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选读习题库(1)

 秋焱 2019-02-25
第一单元 宝命全形
一、名词术语
1、宝命全形: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养生。宝命,珍惜生命的意思;全形,保全形体。

2、天真:先天之真气。

3、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

4、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5、不妄作劳: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和法度。妄,乱也。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

6、形与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形,指形体。神,指精神。俱,全也,引申为健全、和谐。

7、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8、不知持满: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

9、不时御神:不善于使用精神,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时,善也;御,用也。

10、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11、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惔,安闲清静。虚无,心无杂念。

12、精神内守:精神守持于内而不使外耗。

13、志闲而少欲:控制嗜欲,从而思想安闲清静而少欲。闲,木栏之类的遮拦物,引申为限制、控制的意思。

14、高下不相慕:无论社会地位尊卑贵贱都能不互相倾慕,安于本位。

15、德全不危: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之,即可免受内外邪气的危害。

16、无子:丧失生育能力。

17、天数:自然所赋之寿数,即天年。

18、齿更:人到七八岁,乳牙脱落,被恒齿代替,谓之齿更。更,更换。

19、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至,充盛、发挥作用。

20、地道不通:月经停止来潮,即绝经。

21、精气溢写:肾中精气盈满而能外泄。写,通泻,此为泄之义。

22、阴阳和:指男女交合。一说男子阴阳气血调和。

23、却老而全形: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

24、发陈:形容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

25、被发缓形: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舒缓形体。被,同披。

26、蕃秀:形容夏季植物繁茂秀美的大自然景象。

27、容平:形容秋季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形象。

28、闭藏:形容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的自然景象。

29、痿厥:四肢软弱无力而逆冷的病证。包括痿证和厥证。

30、内格:人体内在生理性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31、治未病:含三方面意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三是早诊早治。

32、肌肉解利:肌肉分理间隙润滑,气道通畅。

33、气以度行:气血运行速度与呼吸次数保持一定的比例。

34、空外以张:鼻孔向外张大。

35、其肉不石:肌肉松弛而不坚实。

36、乱而相引:真气衰败,功能紊乱,非但不能驱邪外出,反招邪气入内。

37、五疫:木火土金水五种感受天时不正之气发生的急性传染病。

二、单选题
1、《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是(   )                          

A、肾气虚      B、肾精亏        C、血不足      D、阳气衰于上      E、阳明脉衰

(E)

2、《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精藏之。”此处“主水”是指(   )                                          

A、主水液代谢      B、主藏精的功能      C、主骨      D、主天癸     E、生殖之精

(B)

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D)

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思想无杂念,则“嗜欲不能劳其(  )”                    

A、口           B、心             C、目          D、耳             E、神

(C)

5、《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                                   

A、四七         B、五七           C、四八        D、五八           E、七八

(D)

6、《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四七则(   )                                       

A、肾气平均     B、筋骨隆盛       C、筋骨坚      D、阳明脉衰       E、肾气实

(C)

7、《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天寿过度”的原因是(  )                      

A、肾气有余     B、三阳脉盛       C、气机畅通    D、天癸未竭       E、肾气实

(A)

8、“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养生方法适应于(   )                                  

A、春三月       B、夏三月         C、秋三月       D、冬三月       E、四时

(B)

9、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违背秋三月的养生之道,到冬天易生的病变(   )                                               

A、寒变          B、痎疟           C、飧泄        D、痿厥         E、洞泄

(C)

10、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蕃秀”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B)

11、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发陈”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A)

12、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容平”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C)

13、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闭藏”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D)

14、《灵枢·天年》认为表现为“好趋”的年龄段是(   )                                    

A、十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四十岁       E、五十岁

(B)

15、《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                             

A 、基          B、本              C、楯          D、根           E、标

(A)

16、《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父为(   )”                             

A 、基          B、本              C、楯          D、根           E、标

(C)

17、《灵枢·天年》篇认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   )                                     

A、好趋         B、好步            C、好转        D、好走         E、好坐 

(D)

18、据《灵枢·天年》篇所述“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之“四脏经脉”是指(  )                                   

A、心脾肺肾及其经脉          B、肝心脾肺及其经脉       C、脾肺肾肝及其经脉       D、肺肾肝心及其经脉            E、肾肝心脾及其经脉

(B)

三、多选题
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二七可有(   )

① 肾气平均        ② 肾气盛         ③ 任脉通        ④ 太冲脉盛        ⑤ 天癸至

                                                                     (③④⑤)

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七七可有(   )

① 阳明脉衰        ② 任脉虚         ③ 天癸竭        ④ 冲脉衰少      ⑤ 肾气衰

                                                                     (②③④)

3、《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二八可有(   )

① 精气溢泻        ② 肾气盛         ③ 任脉通        ④ 太冲脉盛        ⑤ 天癸至

                                                                     (①②⑤)

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七八可有(   )

① 肝气衰,筋不能动       ② 天癸竭,精少           ③ 肾脏衰         ④ 形体皆极       ⑤ 发堕齿槁

                                                                    (①②③④)

5、《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养生者的主要做法是(    )

① 起居无节        ② 务快其心       ③ 食饮有节       ④ 法于阴阳       ⑤ 和于术数

                                                                      (③④⑤)

6、《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不善于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    )

① 以酒为浆        ② 以妄为常       ③ 不妄作劳       ④ 不知持满       ⑤ 不时御神

                                                                   (①②④⑤)

7、《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精神养生者能够(    )

① 美其食          ② 高下不相慕    ③ 恬惔虚无         ④ 任其服        ⑤ 乐其俗

                                                                  (①②③④⑤)

8、《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春天养生应(    )

① 夜卧早起        ② 早卧早起       ③ 被发缓形         ④ 广步于庭     ⑤ 使志安宁

                                                                   (①③④)

 

9、《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夏天养生应(    )

① 夜卧早起       ② 早卧早起        ③ 使气得泄       ④ 无厌于日      ⑤ 使志无怒

                                                                   (①③④⑤)

10、《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秋天养生应(    )

① 夜卧早起       ② 早卧早起        ③ 使气得泄       ④ 以缓秋刑      ⑤ 使志安宁

                                                                      (②④⑤)

1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冬天养生应(    )

① 早卧晚起       ② 早卧早起        ③ 必待日光      ④ 以缓秋刑    ⑤ 使志若伏若匿

                                                                      (①③⑤)

1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顺四时而“从其根”的养生方法是(   )

① 春夏养阳       ② 春夏养阴        ③ 秋冬养阳       ④ 秋冬养阴      ⑤ 必待日光

                                                                       (①④)

13、《灵枢·天年》认为人能长寿的内在因素是(   )    

① 五脏坚固,血脉和调            ②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③ 呼吸微徐,气以度行  ④ 肌肉解利,皮肤致密            ⑤ 六腑化谷,津液布扬

                                                                 (①②③④⑤)

14、《灵枢·天年》中三十岁的表现为(    )

① 血气始盛        ② 五脏大定       ③ 血脉盛满        ④ 肌肉坚固      ⑤ 肌肉方长

                                                                     (②③④)

15、《灵枢·天年》指出人生百岁则(   )

①     五脏皆虚  ② 神气皆去  ③ 精气皆亏  ④ 形骸独居  ⑤ 六腑化谷                                    

(①②④)

16、《灵枢·天年》篇认为“其不能终寿而死”的原因有(  (①②③④⑤)     )

① 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          ② 喘息暴疾,又卑基墙                    

③ 薄脉少血,其肉不石      ④ 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       ⑤ 真邪相攻,乱而相引             
                                                                               
四、简答题
1、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分析早衰的原因及养生的重要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明早衰的原因是因不懂养生之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起居无节,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而贪图一时的享乐,以致精气耗竭,真气匮乏,故半百而衰。远古时代人们寿命之所以能超过百岁,是因为他们懂得养生之道,能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种养生方法,保持形神和谐协调。

2、如何理解“形与神俱”?
“形与神俱”即形神协调,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这一观点反映了《内经》形神统一的学术思想。就生命体而言,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离则为死,偕则为生,故形壮而神旺,形为精所成,积精可以全神;神旺则形壮,神能驭气,炼气可使体健。因此在诊法上,形神并察,如破  脱肉等形败则死,而失神亦死;在预测寿夭上,形壮神旺者寿,而形存神亡者夭。

3、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
原文有二层意思,一是说明肾主藏精的功能,肾不仅藏先天之精,而且接受来自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二是只有五脏精气充盛,肾才能泄精。肾与五脏六腑有先后天相辅相成的关系。肾藏先天之精,是五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之本,同时又需要五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生化之精予以培育,才能源泉不竭。这种肾与五脏六腑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关系,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阐明了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由于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夏当顺生长之气,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具体言之,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保持协调一致。

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指出了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是: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并从生活起居和精神情志两个方面提出了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说明了只有适应四时规律进行养生,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延年。

6、何谓“治未病”?其实践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早期诊治三个方面。反映出《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

7、如何理解《灵枢·天年》中的“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指人体胚胎的形成,以母血做基础,父精做遮蔽与捍卫,阴阳互用,促使其发育成长。即胚胎由父精母血结合产生。此论人始生的物质基础及人体生命形成过程。认为人体胚胎是父精母血的结晶。父精为阳,母血为阴,阴为基,阳为用,阴阳交感,胚胎形成并开始发育,至脏腑齐全、营卫气血调和畅行、神气藏舍于心,魂魄毕具,可称谓人,脱离母体而降生。

8、结合《灵枢·天年》简述决定寿夭的因素有哪些?先天禀赋、后天调养对寿夭有何影响?
从《灵枢·天年》篇来看,影响人类生命的基本因素,有先天禀赋,也有后天形成,既有内在机理,也有外在体征。一般地说,禀赋强者多长寿,禀赋差者多早夭。但后天调养是否得当,对人的寿命也有着重要影响。即“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这为疾病防治、优生优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9、如何理解《灵枢·天年》中的“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说明病人如果没有了神气就会预后不良,有了神气则有可生之机。神是人生命力的具体表现,人不能离开神而单独存在,“神气俱去”意味着死,只有“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其天年”。所以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这是《内经》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尤其在诊断疾病方面,应用极广。大凡人之面色、眼神、语言音声、身体动作、脉象变化,皆可反映“神”之有无。

五、论述题
1、《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①调养精神:凡情志失调,思虑过度,嗜欲无穷,皆可使精神耗散,导致早衰或发病,故调和精神,使精神乐观,少有各种过分的欲求,在养生中处于重要地位。方法如“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等。②顺应自然:凡四时气候的突然变化,使风寒暑湿侵袭,必然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故养生必须顺从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以避免外邪的侵袭,方法如“法于阴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③锻炼身体:运用气功,按跷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延长寿命,是养生的方法之一。如“和于术数”。④节制饮食:凡“以酒为浆”之类,可损伤脾胃,影响健康,故原文提出“食饮有节”。 ⑤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凡“起居无节”,“以妄为常”可伤精耗气,短折寿命。故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只有遵循以上的养生原则和方法,才能保精养神,益气全形,做到形与神俱,尽终天年。

2、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分析人体生长衰老的生理过程,说明肾中精气的作用?
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精神,分析归纳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如下:

生长期:男子八岁—二八,女子七岁—二七。

特点:肾气充盛,身体发育表现为齿更发长,天癸至,男子精气溢泻,女子月事以时下,具有生殖能力。

壮盛期:男子三八——四八,女子三七——四七。

特点:肾气充满,身体发育为真牙生,发长极,筋骨坚,肌肉壮。

衰老期:男子五八——八八,女子五七——七七。

特点:肾气衰,表现为面焦发白,发堕齿槁,筋骨解堕,天癸竭,男子精少,女子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都与肾气密切关系,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故肾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人的生殖机能与天癸有关。天癸是一种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逐渐成熟的对人体生殖机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物质。所以随着肾气充实,而天癸至,随着肾气衰,而天癸竭。

3、如何领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实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段原文反映了《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其精神实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⑴未病先防:即防病于未然,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了防病的重要性,这与现代预防医学的预防为主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内经》强调人在平时就应从生活起居、饮食劳倦、精神情志等方面进行调养,使正气充足,并且对外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预防疾病的发生。

⑵已病防变:即防止疾病发生传变。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传变而影响波及他脏,因此一旦疾病发生,就应针对相关脏腑进行调理,防止疾病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此意。

⑶早期诊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小到大、由轻转重、由浅至深的,所以临床上应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就能够诊察出来,并给予及时的治疗,防止疾病转深转重。

总之,《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注重于未病先防,若已病之后,则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注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这种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防治实践,为中医预防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对中医治疗学的影响更为深远。

4、结合《灵枢·天年》谈谈你对人体十年一个阶段的人体生命规律是怎样理解的?各阶段有何生理特点?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灵枢·天年》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悮。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原文所述人体生命过程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为临床各科的形成及基本诊治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十余岁,生机勃勃,发育迅速而生理功能尚未完善,故儿科病证,除先天发育不良外,多易患外感、伤食,易虚、易实,发病迅速,必须及时诊治,当泻则泻,当补则补,贵在切当。人生四十岁后,生长发育盛极而衰,乃生命过程中盛衰转折阶段,不仅生机开始衰退,而且以往所受的病理损伤也由隐伏而显现出来,新旧疾患,虚实夹杂,因此,内科病证的诊治,需要详察病因,细致辨证,分清主次,循序处理。五六十岁,人体生机进一步衰退,不仅表现为明显的老态,而且因虚生实,浊物积聚,形成虚实夹杂、标本互制状态,慢性病多,病程长,并易感外邪,故老年病证的诊治,以虚为本,攻邪不忘固本,补正不忘疏导,贵在调理,治和养结合。本段论述人体各阶段变化以精、气、神的盛衰变化为基础。人的生命源于先天之精,精能化气生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后世将其概括为人身“三宝”。精、气、神虽源于先天,但必须受后天的滋养培育,才能不断化生,不断充盛,维持生命活动。因此,调养精、气、神,也成为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一、名词术语
1、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3、  胀:指胸膈胀满。

4、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5、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6、濡泄:又称湿泄。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致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7、端络经脉:推求经脉的分布。端络,理出头绪。

8、气穴:经气所输注的孔穴,也称经穴。

9、谿谷:泛指人身的肌肉间隙。

10、痎疟:疟疾的总称。

11、法阴阳:效法阴阳的法则或规律。法,取法、效法之意。

12、喘麤为之俛仰: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后仰之状。麤,粗的异体字。俛,俯的异体字。

13、烦冤:烦闷不舒。

14、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15、阴萎:即阳事不举,又叫阳痿。痿,与萎同,萎弱不用也。

16、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即春弦(规),夏洪(矩),秋毛(衡),冬石(权)。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

17、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

18、按尺寸:切寸口脉之浮沉,按尺肤部皮肤之滑涩。尺,尺肤部。寸,寸口脉。

19、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二、单选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   )                                

A、阳生阴长               B、阳杀阴藏               C、阴静阳躁                      

D、阳化气,阴成形         E、水为阴,火为阳

(C)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  )                    

A、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     C、阴中之阴  D、阴中之阳  E、以上均不是

(B)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  )                   

A、通         B、泄        C、发热        D、发泄         E、发散

(B)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  )               

A、寒伤形       B、热伤气      C、形伤气         D、气伤形         E、寒伤气

(D)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于(  )                   

A、寒伤形       B、热伤气      C、形伤气         D、气伤形         E、寒伤气

(C)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                 

A、病因          B、病机         C、正气         D、病性           E、阴阳 

(E)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机理是(  )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

(B)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  胀”的机理是(  )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

(C)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其中“气”是指(   )                                               

A、水谷之精气      B、天地之精气       C、真元之气     D、药食之气     E、正气 

(C)

1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性能是(   )                

A、固表发汗       B、发散属阳        C、宣通肺气      D、补虚    E、涌泄属阴 

(B)

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C)

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A)

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湿 ”,到冬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D)

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B)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出上窍”,“清阳”是指(   )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B)

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   )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卫气

(E)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   )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C)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   )                 

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A)

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走五脏”,“浊阴”是指(   )                     

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精血津液          E、卫气 

(D)

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的征兆”是(   )                          

A、上下           B、左右        C、水火         D、血气        E、男女

(C)

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腹满,死”的机理是(   )                         

A、阴阳离决       B、脾气内绝    C、邪气壅盛     D、阴阳竭绝    E、正气亡失

(B)

2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谷气通于(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C)

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经文中“之”是指(   )                                              

A、阴阳五行       B、脏腑气血    C、养生规律     D、呼吸精气     E、七损八益

(E)

24、《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这句经文说明了(   )                                                        

A、阴阳的统一性         B、阴阳的对立性       C、阴阳的运动性

D、阴阳的可分性         E、阴阳的物质性

(D)

25、《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段经文中“一”是指(   )                      

A、一致          B、离合           C、一阴一阳     D、一元       E、气    

(C)

2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气”的病因是(   )

A、寒暑          B、喜怒           C、湿邪         D、燥邪       E、劳作

                                                                           (B)

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形”的病因是(   )

A、寒暑          B、喜怒           C、悲       D、恐       E、劳作

                                                                           (A)
三、多选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的走向是 (     )                       

① 出上窍         ② 走五脏        ③ 发腠理        ④ 归六腑     ⑤ 出下窍

                                                                     (②④⑤)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的走向是(     )                       

① 出上窍         ② 走五脏        ③ 发腠理        ④ 归六腑    ⑤ 实四肢

(①③⑤)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不知七损八益,则年五十出现(    )

① 阴气自半        ② 起居衰         ③ 体重          ④ 九窍不利   ⑤ 耳目不聪明

                                                                        (③⑤)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阳胜则出现(    )

① 身热            ② 寒厥           ③ 齿干        ④ 腠理闭        ⑤ 喘粗为之俯仰

                                                                    (①③④⑤)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阳的特性(    )

① 静              ② 躁             ③ 化气          ④ 成形       ⑤ 生清

(②③⑤)

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阴的特性(    )

① 静             ② 躁           ③ 化气            ④ 成形         ⑤ 生浊

                                                                      (①④⑤)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的范畴里包括下例哪些内容(  )

① 生杀之本始   ② 天地之道   ③ 变化之父母    ④ 万物之纲纪    ⑤ 神明之府

 (①②③④⑤)

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应做到(      )

① 从阴引阳      ② 从阳引阴      ③ 以右治左          ④ 以左治右       ⑤ 以我知彼

                                                                 (①②③④⑤)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阴胜则出现(    )

① 汗出          ② 数慄而寒          ③ 齿干              ④ 腠理闭       ⑤ 身常清

(①②⑤)

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发散为阳”的是(  )

① 辛            ② 甘            ③ 酸                ④ 苦              ⑤ 咸

                                                                        (①②)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涌泄为阴”的是(  )

①辛            ②甘            ③酸                ④苦              ⑤咸

                                                                       (③④)

12、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阴阳在诊法中运用的原文是  (   )

① 审清浊而知部分            ②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③ 观权衡规矩 

④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⑤ 观太过与不及之理                

    (①②③④)

四、简答题
1、简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静阳躁”的含义及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阴静阳躁”说明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阴阳是八纲辨证的内容之一,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如望诊,病人沉默寡言则属阴,躁扰多动则属阳,是谓“阴静阳躁”。


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体现了《内经》什么学术特征?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句经文以寒热互变为例,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相互转化规律。“重”的含义有二:第一,重,重复、重叠。如冬日感寒为重寒,夏日感热为重热。第二,作“极”解。义同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义为:由于重复感寒(热),或寒(热)过极,物极必反,寒可转化为热,热可转化为寒。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是“重寒则热”的体现。

3、试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之机理?
本句以阴阳为纲,论述了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病理。飧泄,为完谷不化的泄泻。?胀指胸膈胀满。清气,属阳当升。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则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膈胀满。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掌握此特点,就能判断疾病发生的所在,并指导临床。

4、试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中“清阳”、“浊阴”的含义?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

5、如何理解味、形、气、精、化的关系?
药物饮食进入人体之后,其气与味分别转化为人体的形、精、气、化,药物饮食之气、味与形、精、气、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以归纳为下图:

气(阳) 气归精(精食气)   精    精归化(化生精) 化(气化、化生)

