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不是捡破烂,是收藏艺术品,不是收藏普品垃圾,普品看多了自然就看不懂精品”------禅古茶人 我们30年瓷器研究拥有的那份自信和一种社会责任,告诉我们,要尽快告诉大家真相,公布后会有争议,但相信历史会有答案,让时间告诉你一切,感谢全国收藏朋友提供图片。 “我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却不得不承认我强大的样子”---禅古茶人 --------------- 乾隆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空前繁荣,瓷器制作水平也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无论质量、产量都达到一个历史繁荣阶段,纹样丰富,纹饰满器,富二代特征明显,乾隆瓷器艺术性虽不及雍正,但无论是工艺水准、还是装饰性都处在较高的水平。 一、乾隆瓷器研究的经验总结 我们上篇乾隆瓷器文章(精品瓷器在民间二十二、二十三)中,对乾隆瓷器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本文主要强调我们30多年的研究成果对乾隆瓷器的几点结论和乾隆珐琅彩的鉴别: 1、乾隆时期国力强盛,所以乾隆官窑瓷器生产数量极大,远超过雍正官窑瓷器的数量,远超过人们原来想象和推测。 2、民间存在大量的乾隆官窑瓷器,远远超过博物馆的总和,和文博界的结论大相径庭,原因不详,有待相关研究机构研究。 3、乾隆青花纹饰以仿永宣点染法居多,青花稍有下沉但不及元明,乾隆青花瓷器真假辨别比元代明代青花难度大很多,是所有瓷器鉴定中最难的,初看与新品无异,但本质有很大的差异,没有20年以上的研究极难分辨,不建议初学者收藏乾隆青花。乾隆青花摄影也是最难的,看图片就更加困难,本文选用的民间藏家图片,青花摄影不佳,但实物老气好于图片,所以图片辨别乾隆青花较为困难,但粉彩、五彩、斗彩、珐琅彩的真假辨别要简单许多。 4、乾隆瓷器在继承雍正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品种繁多,但艺术性不及雍正。雍正官窑主要生产小件的碗和小瓶,极其素雅大气,而乾隆官窑主要生产大件瓶,而且看上去大部分比较笨拙,碗盌类很少,特别乾隆后期彩料厚重极不自然,观赏性大打折扣,但乾隆早期和雍正末期制造工艺和原料基本相同,所以乾隆早期不乏也有较大量的精品,所以乾隆早期和后期收藏投资价值也相差甚大,这点收藏者要特别注意。 5、乾隆时期很多官窑瓷器延续雍正在口沿和底部施松石绿釉,有些甚至内壁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面犹如粥皮,由于它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随着松石绿釉的不断开采使用耗尽,松石绿釉和制作年代也就密切相关,乾隆早期松石绿釉浅淡素雅,后期就深绿厚重呆板。 乾隆早期松石绿浅淡 乾隆后期松石绿厚重 二、乾隆珐琅彩(洋彩)的辨别(很重要): 有关珐琅彩洋彩的区别我们在18年5、6月份有过讲述,本次不再重复: -----说说珐琅彩和洋彩,以及新老对比 -----乾隆珐琅彩粉彩特征与仿品特点 乾隆历时60年,跨度时间长,其胎质和珐琅原料使用发生较大变化,很多乾隆早期高级精品制作工艺极其精湛,画工精致素雅,整器素雅大气,皇器十足,鲜艳夺目。由于目前国内对珐琅器研究不深,认知不足,长时期被认为是民国仿品和现代仿,造成大量外流,真如很多高手所说的“越高级的东西越不被认可”,国内珐琅彩器十分凄惨,很多当新品仿品贱卖。我们毫无保留的把我们30年代研究成果公布于世,目的就是希望引起官方和收藏家的高度重视,珍惜中华灿烂文化。 1、乾隆胎质:乾隆早期胎质细薄坚润,釉面润白如同糯米汤色,后期胎质疏松,为了掩盖疏松而满器施彩。而现代仿品胎质为磨具灌浆胎,胎轻无手工拉坯工艺。 乾隆早期胎质轻薄透光,釉面白润硬亮。 乾隆后期胎质疏松不再透光,从而施满色 2、乾隆珐琅颜料:乾隆早期珐琅基本同雍正相仿,珐琅料彩素雅油润立体感自然。珐琅彩清三代一直就有厚薄两种,康熙时期主要是在北京宫廷使用进口珐琅,彩料较厚,立体感较强,康熙后期结合中国文化,开始研究使用珐琅画技在景德镇御窑厂研究烧造人物、山水、花卉等洋彩器,增添中华文化元素从而更受大家喜爱,到雍正时期唐英更是大量烧造洋彩,把中华文化带向高峰,到乾隆时期随着进口珐琅的减少和价格攀升,乾隆后期不得不选用进口珐琅加国产珐琅原料,料彩过于厚重,立体感极不自然。 而现代仿品珐琅料主要是化工原料,靠画工点缀视觉有立体感,但触摸没有立体感,也很容易辨认。 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我们用图片展示清三代珐琅料和现代仿品比较图: 康熙时期进口珐琅彩料厚重立体自然
