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辞》赏析讲义(第12讲:九歌)

 凌云悟道 2019-02-25

教学内容:《九歌.东君》赏析;《九歌. 河伯》赏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九歌.东君》、《九歌. 河伯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表述的思想感情;体悟中国古典文学欣赏。

教学重点:《九歌.东君》原文吟诵、诗文词句解读和赏析。《九歌. 河伯》原文吟诵、诗文词句解读和赏析。

一、《楚辞·九歌》赏析之七(东君)

【原文】

九歌·东君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①。

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②。

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③。

长太息兮将上,心低佪兮顾怀④。

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⑤。

縆瑟兮交鼓,箫钟兮瑶簴⑥。

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⑦。

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⑧。

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蔽日⑨。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⑩。

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撰余辔兮高驼翔,杳冥冥兮以东行

【注释】

(tūn):初升的太阳。

安驱:安稳地驱驰。

委蛇(yí):即逶迤,舒卷蜿蜒的样子。

顾怀:眷顾怀恋。顾:回头看。

(dàn):安乐,这里有迷恋的意思。

(ɡēnɡ)瑟:绷紧琴瑟上的弦。

(chí):竹制的吹奏乐器,形似笛,有八孔。

(xuān)飞:鸟儿轻飞滑翔的样子。

蔽日:形容神灵众多,遮天蔽日。

青云衣兮白霓裳:以青云为衣,白霓为裳。古时上衣称衣,下衣称裳。霓:副虹,指虹外围的光圈。

弧:木弓,这里也是星名。与矢星合称弧矢。

东行:是说太阳白天在空中西行,夜晚在大地背面赶回东方。

【译文】

一轮红日将出于东方,照耀我门前神木扶桑。

抚拍我宝马安步缓行,夜色渐消将露出曙光。

驾驭着龙车声如雷响,插遍那云旗随风飘扬。

长叹一声将升天而去,低头徘徊又回望故乡。

车声旗色啊娱人心醉,观者着迷竟把归家忘。

绷紧琴弦啊鼓声相响,敲击大钟啊钟架摇晃。

吹奏横笛啊竽笛声和,思恋灵巫贤惠又漂亮。

舞姿翩如那翠鸟轻飞,载歌载舞啊齐诵诗章。

按音律唱踏着节拍舞,群神来迎接遮天蔽日。

青云做衣啊白霓为裳,高举长箭啊射杀天狼。

操持天弓向西方沉落,拿起北斗舀取桂酒浆。

抓住那马缰高高飞驰,幽幽暗夜中急奔东方。

 【赏析】

《九歌·东君》是屈原的组诗《九歌》中的一篇楚辞,祭祀对象是东君,也就是太阳神。诗歌各章歌辞之间的联接承转,又极其自然,在轮唱中烘托出日神的尊贵、雍容、威严、英武,那高亢宏亮的声乐正恰如其分地演绎出光明之神的灿烂辉煌,很好的表现了太阳神的特点。

全诗分三部分,开头十句为巫者扮东君的唱词,写太阳从东方升起以及他流连眷顾故居的心情。中间八句为娱乐东君的女巫的唱词,正面叙写祭祀日神歌舞场面的繁盛,表现了人们对日神的爱幕和期望。结尾六句仍为巫者扮东君的唱词,写太阳神的自述,描写东君由中天而西行时除暴诛恶的义举,以及成功后的喜悦。

全诗采用拟人化的写法,成功地塑造了日神东君的形象。东君既是太阳本身的艺术化,具有自然界的太阳的诸多特点;同时他又是被人格化了的神的形象,被赋予了种种人的感情,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情感的活生生神的形象。

祭祀日神之诗,自然充满对光明之源太阳的崇拜与歌颂。这种崇拜与歌颂,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万物生长靠太阳,对太阳的崇拜和歌颂自然是最虔诚又是最热烈的。

诗篇一开头,就先刻意描写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那温煦明亮的光辉。就如昏暗的剧场突然拉开帷幕,展现出一个鲜丽明艳的大背景,把整个气氛渲染得十分浓烈。旭日欲出,自然先照亮日神东君所住的日出之处,也就自然引出日神。东君是伟大的,他所驾驭的太阳把光和热带给人类,是那样的慷慨无私,自然有那从容不迫的姿态。所以他总是不激不厉,安详地驾着太阳车缓缓而行,履行他一天的神圣职责。