药物饮食             气(太过)伤精            精化为气        

味(阴) 味归形(形食味)   形        (气生形)   气(真气、元气)

味(太过)伤形                 形归气

气伤于味(太过)

药食气味生化示意图

6、如何理解“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本句原意为属阴的季节,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证。反之,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例如指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在属阴的季节又感受寒邪,寒为阴邪,若当时不病,则寒邪内伏,至春季阳生之时逢阳化热,若复感风邪,则风邪引动伏邪,则两阳相合而发为温病。

7、如何理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本句原文是承上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而来。故“冬”,阴时也;“寒”,阴邪也。“冬伤于寒”,是谓重阴;温病,阳证也,是即“重阴必阳”。

冬伤于寒,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寒邪内伏,郁久化热,至春季阳气发生之时,感受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发为温病。此句原文为后世“伏邪温病”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并发展成为后世的“伏气温病”学说。

8、如何理解“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伤于风,风属木,木气通于肝胆,若当时发病即是外感,若当时不病,邪气留连,伏藏于体内,至长夏脾土当令之时,木郁乘土,则发为飧泄。此为临床常见病证,症状表现是:腹痛,飧泄,泻后痛减,证属木郁乘土,治以疏肝健脾。

9、如何理解“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痎疟,疟疾的总称。夏季伤于暑邪,立即发病的,则表现为暑证。若不立即发病,暑邪留连于体内,郁而化热,至秋季又外感秋凉之气,引动体内郁热,寒热交争,则发为痎疟。

10、如何理解“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指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长夏湿气较盛,若此时伤于湿邪,当时立即发病,则病湿气淫脾的濡泻等证。若当时不病,湿邪蓄积于体内,秋凉之气亦内伏,郁而化热,至冬季又外感寒邪,外寒引动内热,上乘于肺,发为咳嗽。

11、如何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原文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气居于内,为阳气的主持;阳气居于外,为阴气的役使。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言阴阳内外相合互用,不可相离也。阐明了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的阴阳双方依存互根、相互为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在人体来说,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功能表现,二者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这种观点对分析病机和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七损八益”之理?
七损八益,是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运用房中养生术中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可以使人体精气充实,耳目聪明,身体轻巧强健;反之用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则使阴阳二气不能调摄,耗损精气,过早衰老。因此,调摄阴阳二气必须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遵七损八益之理进行养生,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13、为什么针刺治疗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在临床上如何运用?
引,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阴,泛指内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部等;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应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是因为人身的阴阳气血是内外上下交相贯通的,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一针刺原则,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多种情况。比如,从阳引阴,可取背部的背俞穴,治疗五脏的病变;也可取阳经的穴位,治疗阴经的病变;也可取上部的穴位,治疗下部的疾病。

14、试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即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先辨疾病的阴阳属性。因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即阴阳偏胜或偏衰,所以在诊治疾病时,无论是察色、按脉,还是问诊、闻诊,必须先辨别其病的阴阳属性。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正确指导临床治疗。

15、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处阴胜是指服用酸苦涌泄之品太过而言,阴盛则伤阳,故导致阳病;阳胜是指服用辛甘发散之品太过而言,阳盛则耗阴,故导致阴病。指出药食气味阴阳太过,可以引起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后世医家对此句有所发挥,认为阴气偏胜,则见阳气亏虚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则见阴精耗伤之证,并以此作为分析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原则。

16、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列表简述外内相应的五脏功能系统。
 
17、如何理解“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正,主之意,与下一“主”字互词。本句说明万物生长成形,依赖阴阳二气相互的作用,阳气主发生,阴气主成形。本句其意与“阳化气,阴成形”同。

18、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试述阴阳的可分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又曰:“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这说明阴阳的可分性,指出了自然界虽有千变万化,但其要仍在于一阴一阳,也就是说无论客观事物多么复杂,都不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规律。运用这一原则来解释人体组织结构的生理病理,亦有重要的意义。

19、如何理解《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本句提出“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的观点。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和固有属性,世界上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格致余论》)。中医学就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这是中医学的基本学术思想。

五、论述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试论其道理及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一临床诊治原则。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其道理是:

(1) 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 从病因上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之不同,也有阴阳之异。

(3) 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 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5) 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论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
原文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厚——阴中之阴(纯阴) ——泄-大黄、芒硝   

味 (阴)                                              出下窍

              薄——阴中之阳         ——通-泽泻、茯苓

              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附子、干姜 

气 (阳)                                              出上窍

              薄——阳中之阴        ——发泄-麻黄、桂枝

3、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意为:药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而作用平和,食之则能使人体正气壮盛。即具有纯阳作用的壮火之品能够损伤人体的正气,具有平和作用的少火之品能够补益人体的正气。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过亢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平和的阳气,即生理之火。这种壮火、少火的理论,不仅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4、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试论风、热、燥、寒、湿五胜为病的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指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本段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和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并把它们互相联系得出结论,这就是六淫致病的基本特点。它丰富了中医病机学的内容,突出了病因辨证的要点。指出邪气性质不同,致病症状亦有明显差异。对后世研究病邪特点、分析疾病机理,指导中医临床治疗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丰富了“六气为病”的理论。若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感而即发,其临床表现常见风气太过,则肢体振掉动摇;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孔窍皮毛干燥,尿少便干;湿邪太过,则脾失健运而泄泻稀溏;火热太过,则腐肉成脓,发为痈肿;寒邪太过,则损伤阳气,气化失司,聚水而成浮肿。

5、为什么阳胜的病人“能冬不能夏”?阴胜的病人“能夏不能冬”?反映了什么学术观点?
阳胜的病人,在夏季会因暑热而更加损伤阴液,使病情加重;若在冬季,则可借助冬季之寒凉,来驱散体内之热邪,使病情稍有好转,故阳胜的病人“能冬不能夏”。

阴胜的病人在夏季可借助夏季之暑热助体阳,以驱散寒邪,使病情稍好转;若在冬季,则冬季之寒凉会更伤体阳,使病情加重,故阴胜的病人“能夏不能冬”。

这是因为自然界阴阳之气一年四时有盛衰消长的运动,人体内阴阳之消长运动必须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运动保持协调统一,因此,阴胜、阳胜的病人,因体内阴阳失衡,不能与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相适应,故往往因四季变更而病情加重或死亡。《内经》这一理论反映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点。

6、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

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阴与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其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运动、发生、发展、变化与消亡的根源。

基本内容:
(1)对立: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等。

(2)互藏:如“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等

(3)互根: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等。

(4)互制:如“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5)交感:如“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6)转化: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

7、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认识生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三对“清阳”、“浊阴”含义各异,但均指生理活动。

(2)解释精气的生化过程:药食气味分阴阳,滋养形体,充实精气,而气化作用又促使药食转化为精气。如饮食不节气味太过,也可损伤阴精阳气。

(3)说明病因致病特点和规律:六气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不同病邪所伤不同:“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4)分析病机:阴阳升降失常:“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5)指导辨证:阳证:“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阴证:“阴盛则寒,汗出,身常清”等。阴证、阳证是病机的反映,同一症状,可见于不同病机,如“腹满”,既可由阳盛伤阴,邪实中焦所致,也可由阴盛阳衰,中焦不运所引起。

(6)归纳药性功用:气味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少火、壮火: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温和者为少火。后世将少火引申为人体的正常阳气,生理之火;壮火引申为过亢的阳气,病理之火。

(7)指导诊法:以阴阳为辨证总纲,如“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8)指导针刺治疗:如“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

(9)指导养生:“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10)以五行沟通天人关系:人体脏腑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体、五志、五色、五音、五声、五味的关系,通过五行归类和生克制化,建立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时五气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大体勾画出《内经》理论体系中“四时五藏阴阳”的系统结构,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
一、名词术语
1、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2、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

3、神明:指心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4、治节:治理调节。比喻肺佐心以调气血、行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

5、中正之官:胆正直刚毅,不偏不倚,故为中正之官。

6、膻中:其义有二,一指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这里指心包络。

7、化物:指小肠将饮食物分清别浊,消化吸收的功能。

8、作强:指精力充沛,强于所用,偏指体力强健。

9、伎巧:指人的智力发达,精巧多能。

10、决渎:疏通水道的意思。决,通也;渎,水道也。

11、州都:指水液汇聚的地方。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

12、气化:此指肾气(阳)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

13、使道:指十二藏相互联系的通道。

14、主蛰: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的功能。

15、封藏之本:指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

16、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17、方士:指通晓方术之人,此指医生。

18、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

19、至阴: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

20、女子胞:即子宫、又名胞宫。位于少腹之中,主月事孕育胎儿,为奇恒之腑之一。

21、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言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为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

22、传化之府:传导变化饮食物的器官。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

23、魄门:指肛门。魄与粕古通用。

24、肺朝百脉:经气由肺通向全身经脉,而百脉又都流注于肺,故曰“肺朝百脉”。朝,会合之意。百脉,指全身经脉皆会合于肺。

25、毛脉合精:肺主气,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26、府精神明:言经脉中精气的运行正常不乱。

27、遊溢精气:指精气满溢。遊溢,浮游淫溢之意。精气,即饮之精气。

28、四支不用:即四肢不能随意运动。

29、脾不主时: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脏无论何时,均需要脾转输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

30、肠澼:指下利脓血的泄泻。

二、单选题
1、《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A、谋虑出焉       B、伎巧出焉       C、神明出焉     D、喜乐出焉     E、治节出焉

                                                                         (C)

2、《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主要由何脏腑施行(  )                                               

A、三焦           B、脾             C、肝            D、肾           E、命门

(D)

3、《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膻中指的是(   )                           

A、虚里           B、心包络        C、穴位           D、气海        E、心

                                                                         (B)

4、《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膻中的主要功能有(   )                

A、产生七情       B、聚藏精气      C、代君行令       D、辅助血行   E、以上都是

                                                                          (C)

5、《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

A、对水谷消化吸收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              E、以上均不是

(B)

6、据《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论述,十一脏的功能取决于(   )            

A、肝             B、心             C、胆            D、脾        E、肾

                                                                           (C)

7、《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肾为(   )            

A、阴精之本       B、封藏之本      C、阳气之本      D、先天之本   E、罢极之本

(B)

8、《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是(    )         

A、生命的根本        B、主思维活动          C、主推动血在脉中运行

D、主面之华色        E、以上均不是

(A)

9、《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肾其华在(    )        

A、毛              B、骨             C、筋           D、血         E、发

                                                                         (E)

10、《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心其华在(   )        

A、面              B、骨             C、筋           D、血         E、发

                                                                         (A)

11、《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充”中,肺其充在(   )            

A、毛              B、皮             C、筋           D、血         E、发

(B)

12、《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具有生血功能的脏腑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A)

13、《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通于(   )                              

A、秋气            B、夏气           C、冬气         D、春气        E、土气

                                                                         (A)

14、《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的仓廪之官是指(   )                     

A、肝              B、心             C、脾胃           D、肺           E、肾

(C)

15、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功能是(     )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实而不能满           E、以上均不是

                                                                         (A)

16、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    )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满而不能实          E、以上均不是

(C)

17、据《素问·五藏别论》,传化之府中不包含(    )                       

A、三焦           B、胆          C、肠             D、胃          E、膀胱

                                                                         (B)

18、据《素问·五藏别论》,为“五藏使”的是(   )                        

A、脉             B、脑          C、髓             D、魄门        E、女子胞

(D)

19、据《素问·五藏别论》,水谷入口,则(    )                        

A、肠实而胃虚             B、胃实而肠虚            C、肠胃俱实 

D、肠胃俱虚               E、以上均不是

(B)

20、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   )          

A、面             B、发            C、气口          D、目          E、七窍

(C)

21、据《素问·太阴阳明论》,伤阳的邪气为(   )                         

A、饮食不节       B、起居不时      C、贼风虚邪      D、情志不节    E、跌仆损伤

(C)

2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病(   )           

A、泄泻           B、四肢不用      C、水肿         D、饥不受食     E、腹痛

(B)

23、《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与季节的关系是(   )                      

A、脾主长夏                B、脾主四时          C、脾不主时      

D、脾主四时末十八日        E、以上均不是

(D)

24、《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为胃行其津液”,其中“津液”是(   )                               

A、水液           B、尿液           C、水湿        D、水谷精微      E、汗液

(D)

25、《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伤于风者”(   )                          

A、下先受之       B、上先受之       C、脏先受之    D、腑先受之       E、表先受之

(B)

26、《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者,土也,治(  )”               

A、东方           B、西方           C、北方        D、中央          E、南方

(D)

27、《素问·五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   )”                          

A、视              B、步             C、握         D、摄            E、行

(A)

28、《素问·五藏生成》曰:“指受血而能(   )”                        

A、视              B、步             C、握         D、摄            E、行

(D)

29、《灵枢·脉度》指出肺和则(   )                                   

A、呼吸微徐       B、鼻能知香臭    C、口能知五谷   D、通调水道      E、气血相合

(B)

30、《灵枢·脉度》指出心和则(   )                                    

A、呼吸微徐    B、鼻能知香臭    C、舌能知五味     D、通调水道    E、气血相合

(C)

31、据《灵枢·脉度》,五脏不和则(   )                              

A、七窍不通    B、留为痈         C、耳不闻五音    D、舌不知五味    E、目不辨五色

(A)

32、据《灵枢·脉度》,六腑不和则(   )                               

A、七窍不通   B、留为痈          C、耳不闻五音    D、舌不知五味    E、目不辨五色

(B)

33、据《灵枢·邪客》所述,“五藏六府之大主”的藏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A)

三、多选题
1、《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仓廪之官”是指(    )

① 大肠        ② 小肠            ③ 胃            ④ 脾             ⑤ 三焦

 (③④)

2、《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的心的生理功能是(   )

① 生之本      ② 通于夏气        ③ 其充在血脉    ④ 通于冬气       ⑤ 其充在筋

 (①②③)

3、《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为(   )                  

 ① 生之本     ② 气之本          ③ 神之变        ④ 魄之处         ⑤ 魂之居

                                                                  (②④)

4、《素问·六节藏象论》主要论述了 (   )                  

① 人体以五脏为本        ② 五脏与五华的关系        ③ 五脏与精神活动的关系   

④ 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⑤ 五脏与四时的关系

(①②③④⑤)

5、据《素问·五藏别论》,奇恒之府的特征是(    )                              

① 与五脏相表里    ② 贮藏精气     ③ 传化水谷    ④ 形态中空    ⑤ 形态中满

(②④)

6、据《素问·五藏别论》,奇恒之府包括(    )                              

① 女子胞           ② 脉             ③ 骨            ④ 脑髓            ⑤ 胆

(①②③④⑤)

7、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总的功能和特点是(    )                              

① 藏精气而不泻  ② 传化物而不藏  ③ 泻而不藏  ④ 满而不能实  ⑤ 实而不能满                                                                         (①④)

8、据《素问·五藏别论》,传化之府包括(    )                              

① 胃             ② 大肠、小肠          ③ 膀胱           ④ 三焦          ⑤ 胆

(①②③④)

9、《素问·五藏别论》所说:“魄门亦为五藏使”说明肛门的启闭要依赖于(   )

① 心神的主宰  ② 肝气的条达 ③ 脾气的升提  ④ 肺气的宣降  ⑤ 肾气的固摄     

(①②③④⑤)

10、《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食气入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有(   )

① 输精于皮毛     ② 散精于肝      ③ 行气于府      ④ 浊气归心      ⑤ 留于四脏

(①②③④⑤)

11、《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有(   )

①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② 毛脉合精        ③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④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⑤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①③④⑤)

1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阳道实,阴道虚”,其中伤阴的邪气为(  )

① 贼风虚邪       ② 食饮不节      ③ 起居不时      ④ 情志不节      ⑤ 劳逸失常

 (②③)

13、据《素问·太阴阳明论》,邪气入六腑的表现为(  )

① 身热           ② 谵语          ③ 不时卧        ④ 喘呼          ⑤ 便秘

 (①③④)

14、据《素问·太阴阳明论》,邪气入五脏的表现为(  )

① 身热           ② 谵语          ③   满闭塞      ④ 飧泄         ⑤ 久为肠澼

(③④⑤)

15、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关于脾胃的观点有(   )

① 脾胃为仓廪之官    ② 脾者属土    ③ 脾不独主时    ④ 脾主四肢   ⑤ 脾治中央 

(②③④⑤)

16、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的生理组织结构关系是(    )

① 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          ② 脾胃与四时阴阳“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③ 脾与胃以膜相联       ④ 足太阴脾脉“贯胃属脾络嗌”        ⑤ 脾为胃行其津液

                                            (①③④⑤)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主宰全身,其重要性好比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心主血脉,血能营养全身,血又为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心藏神,神能支配调节全身脏腑组织,由于心为全身之主宰,故以“君主之官”喻之。

2、如何理解“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为气之本,与人体之气的生成、运行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通调水道,使精微之气布散全身。此外,“肺朝百脉”,有助心行血的作用,以上均为肺主治节的体现。肺主治节是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肺主治节的作用,是在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由于肺辅佐心,治理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且肺位最高,为诸脏之华盖,故以“相傅之官”喻之。

3、如何理解“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太过,失于疏泄,易使人急躁发怒。肝内寄相火,肝阳易于偏亢。所以将肝比喻为刚强急躁的将军。谋虑属精神思维活动的一部分。《灵枢·本神》有“肝藏血,血舍魂”的论述。说明肝也协同心参与神的活动。此外,肝主谋虑与肝气的升发作用与肝藏血的功能有关。当人们深谋远虑,筹划谋略,进行紧张思维活动时,需要肝气的升发和肝血的供给,故谋虑出焉。

4、如何理解“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主决断,贮藏精汁。胆所藏精汁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决断属精神活动的内容,故胆主决断与其内藏精汁功能密不可分。此外,肝胆相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互配合,才能进行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于胆主决断,不偏不倚,如同执法如山的法官,故以“中正之官”喻之。

5、如何理解“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此指心包络。臣使,是指表达君主意志和命令的官职。膻中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能。外邪侵犯心脏,心包络代心受邪。所以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作用以“臣使”之职,故称为“臣使之官”。心志为喜,膻中为臣使之官,代心行令,所以能传达心之喜乐情志,故称“喜乐出焉”。

6、如何理解“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之官,即管理粮食仓库的官吏。五味,指水谷化生的精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喜燥恶湿,胃主降,喜润恶燥,二者一脏一腑,升降出入,燥湿相济,共同完成对饮食五味的消化功能,故称之为“仓廪之官”。

7、如何理解“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接受小肠传送下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部分水液,形成粪便,然后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大肠有传送残渣,并使食物残渣变成大便的功能,故称“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8、如何理解“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上口与胃下口会于幽门,故能盛受胃中腐熟之水谷,并进行分清泌浊,清者渗入膀胱,浊者注入大肠,故有主化物的功能。因为无论胃腐熟的水谷,还是脾运化转输的水谷精微,均赖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故以“受盛之官”喻之。

9、如何理解“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作强,指体力强健。伎巧,指智力发达,精巧多能。肾藏精,肾精足能充养骨骼,补益脑髓。骨强则能耐受重劳,动作有力;髓足则精神健旺,精巧灵敏。故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10、如何理解“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位居下焦,全身津液经过升清降浊的气化过程都要下注贮藏于膀胱之中,故曰:“津液藏焉”,以“州都之官”喻之。膀胱所藏之津液,其贮藏和排泄均与肺肾有密切关系。肺为水之上源,津液在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下,通过三焦的渠道,下输于膀胱,然后在肾阳的作用下,由膀胱本身的气化作用而成尿液排出体外,故曰:“气化则能出矣”。

11、如何理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决渎,通利水道之意。水道,指水液运行的道路。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及通调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饮入于胃,由中焦脾胃受纳运化,上归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使水气下行,至下焦再由肾阳的蒸化升清降浊,清者上升,浊者流入膀胱排出体外,整个水液的代谢过程,都离不开三焦的气化作用。由于水液代谢要历经三焦,离不开三焦气化,故三焦与水道通畅与否有密切关系,以“决渎之官”喻之。