雍正浅淡珐琅料,素雅立体感强 乾隆早期进口珐琅彩料厚重,立体感强 乾隆早期淡雅珐琅彩(洋彩),颜色自然,立体感自然雅气
乾隆晚期厚重珐琅彩,呆板不自然 现代仿珐琅彩化工原料,手摸彩料无立体感 3、乾隆底款 乾隆底款一般是蓝料方章款,也有青花四字款和六字款,但青花二次烧造后容易发闷,这也是为啥普遍使用蓝料款的原因。 三张蓝料珐琅方章,两张青花六字款 三、博物馆和民间的乾隆珐琅彩比较 大英博物馆藏品 民间藏品 民间藏品 台北故宫藏品 民间藏品 台北故宫藏品 民间藏品 南京博物院藏品 民间藏品 天津博物馆藏品 民间藏品 四、民间收藏乾隆盌类实例(第一次公布请收藏) 本文便于讨论,进行了编号,收藏等级10+为最高级。 NO:1 收藏等级 8 NO:2 收藏等级 6 NO:3 收藏等级 8 NO:4 收藏等级 8 NO:5 收藏等级 6 NO:6 收藏等级 8 NO:7 收藏等级 8 NO:8 收藏等级 8 NO:9 收藏等级 7 NO:10 收藏等级 8 NO:11 收藏等级 10+ NO:12 收藏等级 8 NO:13 收藏等级 6(数量大) NO:14 收藏等级 8 (颜料同上有区别) NO:15 收藏等级 9 NO:16 收藏等级 7 NO:17 收藏等级 8 NO:18 收藏等级 8 NO:19 收藏等级 10(注:上面几只杏燕碗颜料有很大区别) NO:20 收藏等级 9 NO:21 收藏等级 8(光绪有仿) NO:22 收藏等级 8 NO:23 收藏等级 8 NO:24 收藏等级 8 NO:25 收藏等级 10 NO:26 收藏等级 8
NO:27 收藏等级 9 NO:28 收藏等级 10
NO:30 收藏等级 9 NO:31 收藏等级 8 NO:32 收藏等级 7 NO:33 收藏等级 7 NO:34 收藏等级 10 NO:35 收藏等级 10+ NO:36 收藏等级 8(数量大) NO:37 收藏等级 9 NO:38 收藏等级 9 NO:39 收藏等级 8 NO:40 收藏等级 8 NO:41 收藏等级 8 NO:42 收藏等级 9 NO:43 收藏等级 8 NO:44 收藏等级 10 NO:45 收藏等级 9 NO:46 收藏等级 9 NO:47 收藏等级 8 NO:48 收藏等级 10 NO:49 收藏等级 10 NO:50 收藏等级 10 NO:51 收藏等级 8 NO:52 收藏等级 9 NO:53 收藏等级 9 NO:54 收藏等级 8
NO:56 收藏等级 6 NO:57 收藏等级 8 NO:58 收藏等级 8 NO:59 收藏等级 7 NO:60 收藏等级 8 NO:61 收藏等级 8 NO:62 收藏等级 9 NO:63 收藏等级 10 NO:64 收藏等级 8 NO:65 收藏等级 10+ NO:66 收藏等级 9 NO:67 收藏等级 8 NO:68 收藏等级 9 NO:69 收藏等级 8 NO:70 收藏等级 8(数量较大) NO:71 收藏等级 8 NO:72 收藏等级 8 NO:73 收藏等级 10 NO:74 收藏等级 8 NO:75 收藏等级 10+(直径大,超薄) NO:76 收藏等级 10 NO:77 收藏等级 10+ NO:78 收藏等级 10 NO:79 收藏等级 10+ NO:80 收藏等级 10 NO:81 收藏等级 10+ NO:82 收藏等级 10 NO:83 收藏等级 10+ NO:84 收藏等级 10 NO:85 收藏等级 10 NO:86 收藏等级 10+ NO:87 收藏等级 10 NO:88 收藏等级 10 NO:89 收藏等级 10+ NO:90 收藏等级 10+ NO:91 收藏等级 10+ NO:92 收藏等级 10+ NO:93 收藏等级 10+ NO:94 收藏等级 10+ NO:95 收藏等级 10+ NO:96 收藏等级 10 NO:97 收藏等级 10+ NO:98 收藏等级 10+(注意以上几只胭脂红的区别) NO:99 收藏等级 10+ NO:100 收藏等级 10+ NO:101 收藏等级 10+ 民间乾隆瓷器数量多,超出一般人的想象,30多年的研究,一种责任告诉我们必须把真相告诉大家,相信公布后会有很大的争议,甚至诽谤,但我们有自信,历史会证明我们的研究,我们也是有意通过发布来让时间检验。本篇文章对乾隆瓷器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希望路过的朋友仔细阅读,也许能带给你一辈子的精神财富,本篇交流毫无保留,意在促进我国整体收藏水平的提高,防止艺术品外流他乡。藏品选自各地藏友的来信和微信朋友圈,本篇文章很多图片是第一次对外发布,大部分博物馆也没有的图片,请珍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