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后的你,也很焦虑吗? |《内在成长:心智成熟的四个思维习惯》

 昵称62376805 2019-02-25

作者 | 毋盐删除百度快照

今天是返校的日子。

早上8点,久违的阳光洒进屋子。“阴阴郁郁了一个月,江浙沪终于出太阳了。”我睁开眼,发呆了好一阵,又往被子里缩了缩,“可是要回学校了啊,不能想睡到几点就几点,不能吃到家人做的饭菜,每周四天的早八,还有写不完的论文,做不完的实验,我......想退却......”

无精打采地起身洗漱,和爸妈道别,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只身一人开始“北漂”的征程。

高铁车厢里都是北上求学的大学生,身边坐了一位工科研究生师兄,我们兴致勃勃地交流着互相的专业。我给他辟谣那些骗人的迷信传说,他给我分享有趣的工业设计,但一提到实验,提到未来,两个人一下子沉默了——实验不成功,找不到工作,将来在哪里发展,这些生活给我们的重拳,实在令人喘不过气来。

在焦虑中,无法抽身

2019年丁香园和《健康报》共同发布的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焦虑、抑郁问题已成为人们三大健康困扰之一,且接近60%的受访者表示,在调查前一周内有过或轻或重的心理/情绪问题[1]。另有研究者发现,“焦虑”是大学生最高频的心理问题,约 20 %的受访者报告有严重焦虑情绪,这个数字明显高于其抑郁情绪及严重抑郁情绪[2] 。

学者Brenner曾指出,抑郁是对当时的或过去的压力产生的情绪反应,而焦虑则指向未来可能发生的压力[3]。90后的我们,或是处于成家立业的阶段,“房子”、“车子”、“票子”这些关键词被硬生生塞进生活;或是刚刚毕业走入社会,小心翼翼地接触未知的职场生活;或是像专栏君一样,为读研还是工作、实验能否显著、亲密关系是否稳固而担忧。

而焦虑带来的,是夜不能寐,是担惊受怕

“焦虑源”这么多,90后的我们,似乎“不得不”迷茫、纠结。但“焦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虽然心理学上认为,轻度或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维持适度的紧张,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完成任务,但中度以上的焦虑则完全有害身心健康,不仅是心理上的压抑,更会产生睡眠、头昏脑热等生理问题,对人际交往也同样有害[4]。

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提出人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自检是否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5]:

情绪:是否有过于严重及持续时间过长的负面情绪,比如在一周的大多数时间内你都被情绪役使,感到手足无措;

行为:睡眠、饮食、工作、娱乐等方面是否有问题;

思想认知:是否反复出现负面想法,或脑力迟钝,记忆力下降;

社会功能:如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甚至开始拒绝和他人交流,这说明心理状态已非常不健康。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状态和上述每一条都极其符合,或许你需要前往医院或者心理咨询中心和专业人士探讨一下现阶段的问题。如果焦虑于你,只是时而调皮捣蛋的心魔,那希望专栏君的建议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

被焦虑牵着鼻子走?不如尝试着摆脱他们!

焦虑,这个活灵活现的煽动者,总是以自我保护之名让我们看不清方向,因而,只有当我们能够主宰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时,才能拨云见雾,找回自己。

向过度猜想 say no!

“实验真的会不显著吗?”

“保研真的会失败吗?”

“男朋友真的会离开吗?”

其实,我们对未来所担忧的事情,大部分都不会发生[6]!

我们大脑中有一个情绪反应中心叫作“杏仁核”,它决定了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就算是最细小的危险信号,它也会立刻动员身体的每个细胞,或战或逃。因此,如果我们对危险信号不加以思考,便会放任大脑犯下错误,放任自己被情绪控制。

不过,“你可以比保护过度的大脑更聪明”!杏仁核只是预设的导航器,而我们可以自主抗拒不理智的情绪。不要每一次听到假警报都跳起来,也不要预演那些假想的厄运。发生问题时,先抛开危险,抛开担惊受怕,尝试对情景进行理性评估——男朋友不回我信息,是不是就完了?不害怕,先给他留言问问他在忙什么,也可以问问他的好友,等不到回复不意味着不被在乎,即使真的出现了问题也可以通过沟通解决

创造选项,多向四处看看

在焦虑中打转无法抽身时,要如何离开这样的局面呢?早八好累,如果我能换个专业就好了;相亲对象不喜欢我,如果我能瘦五公斤就好了;实验不显著,如果我能招到更多被试就好了。我们总习惯于用唯一的解决方式来处理问题,而当这方法无法出现时,便愈陷愈深,难以自持。

相信,虽然你眼下没办法突然迸发无数选择,但这并不代表选择不存在。停下来,跟着专栏君的建议冷静思考。创造选项的方法可以是:针对议题收集他人的意见,甚至可以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想想会怎么处理问题;你还可以用更广的眼光来处理,眼前的情境无法解决,就先尝试小幅改变,就像讨厌这份工作却没有更好选择的你,就可以通过装扮自己的办公室、午餐后散步等细节来增加自己的满意度。

以上,是专栏君从《内在成长:心智成熟的四个思维习惯》一书中为大家截取的焦虑应对良方,书中有更多的方法等待读者探索。希望每一个和焦虑抗争的人,能放下手中的武器,和焦虑握手言和,用接纳与理解,同焦虑一起成长。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书本扉页上的一句话——如果生活给你一重拳,先别急着焦虑;也许拳头打开,是满手的糖果呢?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在这个“贩卖焦虑”的时代,读过太多无病呻吟的文章,也见过太多无所事事的人时刻诉说焦虑。为热搜上谁谁离婚了焦虑,为暧昧对象点赞了别人焦虑,为没出成绩的课程焦虑。亲人朋友劝导你看开,你也想把自己抽离出这个深不见底的洞穴,但你只会读些似乎看破红尘的鸡汤,聊以慰藉。

《内在成长:心智成熟的四个思维习惯》是由美国著名临床精神医学博士、情绪研究专家塔玛·琼斯基所著的科普性读物。作者希望结合真实的案例,帮助读者掌握四大成熟的思维习惯,改变不安的心。希望本书能帮助你整理杂乱的思维,把焦虑化为内在成长,淡定从容地应对人生百态。

赠书活动

随着成长,你也意识到自己曾有过什么不成熟的思维习惯吗?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截至2019年2月27日(周三)中午12:00,留言点赞数前三名的读者,每位可以获赠由时代华语图书提供的《内在成长:心智成熟的四个思维习惯》一书。

参考文献

[1]丁香园, 《健康报》. (2019). 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2]Li, H., Lin, C. (2003). College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5(2), 222-230.

[3]Brenner, C. (1991). On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affects: a unified theory. Psychoanal Q, 32(43), 532-556.

[4]盛利霞, 汤宜朗. (1999). 认识焦虑障碍. 心理与健康(1), 30-31.

[5]傅小兰, 张侃. (2019). 心理健康蓝皮书(2017-2018)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6]塔玛·琼斯基. (2018). 内在成长:心智成熟的四个思维习惯

作者 | 毋盐

编辑 | 959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