12、结合《素问·灵兰秘典论》,阐述“心为诸藏之主宰”的观点?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本文以心君与诸官主次关系,强调了心为诸脏之主宰的观点。因为心主神明,能调节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亦能调节机体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协调,使人健康长寿。若心的功能失常,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使”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神志和气血失常,以致全身功能失调而发病,影响人体健康。

13、何谓藏象学说?其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它是《内经》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内经》藏象学说中的形态结构,是指解剖的知识,而生理活动规律是该学说的重点内容,它是以五脏为中心,联系诸腑、经脉、形体、官窍等五个生理活动系统。这五个系统不仅都受天地四时的影响,同时互相之间也紧密联系,从而体现了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生理活动规律。

藏象学说主要的内容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脉、形体、官窍、精、气、神等。

14、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分述五脏的主要功能及与形体组织、精神活动、四时阴阳的关系如何?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

15、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
心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主要是由心主血脉、藏神的功能所决定的。血液在心的统领下,沿脉道运行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肢体百骸。“心藏脉,脉舍神”(《灵枢·本神》),心又是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聪明智慧的源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正如《灵枢·本藏》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16 、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既主呼吸之气吸清吐浊,又主一身之气,故肺为气之根本。《素问·五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 《灵枢·本神》:“肺藏气,气舍魄。”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肺为藏魄之处,魄,主要指形体固有的感觉和运动及其它本能的行为而言。所以说“附形谓之魄”。形,由精而成,精由气而化,形由气而生,故魄以气为基础,肺为气之本,所以也是藏魄之处。

17、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为人身摄纳、收藏功能的根本,是藏精之处。精为人身之根本。《素问·金匮真言论》:“精者,身之本也。”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后天之精,为饮食水谷所化生,亦藏之于肾,由于肾是全身精气归藏之所,故为“精之处”。肾中精气,只宜固藏,不宜耗泄,又为生长发育,繁衍后代之资源,故喻为封蛰,称之为“封藏之本”。

18、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肝者,罢极之本,魄之居也”?
肝藏血,血养筋,筋连缀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耐受疲劳,所以说肝为罢极之本。“肝藏血,血舍魂”(《灵枢·本神》),肝为藏魄之处,“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说明魂是在神的支配下“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类的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或动作。是以肝血为物质基础的。肝血充盈,魂有所舍,则夜寐安和。

19、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上述脏腑均与饮食水谷的受纳、贮藏、消化吸收、传导排泄有关。饮食物摄入后必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输布,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导变化,三焦的气化作用,膀胱贮藏与排泄等,各脏腑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既似贮藏粮食的仓廪,又是饮食水谷化生精微(营)的处所,所以称之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20、何谓“奇恒之府”?何谓“传化之府”?其区别何如?
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言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为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

传化之府:传,传导。化,变化。即传导变化饮食物的器官。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其区别如下:
第一单元 宝命全形
一、名词术语
1、宝命全形: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养生。宝命,珍惜生命的意思;全形,保全形体。

2、天真:先天之真气。

3、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

4、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5、不妄作劳: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和法度。妄,乱也。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

6、形与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形,指形体。神,指精神。俱,全也,引申为健全、和谐。

7、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8、不知持满: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

9、不时御神:不善于使用精神,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时,善也;御,用也。

10、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11、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惔,安闲清静。虚无,心无杂念。

12、精神内守:精神守持于内而不使外耗。

13、志闲而少欲:控制嗜欲,从而思想安闲清静而少欲。闲,木栏之类的遮拦物,引申为限制、控制的意思。

14、高下不相慕:无论社会地位尊卑贵贱都能不互相倾慕,安于本位。

15、德全不危: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之,即可免受内外邪气的危害。

16、无子:丧失生育能力。

17、天数:自然所赋之寿数,即天年。

18、齿更:人到七八岁,乳牙脱落,被恒齿代替,谓之齿更。更,更换。

19、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至,充盛、发挥作用。

20、地道不通:月经停止来潮,即绝经。

21、精气溢写:肾中精气盈满而能外泄。写,通泻,此为泄之义。

22、阴阳和:指男女交合。一说男子阴阳气血调和。

23、却老而全形: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

24、发陈:形容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

25、被发缓形: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舒缓形体。被,同披。

26、蕃秀:形容夏季植物繁茂秀美的大自然景象。

27、容平:形容秋季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形象。

28、闭藏:形容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的自然景象。

29、痿厥:四肢软弱无力而逆冷的病证。包括痿证和厥证。

30、内格:人体内在生理性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31、治未病:含三方面意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三是早诊早治。

32、肌肉解利:肌肉分理间隙润滑,气道通畅。

33、气以度行:气血运行速度与呼吸次数保持一定的比例。

34、空外以张:鼻孔向外张大。

35、其肉不石:肌肉松弛而不坚实。

36、乱而相引:真气衰败,功能紊乱,非但不能驱邪外出,反招邪气入内。

37、五疫:木火土金水五种感受天时不正之气发生的急性传染病。

二、单选题
1、《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是(   )                          

A、肾气虚      B、肾精亏        C、血不足      D、阳气衰于上      E、阳明脉衰

(E)

2、《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精藏之。”此处“主水”是指(   )                                          

A、主水液代谢      B、主藏精的功能      C、主骨      D、主天癸     E、生殖之精

(B)

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D)

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思想无杂念,则“嗜欲不能劳其(  )”                    

A、口           B、心             C、目          D、耳             E、神

(C)

5、《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                                   

A、四七         B、五七           C、四八        D、五八           E、七八

(D)

6、《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四七则(   )                                       

A、肾气平均     B、筋骨隆盛       C、筋骨坚      D、阳明脉衰       E、肾气实

(C)

7、《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天寿过度”的原因是(  )                      

A、肾气有余     B、三阳脉盛       C、气机畅通    D、天癸未竭       E、肾气实

(A)

8、“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养生方法适应于(   )                                  

A、春三月       B、夏三月         C、秋三月       D、冬三月       E、四时

(B)

9、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违背秋三月的养生之道,到冬天易生的病变(   )                                               

A、寒变          B、痎疟           C、飧泄        D、痿厥         E、洞泄

(C)

10、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蕃秀”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B)

11、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发陈”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A)

12、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容平”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C)

13、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闭藏”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

(D)

14、《灵枢·天年》认为表现为“好趋”的年龄段是(   )                                    

A、十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四十岁       E、五十岁

(B)

15、《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                             

A 、基          B、本              C、楯          D、根           E、标

(A)

16、《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父为(   )”                             

A 、基          B、本              C、楯          D、根           E、标

(C)

17、《灵枢·天年》篇认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   )                                     

A、好趋         B、好步            C、好转        D、好走         E、好坐 

(D)

18、据《灵枢·天年》篇所述“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之“四脏经脉”是指(  )                                   

A、心脾肺肾及其经脉          B、肝心脾肺及其经脉       C、脾肺肾肝及其经脉       D、肺肾肝心及其经脉            E、肾肝心脾及其经脉

(B)

三、多选题
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二七可有(   )

① 肾气平均        ② 肾气盛         ③ 任脉通        ④ 太冲脉盛        ⑤ 天癸至

                                                                     (③④⑤)

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七七可有(   )

① 阳明脉衰        ② 任脉虚         ③ 天癸竭        ④ 冲脉衰少      ⑤ 肾气衰

                                                                     (②③④)

3、《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二八可有(   )

① 精气溢泻        ② 肾气盛         ③ 任脉通        ④ 太冲脉盛        ⑤ 天癸至

                                                                     (①②⑤)

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七八可有(   )

① 肝气衰,筋不能动       ② 天癸竭,精少           ③ 肾脏衰         ④ 形体皆极       ⑤ 发堕齿槁

                                                                    (①②③④)

5、《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养生者的主要做法是(    )

① 起居无节        ② 务快其心       ③ 食饮有节       ④ 法于阴阳       ⑤ 和于术数

                                                                      (③④⑤)

6、《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不善于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    )

① 以酒为浆        ② 以妄为常       ③ 不妄作劳       ④ 不知持满       ⑤ 不时御神

                                                                   (①②④⑤)

7、《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精神养生者能够(    )

① 美其食          ② 高下不相慕    ③ 恬惔虚无         ④ 任其服        ⑤ 乐其俗

                                                                  (①②③④⑤)

8、《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春天养生应(    )

① 夜卧早起        ② 早卧早起       ③ 被发缓形         ④ 广步于庭     ⑤ 使志安宁

                                                                   (①③④)

 

9、《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夏天养生应(    )

① 夜卧早起       ② 早卧早起        ③ 使气得泄       ④ 无厌于日      ⑤ 使志无怒

                                                                   (①③④⑤)

10、《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秋天养生应(    )

① 夜卧早起       ② 早卧早起        ③ 使气得泄       ④ 以缓秋刑      ⑤ 使志安宁

                                                                      (②④⑤)

1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冬天养生应(    )

① 早卧晚起       ② 早卧早起        ③ 必待日光      ④ 以缓秋刑    ⑤ 使志若伏若匿

                                                                      (①③⑤)

1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顺四时而“从其根”的养生方法是(   )

① 春夏养阳       ② 春夏养阴        ③ 秋冬养阳       ④ 秋冬养阴      ⑤ 必待日光

                                                                       (①④)

13、《灵枢·天年》认为人能长寿的内在因素是(   )    

① 五脏坚固,血脉和调            ②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③ 呼吸微徐,气以度行  ④ 肌肉解利,皮肤致密            ⑤ 六腑化谷,津液布扬

                                                                 (①②③④⑤)

14、《灵枢·天年》中三十岁的表现为(    )

① 血气始盛        ② 五脏大定       ③ 血脉盛满        ④ 肌肉坚固      ⑤ 肌肉方长

                                                                     (②③④)

15、《灵枢·天年》指出人生百岁则(   )

①     五脏皆虚  ② 神气皆去  ③ 精气皆亏  ④ 形骸独居  ⑤ 六腑化谷                                    

(①②④)

16、《灵枢·天年》篇认为“其不能终寿而死”的原因有(  (①②③④⑤)     )

① 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          ② 喘息暴疾,又卑基墙                    

③ 薄脉少血,其肉不石      ④ 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       ⑤ 真邪相攻,乱而相引             
                                                                               
四、简答题
1、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分析早衰的原因及养生的重要意义?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明早衰的原因是因不懂养生之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起居无节,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而贪图一时的享乐,以致精气耗竭,真气匮乏,故半百而衰。远古时代人们寿命之所以能超过百岁,是因为他们懂得养生之道,能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种养生方法,保持形神和谐协调。

2、如何理解“形与神俱”?
“形与神俱”即形神协调,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这一观点反映了《内经》形神统一的学术思想。就生命体而言,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离则为死,偕则为生,故形壮而神旺,形为精所成,积精可以全神;神旺则形壮,神能驭气,炼气可使体健。因此在诊法上,形神并察,如破  脱肉等形败则死,而失神亦死;在预测寿夭上,形壮神旺者寿,而形存神亡者夭。

3、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
原文有二层意思,一是说明肾主藏精的功能,肾不仅藏先天之精,而且接受来自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二是只有五脏精气充盛,肾才能泄精。肾与五脏六腑有先后天相辅相成的关系。肾藏先天之精,是五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之本,同时又需要五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生化之精予以培育,才能源泉不竭。这种肾与五脏六腑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关系,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阐明了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由于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夏当顺生长之气,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具体言之,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保持协调一致。

5、《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指出了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是: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并从生活起居和精神情志两个方面提出了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说明了只有适应四时规律进行养生,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祛病延年。

6、何谓“治未病”?其实践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早期诊治三个方面。反映出《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

7、如何理解《灵枢·天年》中的“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指人体胚胎的形成,以母血做基础,父精做遮蔽与捍卫,阴阳互用,促使其发育成长。即胚胎由父精母血结合产生。此论人始生的物质基础及人体生命形成过程。认为人体胚胎是父精母血的结晶。父精为阳,母血为阴,阴为基,阳为用,阴阳交感,胚胎形成并开始发育,至脏腑齐全、营卫气血调和畅行、神气藏舍于心,魂魄毕具,可称谓人,脱离母体而降生。

8、结合《灵枢·天年》简述决定寿夭的因素有哪些?先天禀赋、后天调养对寿夭有何影响?
从《灵枢·天年》篇来看,影响人类生命的基本因素,有先天禀赋,也有后天形成,既有内在机理,也有外在体征。一般地说,禀赋强者多长寿,禀赋差者多早夭。但后天调养是否得当,对人的寿命也有着重要影响。即“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这为疾病防治、优生优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9、如何理解《灵枢·天年》中的“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说明病人如果没有了神气就会预后不良,有了神气则有可生之机。神是人生命力的具体表现,人不能离开神而单独存在,“神气俱去”意味着死,只有“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其天年”。所以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这是《内经》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尤其在诊断疾病方面,应用极广。大凡人之面色、眼神、语言音声、身体动作、脉象变化,皆可反映“神”之有无。

五、论述题
1、《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①调养精神:凡情志失调,思虑过度,嗜欲无穷,皆可使精神耗散,导致早衰或发病,故调和精神,使精神乐观,少有各种过分的欲求,在养生中处于重要地位。方法如“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等。②顺应自然:凡四时气候的突然变化,使风寒暑湿侵袭,必然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故养生必须顺从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以避免外邪的侵袭,方法如“法于阴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③锻炼身体:运用气功,按跷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延长寿命,是养生的方法之一。如“和于术数”。④节制饮食:凡“以酒为浆”之类,可损伤脾胃,影响健康,故原文提出“食饮有节”。 ⑤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凡“起居无节”,“以妄为常”可伤精耗气,短折寿命。故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只有遵循以上的养生原则和方法,才能保精养神,益气全形,做到形与神俱,尽终天年。

2、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分析人体生长衰老的生理过程,说明肾中精气的作用?
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精神,分析归纳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如下:

生长期:男子八岁—二八,女子七岁—二七。

特点:肾气充盛,身体发育表现为齿更发长,天癸至,男子精气溢泻,女子月事以时下,具有生殖能力。

壮盛期:男子三八——四八,女子三七——四七。

特点:肾气充满,身体发育为真牙生,发长极,筋骨坚,肌肉壮。

衰老期:男子五八——八八,女子五七——七七。

特点:肾气衰,表现为面焦发白,发堕齿槁,筋骨解堕,天癸竭,男子精少,女子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都与肾气密切关系,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故肾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人的生殖机能与天癸有关。天癸是一种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逐渐成熟的对人体生殖机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物质。所以随着肾气充实,而天癸至,随着肾气衰,而天癸竭。

3、如何领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实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段原文反映了《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其精神实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⑴未病先防:即防病于未然,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了防病的重要性,这与现代预防医学的预防为主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内经》强调人在平时就应从生活起居、饮食劳倦、精神情志等方面进行调养,使正气充足,并且对外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预防疾病的发生。

⑵已病防变:即防止疾病发生传变。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传变而影响波及他脏,因此一旦疾病发生,就应针对相关脏腑进行调理,防止疾病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此意。

⑶早期诊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小到大、由轻转重、由浅至深的,所以临床上应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就能够诊察出来,并给予及时的治疗,防止疾病转深转重。

总之,《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注重于未病先防,若已病之后,则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注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这种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防治实践,为中医预防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对中医治疗学的影响更为深远。

4、结合《灵枢·天年》谈谈你对人体十年一个阶段的人体生命规律是怎样理解的?各阶段有何生理特点?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灵枢·天年》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悮。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原文所述人体生命过程各阶段的生理特点,为临床各科的形成及基本诊治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十余岁,生机勃勃,发育迅速而生理功能尚未完善,故儿科病证,除先天发育不良外,多易患外感、伤食,易虚、易实,发病迅速,必须及时诊治,当泻则泻,当补则补,贵在切当。人生四十岁后,生长发育盛极而衰,乃生命过程中盛衰转折阶段,不仅生机开始衰退,而且以往所受的病理损伤也由隐伏而显现出来,新旧疾患,虚实夹杂,因此,内科病证的诊治,需要详察病因,细致辨证,分清主次,循序处理。五六十岁,人体生机进一步衰退,不仅表现为明显的老态,而且因虚生实,浊物积聚,形成虚实夹杂、标本互制状态,慢性病多,病程长,并易感外邪,故老年病证的诊治,以虚为本,攻邪不忘固本,补正不忘疏导,贵在调理,治和养结合。本段论述人体各阶段变化以精、气、神的盛衰变化为基础。人的生命源于先天之精,精能化气生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后世将其概括为人身“三宝”。精、气、神虽源于先天,但必须受后天的滋养培育,才能不断化生,不断充盛,维持生命活动。因此,调养精、气、神,也成为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一、名词术语
1、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3、  胀:指胸膈胀满。
4、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5、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6、濡泄:又称湿泄。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致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7、端络经脉:推求经脉的分布。端络,理出头绪。
8、气穴:经气所输注的孔穴,也称经穴。
9、谿谷:泛指人身的肌肉间隙。
10、痎疟:疟疾的总称。
11、法阴阳:效法阴阳的法则或规律。法,取法、效法之意。
12、喘麤为之俛仰: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后仰之状。麤,粗的异体字。俛,俯的异体字。
13、烦冤:烦闷不舒。
14、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15、阴萎:即阳事不举,又叫阳痿。痿,与萎同,萎弱不用也。
16、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即春弦(规),夏洪(矩),秋毛(衡),冬石(权)。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
17、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
18、按尺寸:切寸口脉之浮沉,按尺肤部皮肤之滑涩。尺,尺肤部。寸,寸口脉。
19、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二、单选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   )                                
A、阳生阴长               B、阳杀阴藏               C、阴静阳躁                      
D、阳化气,阴成形         E、水为阴,火为阳
(C)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  )                    
A、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     C、阴中之阴  D、阴中之阳  E、以上均不是
(B)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  )                   
A、通         B、泄        C、发热        D、发泄         E、发散
(B)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  )               
A、寒伤形       B、热伤气      C、形伤气         D、气伤形         E、寒伤气
(D)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于(  )                   
A、寒伤形       B、热伤气      C、形伤气         D、气伤形         E、寒伤气
(C)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                 
A、病因          B、病机         C、正气         D、病性           E、阴阳 
(E)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机理是(  )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
(B)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  胀”的机理是(  )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
(C)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其中“气”是指(   )                                               
A、水谷之精气      B、天地之精气       C、真元之气     D、药食之气     E、正气 
(C)
1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性能是(   )                
A、固表发汗       B、发散属阳        C、宣通肺气      D、补虚    E、涌泄属阴 
(B)
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C)
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A)
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湿 ”,到冬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D)
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B)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出上窍”,“清阳”是指(   )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B)
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   )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卫气
(E)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   )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C)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   )                 
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营血 
(A)
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走五脏”,“浊阴”是指(   )                     
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精血津液          E、卫气 
(D)
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的征兆”是(   )                          
A、上下           B、左右        C、水火         D、血气        E、男女
(C)
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腹满,死”的机理是(   )                         
A、阴阳离决       B、脾气内绝    C、邪气壅盛     D、阴阳竭绝    E、正气亡失
(B)
2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谷气通于(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C)
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经文中“之”是指(   )                                              
A、阴阳五行       B、脏腑气血    C、养生规律     D、呼吸精气     E、七损八益
(E)
24、《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这句经文说明了(   )                                                        
A、阴阳的统一性         B、阴阳的对立性       C、阴阳的运动性
D、阴阳的可分性         E、阴阳的物质性
(D)
25、《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段经文中“一”是指(   )                      
A、一致          B、离合           C、一阴一阳     D、一元       E、气    
(C)
2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气”的病因是(   )
A、寒暑          B、喜怒           C、湿邪         D、燥邪       E、劳作
                                                                           (B)
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形”的病因是(   )
A、寒暑          B、喜怒           C、悲       D、恐       E、劳作
                                                                           (A)
三、多选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的走向是 (     )                       
① 出上窍         ② 走五脏        ③ 发腠理        ④ 归六腑     ⑤ 出下窍
                                                                     (②④⑤)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的走向是(     )                       
① 出上窍         ② 走五脏        ③ 发腠理        ④ 归六腑    ⑤ 实四肢
(①③⑤)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不知七损八益,则年五十出现(    )
① 阴气自半        ② 起居衰         ③ 体重          ④ 九窍不利   ⑤ 耳目不聪明
                                                                        (③⑤)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阳胜则出现(    )
① 身热            ② 寒厥           ③ 齿干        ④ 腠理闭        ⑤ 喘粗为之俯仰
                                                                    (①③④⑤)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阳的特性(    )
① 静              ② 躁             ③ 化气          ④ 成形       ⑤ 生清
(②③⑤)
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阴的特性(    )
① 静             ② 躁           ③ 化气            ④ 成形         ⑤ 生浊
                                                                      (①④⑤)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的范畴里包括下例哪些内容(  )
① 生杀之本始   ② 天地之道   ③ 变化之父母    ④ 万物之纲纪    ⑤ 神明之府
 (①②③④⑤)
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应做到(      )
① 从阴引阳      ② 从阳引阴      ③ 以右治左          ④ 以左治右       ⑤ 以我知彼
                                                                 (①②③④⑤)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阴胜则出现(    )
① 汗出          ② 数慄而寒          ③ 齿干              ④ 腠理闭       ⑤ 身常清
(①②⑤)
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发散为阳”的是(  )
① 辛            ② 甘            ③ 酸                ④ 苦              ⑤ 咸
                                                                        (①②)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涌泄为阴”的是(  )
①辛            ②甘            ③酸                ④苦              ⑤咸
                                                                       (③④)
12、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阴阳在诊法中运用的原文是  (   )
① 审清浊而知部分            ②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③ 观权衡规矩 
④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⑤ 观太过与不及之理                
    (①②③④)
四、简答题
1、简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静阳躁”的含义及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阴静阳躁”说明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阴阳是八纲辨证的内容之一,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如望诊,病人沉默寡言则属阴,躁扰多动则属阳,是谓“阴静阳躁”。