当阳光普照大地,日神给人类带来的一切又有何等意义呢?作者并未转而叙述大地山川的反映,仍围绕主题描写了一个日神行天的壮丽场面。这里的龙和上文的马实际上是同一物。飞龙也好,天马也罢,都是上天的神灵,故屈赋中常互称。天马行空,自非凡马可比。这里的雷声,实际上是龙车滚滚驶过的声音。而天上片片绚丽云彩的伴随,就如龙车上插着万杆旌旗,又是何等的显赫。这种场面,只能从后世描写天子浩浩荡荡的出行中去体会了。

作者描述了隆重热烈迎祭日神的场面。人们弹起琴瑟,敲起钟鼓,吹起篪竽,翩翩起舞。于是,东君的官属们也为人们这虔诚之心所感,遮天蔽日纷纷而下。

东君的司职很明确,就是为人类带来光明。然而这里描写的东君与众不同,他并不是趁着暮色悄悄地回返,而是继续为人类的和平幸福而工作着。他要举起长箭去射那贪婪成性欲霸他方的天狼星,操起天弓以防灾祸降到人间,然后以北斗为壶觞,斟满美酒,洒向大地,为人类赐福,然后驾着龙车继续行进。

诗中没有缱绻的儿女之情,有的只是崇高的博爱;没有浓郁的芳香,有的只是炽热的情怀,这与人类对日神东君的崇敬和礼赞的主题是相一致的。

结合祭祀仪式上的乐舞表演情况来看,可以判断第一、第二章是扮神之巫所唱,第三章是迎神之巫所唱,第四章又是扮神之巫所唱。而各章歌辞之间的联接承转,又极其自然,在轮唱中烘托出日神的尊贵、雍容、威严、英武,那高亢宏亮的声乐正恰如其分地演绎出光明之神的灿烂辉煌。

《九歌·东君》所表现出的是艺术美之壮美,一方面来源于自然力,来源于东君的自然原型:太阳,体现在日神的自然神性上。另一方面来源于诗人的心灵创造体现在日神的人格上,即是主体移情的内容方面。诗反映了人对于自然的祈愿、礼赞,对太阳的敬畏、崇拜、溢美,也间接地表现了人企望驾驭自然力、征服太阳的精神力量和幻想。同时诗也借神的形象溶入主观情感内容与社会道德伦理观念,通过神表达一些社会理想、生活愿望、习俗爱好等理性观念。

架龙轨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是崇高的自然在人类想象中有灵性的复现,灵之来兮蔽日杳冥冥兮以东行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所构成的壮美意境也正是太阳与太阳神的自然特质的崇高在艺术中的感性显现。东君的运行被带上了龙轨云旗人驾驶车马行走的人类生活内容,它祛除黑暗的自然特性被附会上了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的人类想象性的征服自然、剪除强敌的生活愿望,日神东君具有了民族英雄、战争首领的形象。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署兮高驼翔,杳冥冥兮以东行。这则是自然物(太阳)的特性与人类生活中某些类似太阳特性的人之特性的人物比德,物我同一的壮美感情、人借助于想象力产生力量。太阳无限的力量变成人无限的力量,太阳与阴暗相斗争、冲突演变为人类的战争、厮杀,并具有社会伦理色彩。

最后,东君是一个将士的形象和勇武的化身,体现了社会冲突双方的一面。援北斗兮酌桂浆表现胜利,带着不可战胜的崇高气质,杳冥冥兮以东行,黑暗消除,夜皎皎兮既明,对自然的赞美颂扬、对神的理想愿望,也是人对自我精神的赞美烦扬、对生活的理想愿望。

东君与其说是自然的形象、日神的形象,倒不如说是精神性形象、人自我的形象;与其说是宗教内容、神话内容,还不如说是现实生活内容、人类性格与情感内容。所以说《东君》所描绘的日神形象及它所显现的壮美、崇高的审美意象既是反映了太阳自然属性的美、崇高、伟大,又是反映了人本质力量的伟大、壮烈、阳刚,神既是异己的又是与己同一的,而艺术所表现的美也正是反映了神与人的统一,自然与艺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二、《楚辞·九歌》赏析之八(河伯)

【原文】

九歌·河伯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①。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②。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③。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④。

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⑤,灵何为兮水中⑥?

