清晰的程序,如1)辨认该技术可用的信号(如来访者对某个情境下的自己的反应很困惑);2)进入程序/实验 (如情境“统觉回放”);3)深化探索(如咨询师引导探索特殊的情感图式各组成成分);4)任务的部分完成 (新发现的感觉和情感);5)任务完成 (关于自我以及他人图式的变化)。6)引导向前(付诸行动计划,作出决定)。
总之, 人本主义训练的课程通常分为几个部分:1)理论讲述部分。2)内功部分。3)技能练习部分。4)课外一对一督导。 5)课外个人体验咨询。6)日记,阅读,成长或论文写作。
最后,我需要指出一个现象,当代精神分析的发展及至出现自体心理学,后自体心理学和关系精神分析,其精神实质越来越向人本主义靠拢。流派之间的交叉和整合越来越密集,完型治疗发展出关系完型治疗,向自体心理学靠拢;自体心理学向人本主义的简德林的聚集方法学习;以情感为中心疗法融合了“当事人为中心疗法”,完型治疗,现代实证心理学情感理论的研究成果。。。因此,我想将此趋向称为“新一代人本主义”的涌现。
4) 独立的整合性的心理咨询学院。
这是一种在西方后起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学院。整合性的心理咨询学院是随着社会对于心理咨询培训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参加心理咨询培训的学员来自社会的各个行业和角落,他们有教师,护士,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电台电视台主持人,记者,作家等等。事实上,并非大多数渴望学习心理咨询的人都想要成为专业咨询师,许多人只是感到她们的工作,也许需要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需要一些处理帮助其服务对象的一些思想,技能和方法;另外许多人只是为了更多地探索自己,理解自己,解决其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困惑来学习的。
因此,在西方有一个说法流传开来,那就是:成为专业咨询师和掌握一些咨询的思想技能方法并不都是一回事。对于许多求学者而言,后者可能才是合适的目标。因此,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对于所有学员都施于那种长期严格的精神分析训练,或者是建立在精英式的以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的临床心理学家训练,则将是不合时宜的。
独立的整合式的心理咨询学院,以其灵活的机制满足了这样的需要。它通常会将课程分为不同层次,例如:A:介绍性的课程,如一个周末工作坊,十周一周一天的课程。B:初级证书,一年。C:学位证书或研究生学位证书。两年。 D:咨询硕士。三年。
整合式心理学院的组织模式有多种, 典型的有两种, 第一种将开始初级阶段的学习(比如第一年)不深入到各种的心理治疗学派的深度理论中,而是另劈一条路,以实践需要来组织课程,辅以一些心理学的基本课程。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它的一些实践科目是什么样的: 1)心理咨询技能A;2)心理咨询技能B;3)人际关系冲突的处理; 4)丧失和哀伤的心理咨询;5)社会法律和职业伦理。6)督导以及职业发展道路。 我们再看一些它的理论科目:1)发展心理学; 2)心理健康和疾病的理论和鉴定。 而在第二年第三年才开始分流派让学生以必修课选择其专攻的流派,以选修课方式选修其他流派。
另外一种整合课程的学习,则是以一些非理论导向而是以技能为核心的模式来从头到尾组织课程。最著名的而且在国内有译著的,就是伊根模式。 (伊根:《高明的心理助人者》)。
(四)总结:一些关键的要点
l 心理咨询不是由一个理论心理学转化为应用心理学而后生成的产物。准确地说,有一个实践的心理学,有一个验证的心理学。
l 理想的心理咨询/治疗师的培训模式似乎是“科学家/实践者”或者“学者/实践者”模式,但是这个模式大约只属于少数人,并且它的强调容易产生向研究型人才训练的倾斜,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时候,该选择哪者为重?我的看法是选择实践训练为重。这将适用于大多数人。
l 心理咨询的训练应该强调四个部分以及它们的有机结合,所谓系统应该指的是这种有机的结合。第一是理论知识。第二,我把它叫做“内功”部分,它是使心理咨询理论中那部分对于咨询者的内在人生态度,价值,行为方式的要求转化为其本能的个体生命方式的部分。从而使得心理咨询者自身成为心理治疗中的最好工具。第三,是技能部分。第四,是一种独立批判研究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咨询师能够在浩如烟海不断扩大的心理学研究,理论文献中有所分辨,能活学活用。
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内功训练和技能训练的结合。匮乏内功的不断收集魔术技能的训练只是在培养花拳绣腿,满足原始自恋的幼儿需要。
l 心理咨询的训练并非一定要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技能和思想方法的获得和成为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成为两个目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化的要求给现代人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必将不断增加,大众式的教育和精英式的教育应该并存且相得益彰。那种整合式的独立心理咨询学院将大有可为。
l 独立的私立的心理咨询训练机构的良好发展是驱动心理咨询业发展的一架勇猛的马车,但是对它的伦理要求需要逐渐严格地建立起来。
l 我们的许多心理学,心理咨询的行业组织有很多事可以做,但是没有做。 这将是非常令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