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体现了《内经》什么学术特征?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句经文以寒热互变为例,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相互转化规律。“重”的含义有二:第一,重,重复、重叠。如冬日感寒为重寒,夏日感热为重热。第二,作“极”解。义同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义为:由于重复感寒(热),或寒(热)过极,物极必反,寒可转化为热,热可转化为寒。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是“重寒则热”的体现。
3、试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之机理?
本句以阴阳为纲,论述了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病理。飧泄,为完谷不化的泄泻。?胀指胸膈胀满。清气,属阳当升。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则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膈胀满。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掌握此特点,就能判断疾病发生的所在,并指导临床。
4、试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中“清阳”、“浊阴”的含义?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

5、如何理解味、形、气、精、化的关系?
药物饮食进入人体之后,其气与味分别转化为人体的形、精、气、化,药物饮食之气、味与形、精、气、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可以归纳为下图:
气(阳) 气归精(精食气)   精    精归化(化生精) 化(气化、化生)
药物饮食             气(太过)伤精            精化为气        
味(阴) 味归形(形食味)   形        (气生形)   气(真气、元气)
味(太过)伤形                 形归气
气伤于味(太过)
药食气味生化示意图
6、如何理解“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本句原意为属阴的季节,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证。反之,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例如指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即在属阴的季节又感受寒邪,寒为阴邪,若当时不病,则寒邪内伏,至春季阳生之时逢阳化热,若复感风邪,则风邪引动伏邪,则两阳相合而发为温病。
7、如何理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本句原文是承上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而来。故“冬”,阴时也;“寒”,阴邪也。“冬伤于寒”,是谓重阴;温病,阳证也,是即“重阴必阳”。
冬伤于寒,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寒邪内伏,郁久化热,至春季阳气发生之时,感受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发为温病。此句原文为后世“伏邪温病”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并发展成为后世的“伏气温病”学说。
8、如何理解“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伤于风,风属木,木气通于肝胆,若当时发病即是外感,若当时不病,邪气留连,伏藏于体内,至长夏脾土当令之时,木郁乘土,则发为飧泄。此为临床常见病证,症状表现是:腹痛,飧泄,泻后痛减,证属木郁乘土,治以疏肝健脾。
9、如何理解“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痎疟,疟疾的总称。夏季伤于暑邪,立即发病的,则表现为暑证。若不立即发病,暑邪留连于体内,郁而化热,至秋季又外感秋凉之气,引动体内郁热,寒热交争,则发为痎疟。
10、如何理解“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指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长夏湿气较盛,若此时伤于湿邪,当时立即发病,则病湿气淫脾的濡泻等证。若当时不病,湿邪蓄积于体内,秋凉之气亦内伏,郁而化热,至冬季又外感寒邪,外寒引动内热,上乘于肺,发为咳嗽。
11、如何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原文指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气居于内,为阳气的主持;阳气居于外,为阴气的役使。守,镇守于内。使,役使于外。言阴阳内外相合互用,不可相离也。阐明了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的阴阳双方依存互根、相互为用、消长转化的关系。在人体来说,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功能表现,二者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这种观点对分析病机和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2、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七损八益”之理?
七损八益,是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运用房中养生术中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可以使人体精气充实,耳目聪明,身体轻巧强健;反之用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则使阴阳二气不能调摄,耗损精气,过早衰老。因此,调摄阴阳二气必须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遵七损八益之理进行养生,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13、为什么针刺治疗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在临床上如何运用?
引,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阴,泛指内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部等;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应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是因为人身的阴阳气血是内外上下交相贯通的,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一针刺原则,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多种情况。比如,从阳引阴,可取背部的背俞穴,治疗五脏的病变;也可取阳经的穴位,治疗阴经的病变;也可取上部的穴位,治疗下部的疾病。
14、试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即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先辨疾病的阴阳属性。因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即阴阳偏胜或偏衰,所以在诊治疾病时,无论是察色、按脉,还是问诊、闻诊,必须先辨别其病的阴阳属性。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正确指导临床治疗。
15、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处阴胜是指服用酸苦涌泄之品太过而言,阴盛则伤阳,故导致阳病;阳胜是指服用辛甘发散之品太过而言,阳盛则耗阴,故导致阴病。指出药食气味阴阳太过,可以引起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后世医家对此句有所发挥,认为阴气偏胜,则见阳气亏虚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则见阴精耗伤之证,并以此作为分析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原则。
16、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列表简述外内相应的五脏功能系统。
 