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⑦,流澌纷兮将来下⑧。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⑨。

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媵予⑩。

【注释】

九河:黄河的总名。传说大禹治水到兖州,把河水分为九道。王逸注九河为“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絮、钩、磐、鬲津”。

(cān):古时用四匹马驾车,中间的两匹马叫,两边的两匹马叫骖,这里作动词用。

昆仑:山名,传说为黄河的发源地。

怅忘归:姜亮夫《屈原赋校注》据王逸注“心乐志悦忽忘还归也”,推断“怅忘归”,为“儋忘归”之误。此句意为:太阳将落,我们迷恋景色忘记了返回住地。

鱼鳞屋:以鱼鳞做瓦的房屋。

灵:指河伯

文鱼:有斑纹的鱼。《山海经·中山经》:“睢水东注江,其中多文鱼。”注:“有斑余也”。

流澌:即流水。一说“流澌”是融解的冰块。

子:指河伯。

媵(yìnɡ):古代陪嫁的女子叫“,这里作动词用,陪伴的意思。

【译文】

河神啊与你同游九河,急风冲起河水泛洪波。

乘坐水车荷叶做车盖,双龙驾辕双螭来拉车。

登上昆仑纵目望四方,心意飞扬胸怀多宽畅。

日暮美景流连竟忘归,突然警醒更怀念水乡。

鱼鳞屋瓦厅堂画蛟龙,紫贝门阙珍珠饰玉宫,河伯啊为何久住水中?

乘上白鼋追逐那文鱼,与你同游沙洲永相随,绵绵情深如同那流水。

与你携手啊向东而行,送你这美人到河南岸。

滔滔河水啊前来迎接,鱼儿列队啊也来陪伴。

【赏析】

九歌·河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此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祭祀河伯的祭歌,歌中没有礼祀之词,而是河伯与女神相恋的故事,大约是以恋歌情歌作为娱神的祭词。

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以主祀黄河河神为题,假借一次九河的神游之旅,象征表现出深深的故国之思最终战胜“远逝以自疏”的去国之念的矛盾心态,表现出诗人的爱国的情怀。

河伯为黄河之神。祭祀河神,由来久远,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即有“祭于河”的记载。

本篇为祭祀河神的乐歌,通篇以女子的语气叙说与河伯的欢会畅游。他们乘水车驾两龙游于九河之上,他们登上黄河发源地昆仑之巅,他们住在水中,鱼鳞紫贝装饰的宫殿富丽堂皇,他们携手东行,波涛迎接,鱼儿陪伴。

《九歌》各篇中表现人神恋爱的内容颇多。据考此篇可能是记叙河伯与洛水女神前期相恋之事。一是因为洛水在黄河之南,不是远离楚国的其它水系;二是因为洛水女神正是宓妃。宓妃性情放荡,曾与后羿相恋,故有后羿射夫河伯”,“眇其左目”,河伯上告于天帝请诛后羿之事。

此诗一开头,就以开阔的视野,通过主祭者的眼睛对黄河(河神)的伟大雄壮进行了描述。大风起兮,波浪翻腾,气势非凡。河神遨游黄河,驾着水车,车顶覆盖着荷叶。驾车的是神异的飞龙,两龙为驾,螭龙为骖,是何等的威赫。

河伯驾驭龙车,溯流而上,一直飞到黄河的发源地昆仑山。来到昆仑,登高一望,面对浩浩荡荡的黄河,不禁心胸开张,意气昂扬。所遗憾的是天色将晚还忘了归去。昆仑虽是作者的故乡(帝高阳的发祥地),但他所怀念的家却是在遥远的河上。

河伯的家是锦鳞披盖的华屋,是雕绘蛟龙的大堂,紫贝堆砌的城阙,朱红涂饰的宫殿。河伯既是河中之神,居于水下本是极自然的。居所如此的华美,但是还要发问。对其发问的原因,过去一些解说有点勉强,联系上文,也许就不难理解了。

河伯巡视于黄河下游,那波涛滚滚而来,热烈地欢迎河伯的莅临,那成群结队排列成行的鱼儿伴随着河伯,为他护驾。

古代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人们无力征服为害于人的黄河,于是采取安抚、和亲、贿赂的办法。这首祀河之歌正是这种办法的曲折反映。

也有人认为本篇写河伯与洛水女神的恋爱故事。“女”、“子”、“美人”等都指代洛水女神,全篇以河伯的语气叙事抒情,可备一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