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江沟。名字改为满江红沟

 程穆泽 2019-02-25
(伊犁党建网讯)人们都知道惠远的湟渠,却很少知道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的“满江渠”。
满江渠是清末民初满族人满江率领当地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汉族数百人,在满江沟山腰开凿出的一条渠。满江沟因满族人满江而得名,是萨尔布拉克河上游,清代曾是伊犁将军的马场,许多孳生马在这里繁衍。
清嘉庆年间,历史地理学家徐松在《西域水道记》(卷四)中称之为“烧房沟”。光绪年间从塔城迁移来的哈萨克族称“巴依地响”。
满江沟峰峦夹峙,碧水奔流,河水距地面10多米,两岸大片肥沃的土地无法灌溉。满江与各族百姓商议,决计从上游的霍拉下处挖渠引水,沿山势环绕,引灌溉满江沟等处荒地。满江沟地势复杂,悬崖峭壁,人们硬是用钢钎开凿出一条渠。渠口引水处宽2米余,渠底宽80厘米,深1.5米,全长约8公里,渠离地面最高处为30余米,特别是渠龙口长400米的悬崖处,全为人工用钢钎一点一点开凿而成,遇有石缝或渗漏处全用毛毡铺设渠底,计长约1公里多。凡险要处,皆用橙槽架设或设跌水。此渠充分显示了边疆各族人民不畏艰险、顽强与大自然拼搏的精神。
水引来后,人们在沟两旁的山坡上开垦出层层梯田(这可能是伊犁历史上最早的梯田),在梯田的边缘又种植榆树、栗、杏等,借以保持水土。随着岁月的流逝,满江渠渠底的毛毡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但遗迹仍在。前人的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一直在萨尔布拉克人们中传颂。
1964年冬,一支由各族人民组成的水利大军在公社书记张兴发的率领下,在天山脚下安营扎寨。他们住地窝,啃馒头,在满江渠首重修了一条引水渠。渠上宽5米余,底同为80厘米,深亦为1.5米,全场9公里,险要处建大型跌水四处,渡槽(橙槽)一处。渠所过之处地形复杂多变,山上4公里地段全用钢钎开凿,挖渠人们有的地方需紧贴岩壁,俯首而前,若停步仰视,岩壁参差,危石欲坠。渠竣工后命名为“革命渠”,因为当时萨尔布拉克镇建制是“红旗人民公社”,遂又更名为“红旗渠”。
红旗渠修成后,公社常年派人巡逻看守。其时草原上老鼠较多,鼠穴遍布,堤坝亦如此,汛期时常溃堤决口,让人防不胜防,故不得不为尔。
今天的红旗渠犹如银龙戏水,灌溉着数千亩良田,延续了满江渠的功用,继续为萨尔布拉克镇的各族人民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