17、如何理解“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正,主之意,与下一“主”字互词。本句说明万物生长成形,依赖阴阳二气相互的作用,阳气主发生,阴气主成形。本句其意与“阳化气,阴成形”同。
18、根据《素问·阴阳离合论》试述阴阳的可分性?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又曰:“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这说明阴阳的可分性,指出了自然界虽有千变万化,但其要仍在于一阴一阳,也就是说无论客观事物多么复杂,都不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规律。运用这一原则来解释人体组织结构的生理病理,亦有重要的意义。
19、如何理解《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本句提出“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的观点。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和固有属性,世界上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格致余论》)。中医学就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这是中医学的基本学术思想。
五、论述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试论其道理及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一临床诊治原则。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其道理是:
(1) 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 从病因上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之不同,也有阴阳之异。
(3) 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 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5) 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2、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论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
原文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厚——阴中之阴(纯阴) ——泄-大黄、芒硝   
味 (阴)                                              出下窍
              薄——阴中之阳         ——通-泽泻、茯苓
              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附子、干姜 
气 (阳)                                              出上窍
              薄——阳中之阴        ——发泄-麻黄、桂枝
3、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意为:药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而作用平和,食之则能使人体正气壮盛。即具有纯阳作用的壮火之品能够损伤人体的正气,具有平和作用的少火之品能够补益人体的正气。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过亢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平和的阳气,即生理之火。这种壮火、少火的理论,不仅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4、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试论风、热、燥、寒、湿五胜为病的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指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本段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和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并把它们互相联系得出结论,这就是六淫致病的基本特点。它丰富了中医病机学的内容,突出了病因辨证的要点。指出邪气性质不同,致病症状亦有明显差异。对后世研究病邪特点、分析疾病机理,指导中医临床治疗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丰富了“六气为病”的理论。若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感而即发,其临床表现常见风气太过,则肢体振掉动摇;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孔窍皮毛干燥,尿少便干;湿邪太过,则脾失健运而泄泻稀溏;火热太过,则腐肉成脓,发为痈肿;寒邪太过,则损伤阳气,气化失司,聚水而成浮肿。
5、为什么阳胜的病人“能冬不能夏”?阴胜的病人“能夏不能冬”?反映了什么学术观点?
阳胜的病人,在夏季会因暑热而更加损伤阴液,使病情加重;若在冬季,则可借助冬季之寒凉,来驱散体内之热邪,使病情稍有好转,故阳胜的病人“能冬不能夏”。
阴胜的病人在夏季可借助夏季之暑热助体阳,以驱散寒邪,使病情稍好转;若在冬季,则冬季之寒凉会更伤体阳,使病情加重,故阴胜的病人“能夏不能冬”。
这是因为自然界阴阳之气一年四时有盛衰消长的运动,人体内阴阳之消长运动必须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运动保持协调统一,因此,阴胜、阳胜的病人,因体内阴阳失衡,不能与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相适应,故往往因四季变更而病情加重或死亡。《内经》这一理论反映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点。
6、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
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阴与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其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运动、发生、发展、变化与消亡的根源。
基本内容:
(1)对立: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等。
(2)互藏:如“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等
(3)互根: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等。
(4)互制:如“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5)交感:如“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6)转化: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
7、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认识生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三对“清阳”、“浊阴”含义各异,但均指生理活动。
(2)解释精气的生化过程:药食气味分阴阳,滋养形体,充实精气,而气化作用又促使药食转化为精气。如饮食不节气味太过,也可损伤阴精阳气。
(3)说明病因致病特点和规律:六气致病特点:“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不同病邪所伤不同:“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4)分析病机:阴阳升降失常:“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5)指导辨证:阳证:“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阴证:“阴盛则寒,汗出,身常清”等。阴证、阳证是病机的反映,同一症状,可见于不同病机,如“腹满”,既可由阳盛伤阴,邪实中焦所致,也可由阴盛阳衰,中焦不运所引起。
(6)归纳药性功用:气味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少火、壮火: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温和者为少火。后世将少火引申为人体的正常阳气,生理之火;壮火引申为过亢的阳气,病理之火。
(7)指导诊法:以阴阳为辨证总纲,如“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8)指导针刺治疗:如“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
(9)指导养生:“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10)以五行沟通天人关系:人体脏腑与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体、五志、五色、五音、五声、五味的关系,通过五行归类和生克制化,建立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时五气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大体勾画出《内经》理论体系中“四时五藏阴阳”的系统结构,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
一、名词术语
1、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2、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
3、神明:指心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4、治节:治理调节。比喻肺佐心以调气血、行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
5、中正之官:胆正直刚毅,不偏不倚,故为中正之官。
6、膻中:其义有二,一指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这里指心包络。
7、化物:指小肠将饮食物分清别浊,消化吸收的功能。
8、作强:指精力充沛,强于所用,偏指体力强健。
9、伎巧:指人的智力发达,精巧多能。
10、决渎:疏通水道的意思。决,通也;渎,水道也。
11、州都:指水液汇聚的地方。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
12、气化:此指肾气(阳)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
13、使道:指十二藏相互联系的通道。
14、主蛰: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的功能。
15、封藏之本:指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
16、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17、方士:指通晓方术之人,此指医生。
18、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
19、至阴: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
20、女子胞:即子宫、又名胞宫。位于少腹之中,主月事孕育胎儿,为奇恒之腑之一。
21、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言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为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
22、传化之府:传导变化饮食物的器官。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
23、魄门:指肛门。魄与粕古通用。
24、肺朝百脉:经气由肺通向全身经脉,而百脉又都流注于肺,故曰“肺朝百脉”。朝,会合之意。百脉,指全身经脉皆会合于肺。
25、毛脉合精:肺主气,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26、府精神明:言经脉中精气的运行正常不乱。
27、遊溢精气:指精气满溢。遊溢,浮游淫溢之意。精气,即饮之精气。
28、四支不用:即四肢不能随意运动。
29、脾不主时: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脏无论何时,均需要脾转输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
30、肠澼:指下利脓血的泄泻。
二、单选题
1、《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A、谋虑出焉       B、伎巧出焉       C、神明出焉     D、喜乐出焉     E、治节出焉
                                                                         (C)
2、《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主要由何脏腑施行(  )                                               
A、三焦           B、脾             C、肝            D、肾           E、命门
(D)
3、《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膻中指的是(   )                           
A、虚里           B、心包络        C、穴位           D、气海        E、心
                                                                         (B)
4、《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膻中的主要功能有(   )                
A、产生七情       B、聚藏精气      C、代君行令       D、辅助血行   E、以上都是
                                                                          (C)
5、《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
A、对水谷消化吸收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              E、以上均不是
(B)
6、据《素问·六节藏象论》的论述,十一脏的功能取决于(   )            
A、肝             B、心             C、胆            D、脾        E、肾
                                                                           (C)
7、《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肾为(   )            
A、阴精之本       B、封藏之本      C、阳气之本      D、先天之本   E、罢极之本
(B)
8、《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是(    )         
A、生命的根本        B、主思维活动          C、主推动血在脉中运行
D、主面之华色        E、以上均不是
(A)
9、《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肾其华在(    )        
A、毛              B、骨             C、筋           D、血         E、发
                                                                         (E)
10、《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心其华在(   )        
A、面              B、骨             C、筋           D、血         E、发
                                                                         (A)
11、《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充”中,肺其充在(   )            
A、毛              B、皮             C、筋           D、血         E、发
(B)
12、《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具有生血功能的脏腑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A)
13、《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通于(   )                              
A、秋气            B、夏气           C、冬气         D、春气        E、土气
                                                                         (A)
14、《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的仓廪之官是指(   )                     
A、肝              B、心             C、脾胃           D、肺           E、肾
(C)
15、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功能是(     )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实而不能满           E、以上均不是
                                                                         (A)
16、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    )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满而不能实          E、以上均不是
(C)
17、据《素问·五藏别论》,传化之府中不包含(    )                       
A、三焦           B、胆          C、肠             D、胃          E、膀胱
                                                                         (B)
18、据《素问·五藏别论》,为“五藏使”的是(   )                        
A、脉             B、脑          C、髓             D、魄门        E、女子胞
(D)
19、据《素问·五藏别论》,水谷入口,则(    )                        
A、肠实而胃虚             B、胃实而肠虚            C、肠胃俱实 
D、肠胃俱虚               E、以上均不是
(B)
20、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   )          
A、面             B、发            C、气口          D、目          E、七窍
(C)
21、据《素问·太阴阳明论》,伤阳的邪气为(   )                         
A、饮食不节       B、起居不时      C、贼风虚邪      D、情志不节    E、跌仆损伤
(C)
2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病(   )           
A、泄泻           B、四肢不用      C、水肿         D、饥不受食     E、腹痛
(B)
23、《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与季节的关系是(   )                      
A、脾主长夏                B、脾主四时          C、脾不主时      
D、脾主四时末十八日        E、以上均不是
(D)
24、《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为胃行其津液”,其中“津液”是(   )                               
A、水液           B、尿液           C、水湿        D、水谷精微      E、汗液
(D)
25、《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伤于风者”(   )                          
A、下先受之       B、上先受之       C、脏先受之    D、腑先受之       E、表先受之
(B)
26、《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者,土也,治(  )”               
A、东方           B、西方           C、北方        D、中央          E、南方
(D)
27、《素问·五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   )”                          
A、视              B、步             C、握         D、摄            E、行
(A)
28、《素问·五藏生成》曰:“指受血而能(   )”                        
A、视              B、步             C、握         D、摄            E、行
(D)
29、《灵枢·脉度》指出肺和则(   )                                   
A、呼吸微徐       B、鼻能知香臭    C、口能知五谷   D、通调水道      E、气血相合
(B)
30、《灵枢·脉度》指出心和则(   )                                    
A、呼吸微徐    B、鼻能知香臭    C、舌能知五味     D、通调水道    E、气血相合
(C)
31、据《灵枢·脉度》,五脏不和则(   )                              
A、七窍不通    B、留为痈         C、耳不闻五音    D、舌不知五味    E、目不辨五色
(A)
32、据《灵枢·脉度》,六腑不和则(   )                               
A、七窍不通   B、留为痈          C、耳不闻五音    D、舌不知五味    E、目不辨五色
(B)
33、据《灵枢·邪客》所述,“五藏六府之大主”的藏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A)
三、多选题
1、《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仓廪之官”是指(    )
① 大肠        ② 小肠            ③ 胃            ④ 脾             ⑤ 三焦
 (③④)
2、《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的心的生理功能是(   )
① 生之本      ② 通于夏气        ③ 其充在血脉    ④ 通于冬气       ⑤ 其充在筋
 (①②③)
3、《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为(   )                  
 ① 生之本     ② 气之本          ③ 神之变        ④ 魄之处         ⑤ 魂之居
                                                                  (②④)
4、《素问·六节藏象论》主要论述了 (   )                  
① 人体以五脏为本        ② 五脏与五华的关系        ③ 五脏与精神活动的关系   
④ 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⑤ 五脏与四时的关系
(①②③④⑤)
5、据《素问·五藏别论》,奇恒之府的特征是(    )                              
① 与五脏相表里    ② 贮藏精气     ③ 传化水谷    ④ 形态中空    ⑤ 形态中满
(②④)
6、据《素问·五藏别论》,奇恒之府包括(    )                              
① 女子胞           ② 脉             ③ 骨            ④ 脑髓            ⑤ 胆
(①②③④⑤)
7、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总的功能和特点是(    )                              
① 藏精气而不泻  ② 传化物而不藏  ③ 泻而不藏  ④ 满而不能实  ⑤ 实而不能满                                                                         (①④)
8、据《素问·五藏别论》,传化之府包括(    )                              
① 胃             ② 大肠、小肠          ③ 膀胱           ④ 三焦          ⑤ 胆
(①②③④)
9、《素问·五藏别论》所说:“魄门亦为五藏使”说明肛门的启闭要依赖于(   )
① 心神的主宰  ② 肝气的条达 ③ 脾气的升提  ④ 肺气的宣降  ⑤ 肾气的固摄     
(①②③④⑤)
10、《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食气入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有(   )
① 输精于皮毛     ② 散精于肝      ③ 行气于府      ④ 浊气归心      ⑤ 留于四脏
(①②③④⑤)
11、《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有(   )
①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② 毛脉合精        ③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④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⑤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①③④⑤)
1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阳道实,阴道虚”,其中伤阴的邪气为(  )
① 贼风虚邪       ② 食饮不节      ③ 起居不时      ④ 情志不节      ⑤ 劳逸失常
 (②③)
13、据《素问·太阴阳明论》,邪气入六腑的表现为(  )
① 身热           ② 谵语          ③ 不时卧        ④ 喘呼          ⑤ 便秘
 (①③④)
14、据《素问·太阴阳明论》,邪气入五脏的表现为(  )
① 身热           ② 谵语          ③   满闭塞      ④ 飧泄         ⑤ 久为肠澼
(③④⑤)
15、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关于脾胃的观点有(   )
① 脾胃为仓廪之官    ② 脾者属土    ③ 脾不独主时    ④ 脾主四肢   ⑤ 脾治中央 
(②③④⑤)
16、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的生理组织结构关系是(    )
① 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          ② 脾胃与四时阴阳“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③ 脾与胃以膜相联       ④ 足太阴脾脉“贯胃属脾络嗌”        ⑤ 脾为胃行其津液
                                            (①③④⑤)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主宰全身,其重要性好比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心主血脉,血能营养全身,血又为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心藏神,神能支配调节全身脏腑组织,由于心为全身之主宰,故以“君主之官”喻之。
2、如何理解“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为气之本,与人体之气的生成、运行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通调水道,使精微之气布散全身。此外,“肺朝百脉”,有助心行血的作用,以上均为肺主治节的体现。肺主治节是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肺主治节的作用,是在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由于肺辅佐心,治理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且肺位最高,为诸脏之华盖,故以“相傅之官”喻之。
3、如何理解“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太过,失于疏泄,易使人急躁发怒。肝内寄相火,肝阳易于偏亢。所以将肝比喻为刚强急躁的将军。谋虑属精神思维活动的一部分。《灵枢·本神》有“肝藏血,血舍魂”的论述。说明肝也协同心参与神的活动。此外,肝主谋虑与肝气的升发作用与肝藏血的功能有关。当人们深谋远虑,筹划谋略,进行紧张思维活动时,需要肝气的升发和肝血的供给,故谋虑出焉。
4、如何理解“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主决断,贮藏精汁。胆所藏精汁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决断属精神活动的内容,故胆主决断与其内藏精汁功能密不可分。此外,肝胆相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互配合,才能进行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于胆主决断,不偏不倚,如同执法如山的法官,故以“中正之官”喻之。
5、如何理解“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此指心包络。臣使,是指表达君主意志和命令的官职。膻中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能。外邪侵犯心脏,心包络代心受邪。所以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作用以“臣使”之职,故称为“臣使之官”。心志为喜,膻中为臣使之官,代心行令,所以能传达心之喜乐情志,故称“喜乐出焉”。
6、如何理解“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之官,即管理粮食仓库的官吏。五味,指水谷化生的精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喜燥恶湿,胃主降,喜润恶燥,二者一脏一腑,升降出入,燥湿相济,共同完成对饮食五味的消化功能,故称之为“仓廪之官”。
7、如何理解“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接受小肠传送下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部分水液,形成粪便,然后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大肠有传送残渣,并使食物残渣变成大便的功能,故称“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8、如何理解“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上口与胃下口会于幽门,故能盛受胃中腐熟之水谷,并进行分清泌浊,清者渗入膀胱,浊者注入大肠,故有主化物的功能。因为无论胃腐熟的水谷,还是脾运化转输的水谷精微,均赖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故以“受盛之官”喻之。
9、如何理解“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作强,指体力强健。伎巧,指智力发达,精巧多能。肾藏精,肾精足能充养骨骼,补益脑髓。骨强则能耐受重劳,动作有力;髓足则精神健旺,精巧灵敏。故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10、如何理解“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位居下焦,全身津液经过升清降浊的气化过程都要下注贮藏于膀胱之中,故曰:“津液藏焉”,以“州都之官”喻之。膀胱所藏之津液,其贮藏和排泄均与肺肾有密切关系。肺为水之上源,津液在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下,通过三焦的渠道,下输于膀胱,然后在肾阳的作用下,由膀胱本身的气化作用而成尿液排出体外,故曰:“气化则能出矣”。
11、如何理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决渎,通利水道之意。水道,指水液运行的道路。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及通调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饮入于胃,由中焦脾胃受纳运化,上归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使水气下行,至下焦再由肾阳的蒸化升清降浊,清者上升,浊者流入膀胱排出体外,整个水液的代谢过程,都离不开三焦的气化作用。由于水液代谢要历经三焦,离不开三焦气化,故三焦与水道通畅与否有密切关系,以“决渎之官”喻之。
12、结合《素问·灵兰秘典论》,阐述“心为诸藏之主宰”的观点?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本文以心君与诸官主次关系,强调了心为诸脏之主宰的观点。因为心主神明,能调节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亦能调节机体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协调,使人健康长寿。若心的功能失常,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使”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神志和气血失常,以致全身功能失调而发病,影响人体健康。
13、何谓藏象学说?其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它是《内经》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内经》藏象学说中的形态结构,是指解剖的知识,而生理活动规律是该学说的重点内容,它是以五脏为中心,联系诸腑、经脉、形体、官窍等五个生理活动系统。这五个系统不仅都受天地四时的影响,同时互相之间也紧密联系,从而体现了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生理活动规律。
藏象学说主要的内容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脉、形体、官窍、精、气、神等。
14、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分述五脏的主要功能及与形体组织、精神活动、四时阴阳的关系如何?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
15、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
心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主要是由心主血脉、藏神的功能所决定的。血液在心的统领下,沿脉道运行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肢体百骸。“心藏脉,脉舍神”(《灵枢·本神》),心又是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聪明智慧的源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正如《灵枢·本藏》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16 、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既主呼吸之气吸清吐浊,又主一身之气,故肺为气之根本。《素问·五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 《灵枢·本神》:“肺藏气,气舍魄。”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肺为藏魄之处,魄,主要指形体固有的感觉和运动及其它本能的行为而言。所以说“附形谓之魄”。形,由精而成,精由气而化,形由气而生,故魄以气为基础,肺为气之本,所以也是藏魄之处。
17、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为人身摄纳、收藏功能的根本,是藏精之处。精为人身之根本。《素问·金匮真言论》:“精者,身之本也。”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后天之精,为饮食水谷所化生,亦藏之于肾,由于肾是全身精气归藏之所,故为“精之处”。肾中精气,只宜固藏,不宜耗泄,又为生长发育,繁衍后代之资源,故喻为封蛰,称之为“封藏之本”。
18、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肝者,罢极之本,魄之居也”?
肝藏血,血养筋,筋连缀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耐受疲劳,所以说肝为罢极之本。“肝藏血,血舍魂”(《灵枢·本神》),肝为藏魄之处,“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说明魂是在神的支配下“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类的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或动作。是以肝血为物质基础的。肝血充盈,魂有所舍,则夜寐安和。
19、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上述脏腑均与饮食水谷的受纳、贮藏、消化吸收、传导排泄有关。饮食物摄入后必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输布,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导变化,三焦的气化作用,膀胱贮藏与排泄等,各脏腑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既似贮藏粮食的仓廪,又是饮食水谷化生精微(营)的处所,所以称之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20、何谓“奇恒之府”?何谓“传化之府”?其区别何如?
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言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为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
传化之府:传,传导。化,变化。即传导变化饮食物的器官。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其区别如下:
21、结合《素问·五藏别论》简述魄门的作用及与五脏的关系?
《素问·五藏别论》指出:“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即肛门。肛门也为五脏的役使,水谷所化生的糟粕不会久留体内。本句主要指出肛门局部组织与五脏的整体关系。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常度。而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协调内脏的升降之机。所以魄门的功能常能反映内在脏腑的状况。这对于临床辨证、治疗、预后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若魄门久藏不泻,则见腑气不通之承气汤证;若门户不约,洞泻不止,则为脾肾阳虚之泄泻,宜用四神丸、真人养脏汤;若二便同时失禁,说明五脏精气败绝,可用于判断病危者的预后。
22、结合《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简述“脾病而四支不用”的机理?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此段原文明确指出,四肢必须依赖胃中精气的充养,肌肉才能充实,屈伸有力。但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必须经过脾的转输,方可布达于四肢,若脾病则不能为胃输布水谷精气,四肢就不能得到水谷之气的滋养,筋骨肌肉屈伸无力,日渐消瘦,倦怠不用。
“脾病而四支不用”从病理方面反证了“脾主四支”的生理功能,对指导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23、你对《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脾不主时”的学术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滋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如同自然界的土能生长、滋养万物一样,故称脾者土也。“治中央”,指脾主中央,因土在五方位中居中央。“各十八日寄治”,是说脾在四季之末,各寄治十八日,而不是只主旺于一个时令,故脾虽“不主时”,但却无时不主,这是脾与四时关系的一种说法。脾不主时,是《内经》重要的学术观点,它与《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等篇“脾主长夏”的观点,共同强调脾土之气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地位,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
五、论述题
1、结合《素问·灵兰秘典论》试述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为“君主之官”。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为“相傅之官”。肝犹如将军,智勇兼备,主深谋远虑,为“将军之官”。胆主决定判断,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物,为“中正之官”。膻中为心包络,犹如内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乐,为“臣使之官”。脾胃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为“仓廪之官”。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功能,为“传导之官”。小肠具有将胃传化的水谷分清别浊的功能,为“受盛之官”。肾藏精充脑养骨,使人运动强劲.动作精巧,神强聪慧,为“作强之官”。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为“决渎之官”。膀胱能贮藏全身升清降浊后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为“州都之官”。
以上十二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故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
2、藏象的含义如何?藏与象的关系何如?藏象的意义?
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专指五脏。广义,泛指居于体内的诸多内脏,包括五脏六腑。象,①指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现象。②指形象,即内脏的解剖状态。③指出脏所通应的自然之象。藏象,二者的关系是藏决定象,即某一脏有其特定相应的象,“以藏定象”;因此在临床中可以“从象测脏”,通过对内脏活动而现于外的征象来探知内脏的变化,以指导诊断和治疗。
意义:说明了藏象学说所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长期对“象”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因此,它突破了解剖学概念的局限,从整体的高度,把从外部观察到的生理现象,加以归纳,使之与各脏腑功能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以脏腑为核心的一个完整的生理、病理的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并非意味着胆是十一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主之上,只是在此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内经》中类似这样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法并不罕见,如“肺者,藏之长”,“胃者,五藏之本”等。
对该句经文的理解主要有五个方面:①春生之气为万物化源,胆应于春,气主升发,脏腑之气皆赖之以生,故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②胆居相火,温煦诸脏,相火源于肾,寄居于胆而布于三焦。少阳相火温煦,才能延续生命。③精神活动系于五脏,而决断在胆,若胆虚,数谋虑而不决,必影响神魂魄意志,而致“五神藏”不安。④少阳主枢,通达阴阳,人身表里、脏腑上下的气机枢转,有赖少阳之枢。⑤胆贮藏胆汁,助肝疏泄,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精神活动,而使十一脏功能协调。总之,十一脏的功能离不开胆,即十一脏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
4、结合《素问·五藏生成》,试述脉、髓、筋、血、气的生理与病理及其临床意义?
《素问·五藏生成》曰:“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此段经文论述了脉、髓、筋、血、气的生理和病理。首先阐述脉、髓、筋、血、气在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用,而它们能够发挥各自的生理功用,主要依赖它们各自的连属关系而形成的整体功能。五脏六腑之精气由十二经脉上注于目,始能有眼目的视觉功能。肾藏精主骨生髓,而上注于脑,使脑具有主持肢体运动和思维之功能。肝主筋,全身筋膜连属骨节,形成肢体运动功能。心主血脉,在心气推动下完成血脉循行不息。肺主气,完成人体呼吸功能和气机的调节功用。其次讨论血的调节、流行及其功能,指出一切脏腑组织都需要气血的供养和调节,才能发挥其功能,所说的目之能视,足之能步,手之能握,指之能摄,均系举例而已。人体的四肢运动,由筋主管,只有在筋脉得到肝血的充分营养,才能发挥正常生理活动。“人卧血归于肝”,人动血行于诸经的论述,说明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液的生理功能,实为肝藏血功能的具体表现和理论依据。
5、结合《素问·五藏别论》论述五脏六腑功能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也”,其特点是“满而不实”。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也”,其特点是“实而不满”。五脏六腑的藏泻并不是绝对的。五脏主藏,藏中亦有泻;六腑主泻,泻中亦寓“藏”。五脏的特点是“满而不实”。满,是形容五脏藏精气的状态。精气是应当丰满充盛,才能游溢于中,供养人体,从而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如补脾之时配以和胃消导之品,养心宜佐以和血活血之品,补肺应配伍宣肃之品等。六腑的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实,是形容六腑传输水谷的状态。另一方面提示了六腑在形态上是中空的,只有中空才能容纳水谷。肠与胃的虚实交替,共同发挥着六腑传化物的功能,而不似五脏藏精气的功能。因而在临床上六腑以满而不通为其病理特征,如食积、便秘、癃闭、黄疸、水肿等实证病变,故以通降去实为其治疗大法,如攻下通便、疏利膀胱、清泻三焦等,所以后世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说法。历代医家据此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诸如大黄牡丹汤、承气汤、大柴胡汤、龙胆泻肝汤等,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6、结合《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论述谷食入胃后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营养输布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此段经文概要地叙述了谷食入胃后在体内的消化转输过程。谷食入胃后,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物质输散到肝,滋养全身的筋膜。谷食入胃,其所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微物质,注入于心,流注于脉中,经肺输送到全身的血脉。再把营养输送到皮毛,气血相合,汇于经脉之中,通过经脉的转输再流注到心、肝、脾、肾四脏。在整个精气输布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平衡的协调状态。原文突出了经脉在精气输布过程中的作用,并突出了肝、脾、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肺朝百脉的理论,更突出了肺在精微物质输布中的重要作用。
7、结合《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论述水饮在体内的转输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段说明了水饮入于胃的消化转输过程。水饮入于胃,将其营养物质上输于脾,再由脾的运化,把精气输布到肺,经肺的宣降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布达全身,其清者输布于全身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其浊者下达膀胱,如此把水精布散全身,流于五脏六腑。在这个过程中,肺、脾、肾三脏是关键,需要肺的宣降,脾的运化转输,肾的气化作用。还强调了水液代谢必须与四时阴阳变化和五脏功能特性相适应。了解这一过程,有利于分析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病机,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8、如何理解《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的“阳道实,阴道虚”?有何指导意义?
“阳道实,阴道虚”,是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凡事物之属于阳者,必须有充实、满盛、向外的特点;凡事物之属于阴者,必须具有柔弱、不足、向内的性质。据此观点来认识中医学中的问题,如以人身之阴阳之气而言,则《素问·生气通天》云:“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以男女而言,则男子为阳,十六岁而精气溢满,保持长盛而不衰;女子为阴,十四岁月事以时下,而不得不通。以脾胃病言之,则脾为阴脏,其病多虚;胃为阳腑,其病多实,因此,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论。虽然胃病亦有虚寒证,但治疗时常从补脾入手;脾脏亦偶有实热之证,治疗往往从泻胃入手。后世据此把中焦病的治疗特点概括为:“实证责之于胃,虚证责之于脾”,可见“阳道实,阴道虚”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9、结合《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谈谈脾是怎样为胃行其津液的?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从本篇原文来看,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要是通过经脉输布实现的。足太阴脾经因其循行“贯胃属脾络嗌”,与其他脏腑间的经络相互贯通,且脾属太阴,而三阴为里,所以能为胃运行水谷精气转输于三阳经。脾胃相表里,胃属阳明,而三阳又为表,所以脾可通过阳明经,而将水谷精气转输于三阳经,这样脾将胃中之津液,通过其转输作用,入于三阴,出于三阳,而归于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皆因经脉相连,而得到阳明所化生的水谷精气。
10、《素问·太阴阳明论》所叙述的太阴阳明在生理病理方面区别何如?
生理方面之异有二:①太阴属脏,主里、主内,地气也;阳明属腑,主表、主外,天气也。②脏腑阴阳与四时通应,故四时之中,互有逆从。足太阴脾以秋冬为从,春夏为逆,阴气从足上行到头,下行循臂至指端。足阳明胃以春夏为从,秋冬为逆,阳气从手上行至头,下行至足。
病理方面之异有四:①“阳道实,阴道虚”,故胃病多实,脾病多虚。②阳明致病多由内伤,由饮食不节所致;起居不时则伤脾为主,多为里阴之证,而见胀、飧泄、肠澼诸症。③疾病发展趋势,病随气转,故阳明之病的传变多下行极而上。④六淫袭人,同气相求,故风为阳邪而先伤于胃(阳、上),湿为阴邪而先伤于脾(阴、下)。
11、结合《灵枢·脉度》论述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灵枢·脉度》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
五脏与七窍的生理关系:五脏的精气由经脉输送到颜面五官七窍,使七窍与五脏通应相连,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肺司呼吸,鼻为气道,故“肺气通于鼻”。鼻的功能是通行呼吸,辨别香臭。心主血脉,心血可以通过经脉上荣舌本,故“心气通于舌”,舌具有分辨五味,调节发音的功用。肝藏血,开窍于目,故“肝气通于目”。目能视物形态,分辨五色。脾主运化,水谷赖口摄入,故“脾开窍于口”。脾的功能正常,则食欲旺盛,口味调和。肾藏精,充养于耳,故“肾气通于耳”。耳具有主持听觉,分辨五音的功能。
五脏与七窍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失宣,则鼻塞不通;心火上炎,则舌赤红肿;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脾虚不运,则饮食口淡无味;肾精亏虚,则听力下降,不能分辨五音。故曰:“五脏不和,七窍不通”。
五脏与七窍密切相关的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七窍疾病可通过治疗五脏而获效。例如伤风鼻塞,嗅觉不灵,治宜宣肺透窍;心火上炎舌赤红肿,治宜清心降火;肝血不足之眼目干涩,治宜补血养肝;脾虚失运之口淡乏味,治宜健脾消滞;肾精亏虚耳鸣耳聋,治宜滋肾补精。这是七窍有病治从内脏着手的理论依据。
12、结合《灵枢·邪客》原文试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机理?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心是全身脏腑之大主,是因为心主血脉,全身脏腑组织赖心血濡养而维持其正常机能。又因其主神明,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内经》将其分为神、魂、魄、意、志五部分,分别由五脏所主,而心是最高主宰,能统摄精神,调节情志,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对生命活动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保护作用。故原文说“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同时,心有心包络护卫于外,因而外邪不能侵入伤害。否则,邪气入侵伤害心脏致使心中神气耗散,功能丧失,人即死亡。如《灵枢·厥病》所说的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便是心受邪的病证。鉴于这一强调心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功用,一旦邪气侵犯心脏,首先伤及心包络,能代心受邪。
《内经》强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邪不能伤害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和临床均有深远的影响。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发挥,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价值。


第四单元 血气精神
一、名词术语
1、淫泆离藏:淫泆,指七情过度,任情放恣。离藏,指五脏精气散失不藏。
2、两精相搏: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相结合。
3、僻邪:即致病的邪气。
4、长生久视:即长生不老,健康长寿之意。


5、怵惕:惊恐不安。
6、动中:动摇内脏使其不宁。
7、破  脱肉:形容肌肉极度消瘦。  ,隆起的大肌肉块。
8、毛悴色夭:毛发枯槁,面色晦暗无泽。
9、悗乱:心胸郁闷烦乱之意。悗,同闷。
10、意不存人:精神失常,旁若无人状。
11、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
12、胸盈仰息:胸部满胀,仰面呼吸。
13、太阴主内:太阴,指手太阴肺经。内,指营气。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而复合于手太阴,故曰:太阴主内。
14、太阳主外: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外,指卫气。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合于足太阳,故曰:太阳主外。
15、阴阳相贯:营气循行主要沿十二经脉之序,阴阳表里迭行相贯。
16、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7、昼精: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精,精明。
18、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卫气内扰,克伐营气)。
19、毛蒸理泄:皮毛被风热之邪所蒸而腠理开泄汗出。
20、其气未定:饮食进入胃中,尚未化生精微之气。
21、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
22、迴肠:小肠后段,上接空肠,下连大肠。
23、有两死:两,指夺血、夺汗。有两死,指既夺血,又夺汗,预后不良,故是死证。
24、无两生:谓夺血而不夺汗,或夺汗而不夺血,夺血、夺汗只见其一,尚有回生之机。
25、济泌别汁:指小肠分清泌浊的功能,清者渗于前(膀胱),浊者注于后(大肠)。济泌,过滤的意思。别汁,分别清浊。
26、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27、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28、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29、两神相搏:即男女媾合。搏,交、合的意思。
30、宣五谷味:宣发布散水谷之精微。
31、熏肤:温煦肌肤。熏,同薰。
32、汗出溱溱:形容汗出很多。溱溱,众盛貌。
33、淖泽:指水谷精微中质稠浊如膏泽的部分。淖,泥沼。
34、泄泽:即渗出汁液而滋润。
35、壅遏:限制、约束。
36、营复阴阳:指血脉运行,往复于周身。营,营运。复,往复。阴阳,内外。
37、分肉解利:意指肌肉滑润,通利无滞。
38、精神专直:精神集中而无杂念。
39、三隧:指水谷入胃后,其精微糟粕输布的三条途径。糟粕之道出于下焦,津液之道出于中焦,宗气之道出于上焦。
40、以应刻数:指营气运行节律。古代用铜壶滴漏法计时,一昼夜水下百刻,营气一昼夜运行人身五十周次,即营气运行人身一周,水下二刻,故曰以应刻数。
41、上焦出气:指上焦宣发卫气。
42、中焦出气:指中焦化生营气。
43、谿谷:肌肉之间会合之处。肌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谿。
二、单选题
1、据《灵枢·本神》篇所述,所以任物者谓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虑
(B)
2、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心有所忆谓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虑
(A)
3、据《灵枢·本神》篇所述,意之所存谓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虑
(C)
4、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因志而存变谓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虑
(D)
5、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因思而远慕谓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虑
(E)
6、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因虑而处物谓之(   )
A、意   B、智   C、志   D、思   E、虑
(B)
7、据《灵枢·本神》篇所述,神伤的症状是(   )
A、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     B、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A)
8、据《灵枢·本神》篇所述,魂伤的症状是(   )
A、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     B、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当人股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C)
9、据《灵枢·本神》篇所述,意伤的症状是(   )
A、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     B、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B)
10、据《灵枢·本神》篇所述,魄伤的症状是(   )
A、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     B、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E)
11、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志伤的症状是(   )

A、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     B、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D)
12、《灵枢·本神》篇指出,肝藏血,血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E)
13、《灵枢·本神》篇指出,脾藏营,营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D)
14、《灵枢·本神》篇指出,心藏脉,脉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C)
15、《灵枢·本神》篇指出,肺藏气,气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B)
16、《灵枢·本神》篇指出,肾藏精,精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A)
17、《灵枢·本神》篇所述,肾气虚的症状是(   )
A、耳鸣   B、形寒   C、手足厥冷   D、面      白   E、腰膝痠软
(C)
18、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肝气虚的症状是(  )
 A、恐   B、四肢不用   C、腹胀经溲不利   D、面   白   E、腰膝痠软
(A)
19、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心气虚的症状是(  )
A、恐      B、四肢不用   C、腹胀经溲不利   D、悲   E、笑不休
(D)
20、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脾气虚的症状是(  )
A、恐       B、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C、腹胀,经溲不利 
D、悲        E、笑不休
(B)
21、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肺气虚的症状是(  )
A、恐      B、四肢不用   C、鼻塞不利   D、怒   E、笑不休
(C)
22、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脾气实的症状是(   )
A、恐       B、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C、腹胀,经溲不利    D、悲     E、笑不休
(C)
23、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肝气实的症状是(   )
A、恐     B、怒    C、笑不休   D、腹胀,经溲不利悲    E、思
(B)
24、《灵枢·营卫生会》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之“内外”是指(  )
A、营气与卫气   B、体内与体表   C、白天与晚上    D、气与血   E、阴经与阳经
(A)
25、《灵枢·营卫生会》中“血者,神气也”的含义(  )
A、神气是血产生的物质基础   B、血是中焦化生的精汁奉心神化赤而成   C、血就是神气    D、血受神气支配   E、血是心神所化
(B)
26、《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营卫五十而复大会的部位在(  )
A、足少阴肾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足太阳脾经   E、手太阴肺经
(E)
27、《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夜半为(  )
A、阴衰    B、阴陇    C、阳衰   D、阳陇    E、阴阳俱衰
(B)
28、《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营卫之气在体内一昼夜各运行(  )
A、二十五度      B、三十五度   C、四十五度      D、五十度   E、四十八度
(D)
29、《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夜半后为(  )
A、阴衰   B、阴陇   C、阳衰   D、阳陇   E、阴阳俱衰
(A)
30、《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日中为(  )
A、阴衰   B、阴陇   C、阳衰   D、阳陇   E、阴阳俱衰
(D)
31、《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日西为(  )
A、阴衰   B、阴陇   C、阳衰   D、阳陇   E、阴阳俱衰
(C)
32、《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老年人表现为(  )
A、昼不精,夜不瞑   B、不昼瞑   C、夜瞑   D、昼精     E、夜昼不瞑
(A)
33、《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少壮之人表现为(  )
A、不夜瞑   B、昼不精,夜不瞑   C、昼瞑   D、夜瞑     E、夜昼不瞑
(D)
34、《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血与营卫之气(   )
A、同名异类  B、异名同类   C、异名异类   D、同名同类  E、以上均不是
(B)
35、根据《灵枢·决气》篇,“常先身生是谓精”的“精”指的是(   )
A、先天之精  B、后天之精   C、水谷之精   D、天地之精气  E、以上均不是
(A)
36、根据《灵枢·决气》篇,不属于“液”的功能的是(   )
A、淖泽注于骨   B、熏肤、充身、泽毛   C、骨属屈伸  D、泄泽补益脑髓  E、皮肤润泽
(B)
37、《灵枢·决气》篇认为“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属于(   )
A、津脱   B、精脱   C、液脱   D、血脱   E、气脱
(C)
38、根据《灵枢·决气》,精脱者的表现是(   )
A、目不明   B、耳聋   C、腠理开、汗大泄   D、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   E、色白、夭然不泽
(B)
39、“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出自(   )
A、《素问·上古天真论》   B、《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C、《灵枢·邪客》   D、《灵枢·本藏》   E、《灵枢·本神》
(D)
40、《灵枢·邪客》认为营气的功能主要有(   )
A、分泌津液   B、刚悍卫表   C、营养四肢   D、宣发汗液   E、抗御外邪
(C)
41、根据《灵枢·邪客》“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指的是(   )
A、宗气   B、营气   C、卫气   D、中气   E、水谷精微之气
(A)
42、据《灵枢·本藏》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作用的是(   )
A、卫气   B、营气   C、肾气   D、志意   E、五脏
(A)
43、《灵枢·邪客》篇中,“以应刻数”指的是(   )
A、营气运行失常   B、营气运行节律   C、卫气运行节律   D、营气的作用  
E、卫气运行失常(B)
三、多选题
1、《灵枢·本神》认为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可出现(   )
① 腹胀  ② 四肢不用   ③ 五脏不安   ④ 经溲不利  ⑤ 少气
(②③)
2、《灵枢·本神》指出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可出现(   )
① 鼻塞不利  ② 少气  ③ 喘喝  ④ 胸盈仰息  ⑤ 经溲不利
(①②)
3、《灵枢·本神》认为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   )
① 狂忘不精   ② 阴缩   ③ 挛筋   ④ 两胁骨不举   ⑤ 毛悴色夭
(①②③④⑤)
4、《灵枢·本神》认为肺,喜乐无极伤魄,魄伤则(   )
① 狂  ② 意不存人  ③ 皮革焦  ④ 竭绝失生  ⑤ 毛悴色夭
(①②③⑤)
5、《灵枢·本神》所述,在五脏虚实病中,引起五脏不安的脏是(   )
① 肝  ② 心  ③ 脾  ④ 肺  ⑤ 肾
(③⑤)
6、《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做到(   )
① 和喜怒   ② 顺四时   ③ 节阴阳   ④ 安居处   ⑤ 调刚柔
(①②③④⑤)
7、《灵枢·营卫生会》篇主要论述了(        )
① 营卫二气的生成、运行与会合    ② 营卫与血汗的关系
③ 营卫与痹证的关系    ④ 营卫与三焦的关系及三焦的部位和功能
⑤ 老人不夜瞑和少壮人不昼瞑的机理
(①②④⑤)
8、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营卫二气运行的规律是(        )
①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②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③ 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④ 营卫者,精气也       ⑤ 血者,神气也
(①②③)
9、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老人之不夜瞑者”的主要机理是(        )
① 气血衰   ②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③ 肌肉枯,气道涩   ④ 五脏之气相搏   ⑤ 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
(①③④⑤)
10、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少壮之人不昼瞑者”的原因是(        )
① 气血盛   ② 肌肉滑   ③ 气道通   ④ 营卫之气相搏   ⑤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①②③⑤)
11、《灵枢·决气》篇指出,液脱的主要表现是(        )
① 骨属屈伸不利   ② 色夭,脑髓消   ③ 目不明   ④ 其脉空虚   ⑤ 胫痠,耳数鸣
(①②⑤)
12、《灵枢·决气》篇指出,津脱的主要表现是(        )
① 耳聋   ② 目不明   ③ 腠理开   ④ 汗大泄   ⑤ 其脉空虚
(③④)
13、《灵枢·决气》篇指出,液的生成和作用是(        )
① 谷入气满   ② 淖泽注于骨   ③ 骨属屈伸   ④ 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⑤ 若雾露之溉
(①②③④)
14、《灵枢·决气》篇指出,气的生成和作用是(        )
① 腠理发泄     ②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     ③ 熏肤、充身、泽毛  
④ 若雾露之溉   ⑤ 补益脑髓
(②③④)
15、《灵枢·决气》篇指出,脉的作用是(        )
① 变化而赤   ② 壅遏营气   ③ 发泄腠理   ④ 补益脑髓   ⑤ 令无所避
(②⑤)
16、《灵枢·本藏》篇认为六腑的主要作用是(        )
① 化水谷     ② 通阳       ③ 生气血     ④ 行津液     ⑤ 传泻糟粕
(①④)
17、《灵枢·本藏》篇认为卫气的作用是(        )
① 温分肉     ② 充皮肤     ③ 肥腠理     ④ 司关合     ⑤ 濡筋骨
(①②③④)
18、《灵枢·邪客》篇认为宗气的循行及作用是(        )
① 积于胸中   ② 出于喉咙   ③ 以贯心脉   ④ 而行呼吸   ⑤ 泌其津液、注之于脉
(①②③④)
19、《灵枢·邪客》篇指出营气的循行及作用是(   )
① 泌其津液,注之于脉   ② 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③ 化以为血,以荣四末  
④ 积于胸中出于喉咙     ⑤ 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
(①③⑤)
20、《灵枢·海论》认为人身有四海,它们是(        )
① 血海     ② 津液之海     ③ 气海     ④ 水谷之海     ⑤ 髓海
(①③④⑤)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灵枢·本神》篇中“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大凡使用针刺的治法,必须以病人的神气状况做为根本,即一定要本源于病人的神气。因为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故病人神气盛衰、有神无神直接表达脏腑精气盈亏及功能状态。治疗方法的施用及取效与否,除了治疗措施正确外,更主要的取决于病人的神气盛衰。如果病人气血精神竭绝,神机衰败,则高超的治疗技术也将无能为力,故病人神之盛衰,决定治疗效果及预后。此句强调了神在诊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灵枢·本神》篇中“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德,法也。指规律。气,指成形的物质。流,流动。薄,相交。天地自然具有孕育生命的法则与物质。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能有生命的产生。这是古人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3、你对《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是怎样理解的?
营卫二气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之气奉心神化赤而成。营卫二气与血是同源而异名,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张志聪注云:“营卫者,水谷之精气也。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气之所化也。血与营卫皆生于精,故异名同类焉。”也就是说,血与营卫二气皆生于水谷之精,但因各自作用、性质不同,所以名称也不同,故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4、如何理解《灵枢·营卫生会》篇中“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两,指夺血、夺汗。有两死,谓既夺血,又夺汗,是死证。无两生,谓夺血而不夺汗,或夺汗而不夺血,两者不同见,尚有可生之机。
5、《灵枢·营卫生会》篇中“五十而复大会”指的是什么?
五十,指营卫二气在一昼夜中各在人身运行的周次。大会,指营气与卫气的会合,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二者虽别行两道,但在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之后,便要会合一次,于夜半子时会于手太阴肺。“五十而复大会”说明了人之营气与卫气的运行与昼夜阴阳变化息息相关,是人体适应昼夜变化而形成的一种人体生理日节律。
6、如何理解《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张志聪注云:“营卫者,水谷之精气。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气之所化也。血与营卫皆生于精,故异名同类焉。”也就是说,血与营卫二气皆生于水谷之精,但因各自作用、性质不同,所以名称也不同,故云:“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7、据《灵枢·营卫生会》篇,谈谈营卫二气的生成。
经文指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说明营卫之气均化生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所化生。
8、结合《灵枢·营卫生会》,谈谈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的道理?
原文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即老年人营卫之气不足,运行不畅,尤其是卫气不能按时出表入里,营气不足,故白天精力不充沛,夜里睡眠不安。
9、结合《灵枢·营卫生会》,试述少壮之人“昼精夜瞑”的道理?
原文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即少壮之人气血盛,气道通,营卫运行正常,尤其是卫气能昼行于阳,夜入于阴,五脏之气调和,故白天精神饱满,夜里睡眠得安。
10、据《灵枢·营卫生会》,简述营卫二气的循行规律及会合。
营卫二气的运行规律:营气沿十二经脉之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营卫二气周而复始有规律运行,如环无端。两者虽各行其道,但于夜半子时会合于手太阴肺。
11、如何理解《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太阴,指手太阴肺经。内,指营气。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而复合于手太阴,故曰太阴主内。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外,指卫气。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合于足太阳,故曰太阳主外。
12、简述《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含义。
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沤渍饮食物,使之变化。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排泄水液的功能,如同沟渠。
13、如何理解《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营出中焦”的立论有二:一从营气的化源来看,营气源于中焦化生的水谷精微。一从营气的运行始于手太阴肺经,而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
“卫出下焦”的立论也有二:一是卫气根于肾中阳气,一是卫气的运行,白昼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夜晚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其经气自下焦肾和膀胱出。另外,还有人提出“卫出上焦”的观点。《灵枢集注》云:“下当作上。”指出“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并引《灵枢·决气》等篇内容作证。从有关文献分析,实际上卫气乃生发于下焦肾气,化源于中焦脾胃,宣发于上焦心肺。这些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不可胶执拘泥。据此,不必将原文“卫出下焦”迳自改动,否则改不胜改。
14、据《灵枢·决气》篇,简述“精脱者,耳聋”的机理及证治。
精脱:肾藏精,开窍于耳,肾精耗脱,耳失精养,出现耳鸣、耳聋之症。治宜补肾填精法,方可用耳聋左慈丸等,临床可酌加丹参、当归、石菖蒲、远志等和血开窍之品,以提高疗效。
15、据《灵枢·决气》篇,简述六气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气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六气皆源于先天,赖后天水谷精微不断充养。由于其性质、分布部位及作用不同,故分为精、气、津、液、血、脉六者。病理上相互影响。如临床上大汗伤津者,亦有营血亏虚的表现;大失血者,亦可出现津液耗伤的症状。因此,在治疗时,要根据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分清主次,兼顾治疗,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16、如何理解“五谷与胃为大海”?
 “五谷与胃为大海”,是指五谷与胃是六气化生的源泉。“五谷与胃为大海”的观点,体现了整体观思想及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精神。强调了胃与饮食水谷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为临床治疗六气亏损的病证从补益脾胃、资其化源角度着手提供了理论依据。
17、结合《灵枢·决气》篇,简述血液的生成。
《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受纳水谷之气、吸收水谷精微。其精微中柔和清纯的精华部分,在心等脏的共同作用下,变成赤色的液体,入于脉中营养周身。
18、据《灵枢·决气》篇,简述精的生成及作用。
《灵枢·决气》篇云:“两精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精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源于先天父母生殖之精,能发育成新的生命体,源于先天、赖后天不断培育。
19、据《灵枢·本藏》篇,简述经脉的作用。
《灵枢·本藏》篇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指出经脉是血气运行之道,通过经脉将血气敷布到全身,从而达到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20、据《灵枢·本藏》篇,简述卫气的作用。
《灵枢·本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指出卫气行于阳,具有温煦肌肉,充养皮肤,滋润腠理,主司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功能正常可以抵御外邪的侵入。
21、据《灵枢·本藏》篇,简述志意的作用。
《灵枢·本藏》篇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认为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气的作用。神气不仅可调节、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动,还能调节机体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适应能力。
22、据《灵枢·邪客》篇,简述宗气的生成及作用。
《灵枢·邪客》篇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说明宗气积于胸中,走息道,贯心肺,有司呼吸、助心肺行气血的作用。营气运行于脉中,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流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五、论述题
1、结合《灵枢·本神》试述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其与五脏的关系如何?
《灵枢·本神》篇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本段指出生命源于天地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神的产生,以及从认识事物到正确处理事物的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思维过程。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产生与存在以形体为基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统属于心,并以五脏所藏之精为物质基础。这些认识对临床诊断治疗心身疾病,以及中医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2、结合《灵枢·本神》试述五脏虚实病证特点及病机。
《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肝能贮藏血液,魂寄附于血液之中,肝气虚的病人则表现惊恐,肝气盛则出现善怒。肝藏血,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而魂又是神志中的一部分,所以说,魂是附于血液之中,亦即“血舍魂”之意。肝气虚,应理解为肝血不足。肝血不足,魂无所依附,亦即血不养心,故病人惊恐不安。
脾为后天之本,有化生和贮藏营气的作用,精神活动中的意念是依附于营气的,所以说“脾藏营,营舍意”。如果脾气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营气不足,四肢肌肉失养,故四肢不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土灌四藏”若脾气虚则不能输精于四脏,致使五脏功能不能调和,故曰:“五藏不安”。如果脾气虚,气机滞塞,升降失常,就会出现腹部胀满,二便不利。
心气虚,心血不足,营血亏耗,心神失养则心志不足而悲。心中有热,煎熬成痰,痰火上扰神明,则神志不宁,狂妄,笑不休。
肺主气,肺开窍于鼻。肺气虚,肺失宣降故见鼻塞,少气不足以息。邪气壅盛,肺气上逆,故见喘喝、胸部胀满,仰面张口呼吸。
肾气虚,阴气或阳气衰于下,则发生热厥或寒厥。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故见四肢肿胀,腹部胀满,或全身肿胀,甚至最终影响五脏。
3、结合《灵枢·营卫生会》篇谈谈营卫二气循行会合规律是怎样的?有何意义?
营气运行的主要路线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沿十二经脉循行次序运行,又复合于手太阴肺,如此“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此外,尚有一“支别”,与其并行,即从手太阴肺经始,经过督脉、任脉,复入于手太阴肺经。营气一昼夜如此运行五十周次。(见图4—1)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督
  脉
任↑



其支别
 图4—1
 
卫气昼夜调节运行的规律是:卫气循脉而行,昼行三阳,夜行三阴。综合《灵枢·五十营》、《灵枢·卫气行》等篇,可知其具体循行。即每日平旦阴尽阳受气时,卫气由阴出阳,出于足太阳膀胱经之睛明穴,其气经面部手足三阳经穴位,一部分散行于手三阳经,一部分沿着足三阳经的路线由上向下运行,从足三阳抵足入足心,经内踝下,循阴蹻脉,上行至目内眦之睛明穴,此为卫气昼行于阳一周的路线,卫气在白昼如此运行二十五周。卫气夜行于阴分,即傍晚阳尽阴受气时,卫气从足心经过肾经进入肾脏,之后以五行相克之序周流五脏,即肾→心→肺→肝→脾→肾,此为卫气夜行于阴一周的路线,黑夜如此运行二十五周,次日平旦阴尽阳受气时、卫气从肾经通过阴蹻脉出于足太阳之睛明穴。此为卫气一昼夜循行人身五十周次的顺序。(见图4—2)
晴明—→足太阳(晴明→至阴)
        手太阳(听宫→少泽)                                  
        足少阳(童子髎→窍阴)                        
        手少阳(丝竹空→关冲)          入足心          
        足阳明(承泣→厉兑)                  足少阴经
        手阳明(迎香→商阳)                                 
 平旦阴尽阳受气,                                        傍晚阳尽阴受气,
 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                                    卫气夜行于阴二十五度






阴蹻脉
 图4—2
4、你对“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是如何理解的?
无者,勿也。是说失血的病人,勿再发其汗;大汗伤津的病人,勿再耗其血。这是根据血与营卫之气异名同类的理论,提出的治疗原则。
因为在生理上两者关系密切。汗为津液所化,血由营气所生,二者均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成分,故二者关系密切。在病理上两者相互影响。若出汗太多,必然伤津,化血无源而血少;而失血之人必伤津液,津液亏损,汗出无源而少汗。在治疗上,对失血、血虚患者,不能妄夺其汗;对于脱汗者,也不宜用动血之品或针刺放血等疗法。
此论点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如《伤寒论》中的“衄家不可汗”、“疮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等汗法禁忌原则,即导源于此,告诫医生对血虚或失血感受外邪者,当用养荣发汗的治法。后世医家据这一理论,提出了“血汗同源”的论点。
5、结合《灵枢·营卫生会》篇,简述三焦之气发出的部位及其功能特点?
上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上焦的生理功能,《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说明上焦宣发敷布水谷精气如雾露那样弥漫灌溉至全身,实际上主要是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中焦:“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所指的是胃。现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其所属脏腑主要是脾胃。其功能本节指出:“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说明中焦有腐熟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所谓“中焦如沤”,实际上是指脾胃对饮食物的腐熟消化、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指出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
下焦:“下焦者,别迴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明代虞抟说:“脐之下曰下焦。”现一般以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等脏腑。肝的解剖部位虽在脐之上、膈之下,但从肝肾精血同源的观点出发,特别是清代温病学说的三焦辨证将温病后期出现肝的病证列入“下焦病”范围后,肝亦归属于下焦。下焦的功能,本节指出:“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即将胃传下的谷食经小肠分清别浊,其清者即水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其浊者即糟粕归入大肠排出体外。所以概括为“下焦如渎”。
6、结合《灵枢·决气》试述六气的生成、作用及临床意义。
《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源于先天,赖后天之精不断培育。气在上焦宣发作用下,输布全身,温养脏腑肌腠皮毛。津较清稀,能变为汗,滋润肌肤。液较稠浊,注于骨骼与脑,滑利关节,补益脑髓,润泽皮肤。血由水谷精微变化而成,具有营养、滋润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脉是血液运行的道路。六气同源而异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为临床治疗六气亏损病证从六气相互关系角度分清主次,审因施治,提供了依据。
7、结合《灵枢·本藏》试述经脉、卫气、志意的作用。
《灵枢·本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经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经脉是血气运行之道,通过经脉将血气敷布到全身,从而达到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卫气行于阳,具有温煦肌肉,充养皮肤,滋润腠理,主司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可以抵御外邪侵入。
志意: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暑,和喜怒。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气的作用。神气不仅可调节、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动,还能调节机体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适应能力。
8、试述《灵枢·本藏》关于健康的标准及其意义?
《灵枢·本藏》提出健康的标准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从中可领悟《内经》关于健康的标准有三条:一是人体机能活动正常,以血气运行和畅为标志,具体表现在“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即“志意和”,具体表现在“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三是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即“寒温和”,具体表现在“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体得安”。此三条内容,联系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①躯体无异常;②心理活动正常;③能适应外界环境。其与《内经》所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对于二千余年前的《内经》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9、后世将五脏称为“五神脏”,你是怎样理解的?
文中指出五脏藏五神,后世将五脏称为“五神脏”。有两层含义:一是五神活动以五脏功能活动为前提,二是五神状态可以视作五脏功能活动的表现。故五神过用则伤五脏,五脏病变则五神异常,体现了“形神合一”的学术思想。五脏所藏之精又是五神活动及五脏功能的物质基础,五脏藏精、藏神、藏气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现代精神医学研究认为,原发性精神疾病大多缘由情志所伤而诱发,而继发性精神疾病多因内脏病变继而导致精神异常,可见《内经》理论是建立在长期临床观察基础之上,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结合《素问·五藏别论》简述魄门的作用及与五脏的关系?
《素问·五藏别论》指出:“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即肛门。肛门也为五脏的役使,水谷所化生的糟粕不会久留体内。本句主要指出肛门局部组织与五脏的整体关系。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常度。而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协调内脏的升降之机。所以魄门的功能常能反映内在脏腑的状况。这对于临床辨证、治疗、预后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若魄门久藏不泻,则见腑气不通之承气汤证;若门户不约,洞泻不止,则为脾肾阳虚之泄泻,宜用四神丸、真人养脏汤;若二便同时失禁,说明五脏精气败绝,可用于判断病危者的预后。

22、结合《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简述“脾病而四支不用”的机理?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此段原文明确指出,四肢必须依赖胃中精气的充养,肌肉才能充实,屈伸有力。但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必须经过脾的转输,方可布达于四肢,若脾病则不能为胃输布水谷精气,四肢就不能得到水谷之气的滋养,筋骨肌肉屈伸无力,日渐消瘦,倦怠不用。

“脾病而四支不用”从病理方面反证了“脾主四支”的生理功能,对指导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23、你对《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脾不主时”的学术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滋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如同自然界的土能生长、滋养万物一样,故称脾者土也。“治中央”,指脾主中央,因土在五方位中居中央。“各十八日寄治”,是说脾在四季之末,各寄治十八日,而不是只主旺于一个时令,故脾虽“不主时”,但却无时不主,这是脾与四时关系的一种说法。脾不主时,是《内经》重要的学术观点,它与《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等篇“脾主长夏”的观点,共同强调脾土之气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地位,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

五、论述题
1、结合《素问·灵兰秘典论》试述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为“君主之官”。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为“相傅之官”。肝犹如将军,智勇兼备,主深谋远虑,为“将军之官”。胆主决定判断,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物,为“中正之官”。膻中为心包络,犹如内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乐,为“臣使之官”。脾胃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为“仓廪之官”。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功能,为“传导之官”。小肠具有将胃传化的水谷分清别浊的功能,为“受盛之官”。肾藏精充脑养骨,使人运动强劲.动作精巧,神强聪慧,为“作强之官”。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为“决渎之官”。膀胱能贮藏全身升清降浊后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为“州都之官”。

以上十二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故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

2、藏象的含义如何?藏与象的关系何如?藏象的意义?
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专指五脏。广义,泛指居于体内的诸多内脏,包括五脏六腑。象,①指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现象。②指形象,即内脏的解剖状态。③指出脏所通应的自然之象。藏象,二者的关系是藏决定象,即某一脏有其特定相应的象,“以藏定象”;因此在临床中可以“从象测脏”,通过对内脏活动而现于外的征象来探知内脏的变化,以指导诊断和治疗。

意义:说明了藏象学说所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长期对“象”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因此,它突破了解剖学概念的局限,从整体的高度,把从外部观察到的生理现象,加以归纳,使之与各脏腑功能活动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以脏腑为核心的一个完整的生理、病理的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并非意味着胆是十一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主之上,只是在此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内经》中类似这样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法并不罕见,如“肺者,藏之长”,“胃者,五藏之本”等。

对该句经文的理解主要有五个方面:①春生之气为万物化源,胆应于春,气主升发,脏腑之气皆赖之以生,故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②胆居相火,温煦诸脏,相火源于肾,寄居于胆而布于三焦。少阳相火温煦,才能延续生命。③精神活动系于五脏,而决断在胆,若胆虚,数谋虑而不决,必影响神魂魄意志,而致“五神藏”不安。④少阳主枢,通达阴阳,人身表里、脏腑上下的气机枢转,有赖少阳之枢。⑤胆贮藏胆汁,助肝疏泄,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精神活动,而使十一脏功能协调。总之,十一脏的功能离不开胆,即十一脏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

4、结合《素问·五藏生成》,试述脉、髓、筋、血、气的生理与病理及其临床意义?
《素问·五藏生成》曰:“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此段经文论述了脉、髓、筋、血、气的生理和病理。首先阐述脉、髓、筋、血、气在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用,而它们能够发挥各自的生理功用,主要依赖它们各自的连属关系而形成的整体功能。五脏六腑之精气由十二经脉上注于目,始能有眼目的视觉功能。肾藏精主骨生髓,而上注于脑,使脑具有主持肢体运动和思维之功能。肝主筋,全身筋膜连属骨节,形成肢体运动功能。心主血脉,在心气推动下完成血脉循行不息。肺主气,完成人体呼吸功能和气机的调节功用。其次讨论血的调节、流行及其功能,指出一切脏腑组织都需要气血的供养和调节,才能发挥其功能,所说的目之能视,足之能步,手之能握,指之能摄,均系举例而已。人体的四肢运动,由筋主管,只有在筋脉得到肝血的充分营养,才能发挥正常生理活动。“人卧血归于肝”,人动血行于诸经的论述,说明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液的生理功能,实为肝藏血功能的具体表现和理论依据。

5、结合《素问·五藏别论》论述五脏六腑功能特点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五脏总的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也”,其特点是“满而不实”。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也”,其特点是“实而不满”。五脏六腑的藏泻并不是绝对的。五脏主藏,藏中亦有泻;六腑主泻,泻中亦寓“藏”。五脏的特点是“满而不实”。满,是形容五脏藏精气的状态。精气是应当丰满充盛,才能游溢于中,供养人体,从而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如补脾之时配以和胃消导之品,养心宜佐以和血活血之品,补肺应配伍宣肃之品等。六腑的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实,是形容六腑传输水谷的状态。另一方面提示了六腑在形态上是中空的,只有中空才能容纳水谷。肠与胃的虚实交替,共同发挥着六腑传化物的功能,而不似五脏藏精气的功能。因而在临床上六腑以满而不通为其病理特征,如食积、便秘、癃闭、黄疸、水肿等实证病变,故以通降去实为其治疗大法,如攻下通便、疏利膀胱、清泻三焦等,所以后世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说法。历代医家据此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诸如大黄牡丹汤、承气汤、大柴胡汤、龙胆泻肝汤等,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6、结合《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论述谷食入胃后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营养输布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此段经文概要地叙述了谷食入胃后在体内的消化转输过程。谷食入胃后,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物质输散到肝,滋养全身的筋膜。谷食入胃,其所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微物质,注入于心,流注于脉中,经肺输送到全身的血脉。再把营养输送到皮毛,气血相合,汇于经脉之中,通过经脉的转输再流注到心、肝、脾、肾四脏。在整个精气输布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平衡的协调状态。原文突出了经脉在精气输布过程中的作用,并突出了肝、脾、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肺朝百脉的理论,更突出了肺在精微物质输布中的重要作用。

7、结合《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论述水饮在体内的转输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段说明了水饮入于胃的消化转输过程。水饮入于胃,将其营养物质上输于脾,再由脾的运化,把精气输布到肺,经肺的宣降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布达全身,其清者输布于全身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其浊者下达膀胱,如此把水精布散全身,流于五脏六腑。在这个过程中,肺、脾、肾三脏是关键,需要肺的宣降,脾的运化转输,肾的气化作用。还强调了水液代谢必须与四时阴阳变化和五脏功能特性相适应。了解这一过程,有利于分析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病机,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8、如何理解《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的“阳道实,阴道虚”?有何指导意义?
“阳道实,阴道虚”,是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凡事物之属于阳者,必须有充实、满盛、向外的特点;凡事物之属于阴者,必须具有柔弱、不足、向内的性质。据此观点来认识中医学中的问题,如以人身之阴阳之气而言,则《素问·生气通天》云:“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以男女而言,则男子为阳,十六岁而精气溢满,保持长盛而不衰;女子为阴,十四岁月事以时下,而不得不通。以脾胃病言之,则脾为阴脏,其病多虚;胃为阳腑,其病多实,因此,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论。虽然胃病亦有虚寒证,但治疗时常从补脾入手;脾脏亦偶有实热之证,治疗往往从泻胃入手。后世据此把中焦病的治疗特点概括为:“实证责之于胃,虚证责之于脾”,可见“阳道实,阴道虚”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9、结合《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谈谈脾是怎样为胃行其津液的?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从本篇原文来看,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要是通过经脉输布实现的。足太阴脾经因其循行“贯胃属脾络嗌”,与其他脏腑间的经络相互贯通,且脾属太阴,而三阴为里,所以能为胃运行水谷精气转输于三阳经。脾胃相表里,胃属阳明,而三阳又为表,所以脾可通过阳明经,而将水谷精气转输于三阳经,这样脾将胃中之津液,通过其转输作用,入于三阴,出于三阳,而归于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皆因经脉相连,而得到阳明所化生的水谷精气。

10、《素问·太阴阳明论》所叙述的太阴阳明在生理病理方面区别何如?
生理方面之异有二:①太阴属脏,主里、主内,地气也;阳明属腑,主表、主外,天气也。②脏腑阴阳与四时通应,故四时之中,互有逆从。足太阴脾以秋冬为从,春夏为逆,阴气从足上行到头,下行循臂至指端。足阳明胃以春夏为从,秋冬为逆,阳气从手上行至头,下行至足。

病理方面之异有四:①“阳道实,阴道虚”,故胃病多实,脾病多虚。②阳明致病多由内伤,由饮食不节所致;起居不时则伤脾为主,多为里阴之证,而见胀、飧泄、肠澼诸症。③疾病发展趋势,病随气转,故阳明之病的传变多下行极而上。④六淫袭人,同气相求,故风为阳邪而先伤于胃(阳、上),湿为阴邪而先伤于脾(阴、下)。

11、结合《灵枢·脉度》论述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灵枢·脉度》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

五脏与七窍的生理关系:五脏的精气由经脉输送到颜面五官七窍,使七窍与五脏通应相连,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肺司呼吸,鼻为气道,故“肺气通于鼻”。鼻的功能是通行呼吸,辨别香臭。心主血脉,心血可以通过经脉上荣舌本,故“心气通于舌”,舌具有分辨五味,调节发音的功用。肝藏血,开窍于目,故“肝气通于目”。目能视物形态,分辨五色。脾主运化,水谷赖口摄入,故“脾开窍于口”。脾的功能正常,则食欲旺盛,口味调和。肾藏精,充养于耳,故“肾气通于耳”。耳具有主持听觉,分辨五音的功能。

五脏与七窍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失宣,则鼻塞不通;心火上炎,则舌赤红肿;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脾虚不运,则饮食口淡无味;肾精亏虚,则听力下降,不能分辨五音。故曰:“五脏不和,七窍不通”。

五脏与七窍密切相关的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七窍疾病可通过治疗五脏而获效。例如伤风鼻塞,嗅觉不灵,治宜宣肺透窍;心火上炎舌赤红肿,治宜清心降火;肝血不足之眼目干涩,治宜补血养肝;脾虚失运之口淡乏味,治宜健脾消滞;肾精亏虚耳鸣耳聋,治宜滋肾补精。这是七窍有病治从内脏着手的理论依据。

12、结合《灵枢·邪客》原文试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机理?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心是全身脏腑之大主,是因为心主血脉,全身脏腑组织赖心血濡养而维持其正常机能。又因其主神明,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内经》将其分为神、魂、魄、意、志五部分,分别由五脏所主,而心是最高主宰,能统摄精神,调节情志,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对生命活动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保护作用。故原文说“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同时,心有心包络护卫于外,因而外邪不能侵入伤害。否则,邪气入侵伤害心脏致使心中神气耗散,功能丧失,人即死亡。如《灵枢·厥病》所说的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便是心受邪的病证。鉴于这一强调心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功用,一旦邪气侵犯心脏,首先伤及心包络,能代心受邪。

《内经》强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邪不能伤害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和临床均有深远的影响。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发挥,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价值。

第四单元 血气精神
一、名词术语
1、淫泆离藏:淫泆,指七情过度,任情放恣。离藏,指五脏精气散失不藏。

2、两精相搏: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相结合。

3、僻邪:即致病的邪气。

4、长生久视:即长生不老,健康长寿之意。

5、怵惕:惊恐不安。

6、动中:动摇内脏使其不宁。

7、破  脱肉:形容肌肉极度消瘦。  ,隆起的大肌肉块。

8、毛悴色夭:毛发枯槁,面色晦暗无泽。

9、悗乱:心胸郁闷烦乱之意。悗,同闷。

10、意不存人:精神失常,旁若无人状。

11、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

12、胸盈仰息:胸部满胀,仰面呼吸。

13、太阴主内:太阴,指手太阴肺经。内,指营气。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而复合于手太阴,故曰:太阴主内。

14、太阳主外: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外,指卫气。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合于足太阳,故曰:太阳主外。

15、阴阳相贯:营气循行主要沿十二经脉之序,阴阳表里迭行相贯。

16、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7、昼精: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精,精明。

18、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卫气内扰,克伐营气)。

19、毛蒸理泄:皮毛被风热之邪所蒸而腠理开泄汗出。

20、其气未定:饮食进入胃中,尚未化生精微之气。

21、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

22、迴肠:小肠后段,上接空肠,下连大肠。

23、有两死:两,指夺血、夺汗。有两死,指既夺血,又夺汗,预后不良,故是死证。

24、无两生:谓夺血而不夺汗,或夺汗而不夺血,夺血、夺汗只见其一,尚有回生之机。

25、济泌别汁:指小肠分清泌浊的功能,清者渗于前(膀胱),浊者注于后(大肠)。济泌,过滤的意思。别汁,分别清浊。

26、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27、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28、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29、两神相搏:即男女媾合。搏,交、合的意思。

30、宣五谷味:宣发布散水谷之精微。

31、熏肤:温煦肌肤。熏,同薰。

32、汗出溱溱:形容汗出很多。溱溱,众盛貌。

33、淖泽:指水谷精微中质稠浊如膏泽的部分。淖,泥沼。

34、泄泽:即渗出汁液而滋润。

35、壅遏:限制、约束。

36、营复阴阳:指血脉运行,往复于周身。营,营运。复,往复。阴阳,内外。

37、分肉解利:意指肌肉滑润,通利无滞。

38、精神专直:精神集中而无杂念。

39、三隧:指水谷入胃后,其精微糟粕输布的三条途径。糟粕之道出于下焦,津液之道出于中焦,宗气之道出于上焦。

40、以应刻数:指营气运行节律。古代用铜壶滴漏法计时,一昼夜水下百刻,营气一昼夜运行人身五十周次,即营气运行人身一周,水下二刻,故曰以应刻数。

41、上焦出气:指上焦宣发卫气。

42、中焦出气:指中焦化生营气。

43、谿谷:肌肉之间会合之处。肌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谿。

二、单选题
1、据《灵枢·本神》篇所述,所以任物者谓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虑

(B)

2、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心有所忆谓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虑

(A)

3、据《灵枢·本神》篇所述,意之所存谓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虑

(C)

4、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因志而存变谓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虑

(D)

5、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因思而远慕谓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虑

(E)

6、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因虑而处物谓之(   )

A、意   B、智   C、志   D、思   E、虑

(B)

7、据《灵枢·本神》篇所述,神伤的症状是(   )

A、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     B、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A)

8、据《灵枢·本神》篇所述,魂伤的症状是(   )

A、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     B、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当人股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C)

9、据《灵枢·本神》篇所述,意伤的症状是(   )

A、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     B、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B)

10、据《灵枢·本神》篇所述,魄伤的症状是(   )

A、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     B、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E)

11、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志伤的症状是(   )

A、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     B、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D)

12、《灵枢·本神》篇指出,肝藏血,血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E)

13、《灵枢·本神》篇指出,脾藏营,营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D)

14、《灵枢·本神》篇指出,心藏脉,脉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C)

15、《灵枢·本神》篇指出,肺藏气,气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B)

16、《灵枢·本神》篇指出,肾藏精,精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A)

17、《灵枢·本神》篇所述,肾气虚的症状是(   )

A、耳鸣   B、形寒   C、手足厥冷   D、面      白   E、腰膝痠软

(C)

18、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肝气虚的症状是(  )

 A、恐   B、四肢不用   C、腹胀经溲不利   D、面   白   E、腰膝痠软

(A)

19、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心气虚的症状是(  )

A、恐      B、四肢不用   C、腹胀经溲不利   D、悲   E、笑不休

(D)

20、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脾气虚的症状是(  )

A、恐       B、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C、腹胀,经溲不利 

D、悲        E、笑不休

(B)

21、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肺气虚的症状是(  )

A、恐      B、四肢不用   C、鼻塞不利   D、怒   E、笑不休

(C)

22、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脾气实的症状是(   )

A、恐       B、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C、腹胀,经溲不利    D、悲     E、笑不休

(C)

23、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肝气实的症状是(   )

A、恐     B、怒    C、笑不休   D、腹胀,经溲不利悲    E、思

(B)

24、《灵枢·营卫生会》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之“内外”是指(  )

A、营气与卫气   B、体内与体表   C、白天与晚上    D、气与血   E、阴经与阳经

(A)

25、《灵枢·营卫生会》中“血者,神气也”的含义(  )

A、神气是血产生的物质基础   B、血是中焦化生的精汁奉心神化赤而成   C、血就是神气    D、血受神气支配   E、血是心神所化

(B)

26、《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营卫五十而复大会的部位在(  )

A、足少阴肾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足太阳脾经   E、手太阴肺经

(E)

27、《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夜半为(  )

A、阴衰    B、阴陇    C、阳衰   D、阳陇    E、阴阳俱衰

(B)

28、《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营卫之气在体内一昼夜各运行(  )

A、二十五度      B、三十五度   C、四十五度      D、五十度   E、四十八度

(D)

29、《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夜半后为(  )

A、阴衰   B、阴陇   C、阳衰   D、阳陇   E、阴阳俱衰

(A)

30、《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日中为(  )

A、阴衰   B、阴陇   C、阳衰   D、阳陇   E、阴阳俱衰

(D)

31、《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日西为(  )

A、阴衰   B、阴陇   C、阳衰   D、阳陇   E、阴阳俱衰

(C)

32、《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老年人表现为(  )

A、昼不精,夜不瞑   B、不昼瞑   C、夜瞑   D、昼精     E、夜昼不瞑

(A)

33、《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少壮之人表现为(  )

A、不夜瞑   B、昼不精,夜不瞑   C、昼瞑   D、夜瞑     E、夜昼不瞑

(D)

34、《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血与营卫之气(   )

A、同名异类  B、异名同类   C、异名异类   D、同名同类  E、以上均不是

(B)

35、根据《灵枢·决气》篇,“常先身生是谓精”的“精”指的是(   )

A、先天之精  B、后天之精   C、水谷之精   D、天地之精气  E、以上均不是

(A)

36、根据《灵枢·决气》篇,不属于“液”的功能的是(   )

A、淖泽注于骨   B、熏肤、充身、泽毛   C、骨属屈伸  D、泄泽补益脑髓  E、皮肤润泽

(B)

37、《灵枢·决气》篇认为“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属于(   )

A、津脱   B、精脱   C、液脱   D、血脱   E、气脱

(C)

38、根据《灵枢·决气》,精脱者的表现是(   )

A、目不明   B、耳聋   C、腠理开、汗大泄   D、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   E、色白、夭然不泽

(B)

39、“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出自(   )

A、《素问·上古天真论》   B、《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C、《灵枢·邪客》   D、《灵枢·本藏》   E、《灵枢·本神》

(D)

40、《灵枢·邪客》认为营气的功能主要有(   )

A、分泌津液   B、刚悍卫表   C、营养四肢   D、宣发汗液   E、抗御外邪

(C)

41、根据《灵枢·邪客》“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指的是(   )

A、宗气   B、营气   C、卫气   D、中气   E、水谷精微之气

(A)

42、据《灵枢·本藏》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作用的是(   )

A、卫气   B、营气   C、肾气   D、志意   E、五脏

(A)

43、《灵枢·邪客》篇中,“以应刻数”指的是(   )

A、营气运行失常   B、营气运行节律   C、卫气运行节律   D、营气的作用  

E、卫气运行失常(B)

三、多选题
1、《灵枢·本神》认为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可出现(   )

① 腹胀  ② 四肢不用   ③ 五脏不安   ④ 经溲不利  ⑤ 少气

(②③)

2、《灵枢·本神》指出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可出现(   )

① 鼻塞不利  ② 少气  ③ 喘喝  ④ 胸盈仰息  ⑤ 经溲不利

(①②)

3、《灵枢·本神》认为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   )

① 狂忘不精   ② 阴缩   ③ 挛筋   ④ 两胁骨不举   ⑤ 毛悴色夭

(①②③④⑤)

4、《灵枢·本神》认为肺,喜乐无极伤魄,魄伤则(   )

① 狂  ② 意不存人  ③ 皮革焦  ④ 竭绝失生  ⑤ 毛悴色夭

(①②③⑤)

5、《灵枢·本神》所述,在五脏虚实病中,引起五脏不安的脏是(   )

① 肝  ② 心  ③ 脾  ④ 肺  ⑤ 肾

(③⑤)

6、《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必做到(   )

① 和喜怒   ② 顺四时   ③ 节阴阳   ④ 安居处   ⑤ 调刚柔

(①②③④⑤)

7、《灵枢·营卫生会》篇主要论述了(        )

① 营卫二气的生成、运行与会合    ② 营卫与血汗的关系

③ 营卫与痹证的关系    ④ 营卫与三焦的关系及三焦的部位和功能

⑤ 老人不夜瞑和少壮人不昼瞑的机理

(①②④⑤)

8、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营卫二气运行的规律是(        )

①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②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③ 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④ 营卫者,精气也       ⑤ 血者,神气也

(①②③)

9、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老人之不夜瞑者”的主要机理是(        )

① 气血衰   ②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③ 肌肉枯,气道涩   ④ 五脏之气相搏   ⑤ 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

(①③④⑤)

10、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少壮之人不昼瞑者”的原因是(        )

① 气血盛   ② 肌肉滑   ③ 气道通   ④ 营卫之气相搏   ⑤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①②③⑤)

11、《灵枢·决气》篇指出,液脱的主要表现是(        )

① 骨属屈伸不利   ② 色夭,脑髓消   ③ 目不明   ④ 其脉空虚   ⑤ 胫痠,耳数鸣

(①②⑤)

12、《灵枢·决气》篇指出,津脱的主要表现是(        )

① 耳聋   ② 目不明   ③ 腠理开   ④ 汗大泄   ⑤ 其脉空虚

(③④)

13、《灵枢·决气》篇指出,液的生成和作用是(        )

① 谷入气满   ② 淖泽注于骨   ③ 骨属屈伸   ④ 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⑤ 若雾露之溉

(①②③④)

14、《灵枢·决气》篇指出,气的生成和作用是(        )

① 腠理发泄     ②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     ③ 熏肤、充身、泽毛  

④ 若雾露之溉   ⑤ 补益脑髓

(②③④)

15、《灵枢·决气》篇指出,脉的作用是(        )

① 变化而赤   ② 壅遏营气   ③ 发泄腠理   ④ 补益脑髓   ⑤ 令无所避

(②⑤)

16、《灵枢·本藏》篇认为六腑的主要作用是(        )

① 化水谷     ② 通阳       ③ 生气血     ④ 行津液     ⑤ 传泻糟粕

(①④)

17、《灵枢·本藏》篇认为卫气的作用是(        )

① 温分肉     ② 充皮肤     ③ 肥腠理     ④ 司关合     ⑤ 濡筋骨

(①②③④)

18、《灵枢·邪客》篇认为宗气的循行及作用是(        )

① 积于胸中   ② 出于喉咙   ③ 以贯心脉   ④ 而行呼吸   ⑤ 泌其津液、注之于脉

(①②③④)

19、《灵枢·邪客》篇指出营气的循行及作用是(   )

① 泌其津液,注之于脉   ② 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③ 化以为血,以荣四末  

④ 积于胸中出于喉咙     ⑤ 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

(①③⑤)

20、《灵枢·海论》认为人身有四海,它们是(        )

① 血海     ② 津液之海     ③ 气海     ④ 水谷之海     ⑤ 髓海

(①③④⑤)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灵枢·本神》篇中“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大凡使用针刺的治法,必须以病人的神气状况做为根本,即一定要本源于病人的神气。因为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故病人神气盛衰、有神无神直接表达脏腑精气盈亏及功能状态。治疗方法的施用及取效与否,除了治疗措施正确外,更主要的取决于病人的神气盛衰。如果病人气血精神竭绝,神机衰败,则高超的治疗技术也将无能为力,故病人神之盛衰,决定治疗效果及预后。此句强调了神在诊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灵枢·本神》篇中“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德,法也。指规律。气,指成形的物质。流,流动。薄,相交。天地自然具有孕育生命的法则与物质。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能有生命的产生。这是古人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3、你对《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是怎样理解的?
营卫二气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之气奉心神化赤而成。营卫二气与血是同源而异名,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张志聪注云:“营卫者,水谷之精气也。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气之所化也。血与营卫皆生于精,故异名同类焉。”也就是说,血与营卫二气皆生于水谷之精,但因各自作用、性质不同,所以名称也不同,故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4、如何理解《灵枢·营卫生会》篇中“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两,指夺血、夺汗。有两死,谓既夺血,又夺汗,是死证。无两生,谓夺血而不夺汗,或夺汗而不夺血,两者不同见,尚有可生之机。

5、《灵枢·营卫生会》篇中“五十而复大会”指的是什么?
五十,指营卫二气在一昼夜中各在人身运行的周次。大会,指营气与卫气的会合,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二者虽别行两道,但在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之后,便要会合一次,于夜半子时会于手太阴肺。“五十而复大会”说明了人之营气与卫气的运行与昼夜阴阳变化息息相关,是人体适应昼夜变化而形成的一种人体生理日节律。

6、如何理解《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张志聪注云:“营卫者,水谷之精气。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气之所化也。血与营卫皆生于精,故异名同类焉。”也就是说,血与营卫二气皆生于水谷之精,但因各自作用、性质不同,所以名称也不同,故云:“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7、据《灵枢·营卫生会》篇,谈谈营卫二气的生成。
经文指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说明营卫之气均化生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所化生。

8、结合《灵枢·营卫生会》,谈谈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的道理?
原文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即老年人营卫之气不足,运行不畅,尤其是卫气不能按时出表入里,营气不足,故白天精力不充沛,夜里睡眠不安。

9、结合《灵枢·营卫生会》,试述少壮之人“昼精夜瞑”的道理?
原文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即少壮之人气血盛,气道通,营卫运行正常,尤其是卫气能昼行于阳,夜入于阴,五脏之气调和,故白天精神饱满,夜里睡眠得安。

10、据《灵枢·营卫生会》,简述营卫二气的循行规律及会合。
营卫二气的运行规律:营气沿十二经脉之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营卫二气周而复始有规律运行,如环无端。两者虽各行其道,但于夜半子时会合于手太阴肺。

11、如何理解《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太阴主内,太阳主外”?
太阴,指手太阴肺经。内,指营气。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而复合于手太阴,故曰太阴主内。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外,指卫气。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合于足太阳,故曰太阳主外。

12、简述《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含义。
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沤渍饮食物,使之变化。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排泄水液的功能,如同沟渠。

13、如何理解《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营出中焦”的立论有二:一从营气的化源来看,营气源于中焦化生的水谷精微。一从营气的运行始于手太阴肺经,而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

“卫出下焦”的立论也有二:一是卫气根于肾中阳气,一是卫气的运行,白昼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夜晚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其经气自下焦肾和膀胱出。另外,还有人提出“卫出上焦”的观点。《灵枢集注》云:“下当作上。”指出“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并引《灵枢·决气》等篇内容作证。从有关文献分析,实际上卫气乃生发于下焦肾气,化源于中焦脾胃,宣发于上焦心肺。这些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不可胶执拘泥。据此,不必将原文“卫出下焦”迳自改动,否则改不胜改。

14、据《灵枢·决气》篇,简述“精脱者,耳聋”的机理及证治。
精脱:肾藏精,开窍于耳,肾精耗脱,耳失精养,出现耳鸣、耳聋之症。治宜补肾填精法,方可用耳聋左慈丸等,临床可酌加丹参、当归、石菖蒲、远志等和血开窍之品,以提高疗效。

15、据《灵枢·决气》篇,简述六气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气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六气皆源于先天,赖后天水谷精微不断充养。由于其性质、分布部位及作用不同,故分为精、气、津、液、血、脉六者。病理上相互影响。如临床上大汗伤津者,亦有营血亏虚的表现;大失血者,亦可出现津液耗伤的症状。因此,在治疗时,要根据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分清主次,兼顾治疗,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16、如何理解“五谷与胃为大海”?
 “五谷与胃为大海”,是指五谷与胃是六气化生的源泉。“五谷与胃为大海”的观点,体现了整体观思想及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精神。强调了胃与饮食水谷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为临床治疗六气亏损的病证从补益脾胃、资其化源角度着手提供了理论依据。

17、结合《灵枢·决气》篇,简述血液的生成。
《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受纳水谷之气、吸收水谷精微。其精微中柔和清纯的精华部分,在心等脏的共同作用下,变成赤色的液体,入于脉中营养周身。

18、据《灵枢·决气》篇,简述精的生成及作用。
《灵枢·决气》篇云:“两精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精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源于先天父母生殖之精,能发育成新的生命体,源于先天、赖后天不断培育。

19、据《灵枢·本藏》篇,简述经脉的作用。
《灵枢·本藏》篇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指出经脉是血气运行之道,通过经脉将血气敷布到全身,从而达到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20、据《灵枢·本藏》篇,简述卫气的作用。
《灵枢·本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指出卫气行于阳,具有温煦肌肉,充养皮肤,滋润腠理,主司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功能正常可以抵御外邪的侵入。

21、据《灵枢·本藏》篇,简述志意的作用。
《灵枢·本藏》篇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认为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气的作用。神气不仅可调节、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动,还能调节机体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适应能力。

22、据《灵枢·邪客》篇,简述宗气的生成及作用。
《灵枢·邪客》篇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说明宗气积于胸中,走息道,贯心肺,有司呼吸、助心肺行气血的作用。营气运行于脉中,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流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五、论述题
1、结合《灵枢·本神》试述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其与五脏的关系如何?
《灵枢·本神》篇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本段指出生命源于天地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神的产生,以及从认识事物到正确处理事物的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思维过程。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产生与存在以形体为基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统属于心,并以五脏所藏之精为物质基础。这些认识对临床诊断治疗心身疾病,以及中医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2、结合《灵枢·本神》试述五脏虚实病证特点及病机。
《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肝能贮藏血液,魂寄附于血液之中,肝气虚的病人则表现惊恐,肝气盛则出现善怒。肝藏血,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而魂又是神志中的一部分,所以说,魂是附于血液之中,亦即“血舍魂”之意。肝气虚,应理解为肝血不足。肝血不足,魂无所依附,亦即血不养心,故病人惊恐不安。

脾为后天之本,有化生和贮藏营气的作用,精神活动中的意念是依附于营气的,所以说“脾藏营,营舍意”。如果脾气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营气不足,四肢肌肉失养,故四肢不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土灌四藏”若脾气虚则不能输精于四脏,致使五脏功能不能调和,故曰:“五藏不安”。如果脾气虚,气机滞塞,升降失常,就会出现腹部胀满,二便不利。

心气虚,心血不足,营血亏耗,心神失养则心志不足而悲。心中有热,煎熬成痰,痰火上扰神明,则神志不宁,狂妄,笑不休。

肺主气,肺开窍于鼻。肺气虚,肺失宣降故见鼻塞,少气不足以息。邪气壅盛,肺气上逆,故见喘喝、胸部胀满,仰面张口呼吸。

肾气虚,阴气或阳气衰于下,则发生热厥或寒厥。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故见四肢肿胀,腹部胀满,或全身肿胀,甚至最终影响五脏。

3、结合《灵枢·营卫生会》篇谈谈营卫二气循行会合规律是怎样的?有何意义?
营气运行的主要路线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沿十二经脉循行次序运行,又复合于手太阴肺,如此“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此外,尚有一“支别”,与其并行,即从手太阴肺经始,经过督脉、任脉,复入于手太阴肺经。营气一昼夜如此运行五十周次。(见图4—1)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督

  脉

任↑







其支别

 图4—1
 
卫气昼夜调节运行的规律是:卫气循脉而行,昼行三阳,夜行三阴。综合《灵枢·五十营》、《灵枢·卫气行》等篇,可知其具体循行。即每日平旦阴尽阳受气时,卫气由阴出阳,出于足太阳膀胱经之睛明穴,其气经面部手足三阳经穴位,一部分散行于手三阳经,一部分沿着足三阳经的路线由上向下运行,从足三阳抵足入足心,经内踝下,循阴蹻脉,上行至目内眦之睛明穴,此为卫气昼行于阳一周的路线,卫气在白昼如此运行二十五周。卫气夜行于阴分,即傍晚阳尽阴受气时,卫气从足心经过肾经进入肾脏,之后以五行相克之序周流五脏,即肾→心→肺→肝→脾→肾,此为卫气夜行于阴一周的路线,黑夜如此运行二十五周,次日平旦阴尽阳受气时、卫气从肾经通过阴蹻脉出于足太阳之睛明穴。此为卫气一昼夜循行人身五十周次的顺序。(见图4—2)

晴明—→足太阳(晴明→至阴)

        手太阳(听宫→少泽)                                  

        足少阳(童子髎→窍阴)                        

        手少阳(丝竹空→关冲)          入足心          

        足阳明(承泣→厉兑)                  足少阴经

        手阳明(迎香→商阳)                                 

 平旦阴尽阳受气,                                        傍晚阳尽阴受气,

 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                                    卫气夜行于阴二十五度













阴蹻脉

 图4—2
4、你对“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是如何理解的?
无者,勿也。是说失血的病人,勿再发其汗;大汗伤津的病人,勿再耗其血。这是根据血与营卫之气异名同类的理论,提出的治疗原则。

因为在生理上两者关系密切。汗为津液所化,血由营气所生,二者均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成分,故二者关系密切。在病理上两者相互影响。若出汗太多,必然伤津,化血无源而血少;而失血之人必伤津液,津液亏损,汗出无源而少汗。在治疗上,对失血、血虚患者,不能妄夺其汗;对于脱汗者,也不宜用动血之品或针刺放血等疗法。

此论点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如《伤寒论》中的“衄家不可汗”、“疮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等汗法禁忌原则,即导源于此,告诫医生对血虚或失血感受外邪者,当用养荣发汗的治法。后世医家据这一理论,提出了“血汗同源”的论点。

5、结合《灵枢·营卫生会》篇,简述三焦之气发出的部位及其功能特点?
上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上焦的生理功能,《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说明上焦宣发敷布水谷精气如雾露那样弥漫灌溉至全身,实际上主要是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中焦:“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所指的是胃。现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其所属脏腑主要是脾胃。其功能本节指出:“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说明中焦有腐熟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所谓“中焦如沤”,实际上是指脾胃对饮食物的腐熟消化、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指出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

下焦:“下焦者,别迴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明代虞抟说:“脐之下曰下焦。”现一般以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等脏腑。肝的解剖部位虽在脐之上、膈之下,但从肝肾精血同源的观点出发,特别是清代温病学说的三焦辨证将温病后期出现肝的病证列入“下焦病”范围后,肝亦归属于下焦。下焦的功能,本节指出:“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即将胃传下的谷食经小肠分清别浊,其清者即水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其浊者即糟粕归入大肠排出体外。所以概括为“下焦如渎”。

6、结合《灵枢·决气》试述六气的生成、作用及临床意义。
《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源于先天,赖后天之精不断培育。气在上焦宣发作用下,输布全身,温养脏腑肌腠皮毛。津较清稀,能变为汗,滋润肌肤。液较稠浊,注于骨骼与脑,滑利关节,补益脑髓,润泽皮肤。血由水谷精微变化而成,具有营养、滋润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脉是血液运行的道路。六气同源而异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为临床治疗六气亏损病证从六气相互关系角度分清主次,审因施治,提供了依据。

7、结合《灵枢·本藏》试述经脉、卫气、志意的作用。
《灵枢·本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经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经脉是血气运行之道,通过经脉将血气敷布到全身,从而达到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卫气行于阳,具有温煦肌肉,充养皮肤,滋润腠理,主司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可以抵御外邪侵入。

志意: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暑,和喜怒。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气的作用。神气不仅可调节、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动,还能调节机体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适应能力。

8、试述《灵枢·本藏》关于健康的标准及其意义?
《灵枢·本藏》提出健康的标准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从中可领悟《内经》关于健康的标准有三条:一是人体机能活动正常,以血气运行和畅为标志,具体表现在“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即“志意和”,具体表现在“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三是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即“寒温和”,具体表现在“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体得安”。此三条内容,联系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①躯体无异常;②心理活动正常;③能适应外界环境。其与《内经》所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对于二千余年前的《内经》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9、后世将五脏称为“五神脏”,你是怎样理解的?
文中指出五脏藏五神,后世将五脏称为“五神脏”。有两层含义:一是五神活动以五脏功能活动为前提,二是五神状态可以视作五脏功能活动的表现。故五神过用则伤五脏,五脏病变则五神异常,体现了“形神合一”的学术思想。五脏所藏之精又是五神活动及五脏功能的物质基础,五脏藏精、藏神、藏气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现代精神医学研究认为,原发性精神疾病大多缘由情志所伤而诱发,而继发性精神疾病多因内脏病变继而导致精神异常,可见《内经》理论是建立在长期临床观察基础之上,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