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评介

 标准HR 2019-02-25

本文参加了【诗韵中国】有奖征文活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下简称《茅》)历来脍炙人口,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61年在成都所写,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突出的地位。

《茅》诗一反封建文人的缠绵徘恻之情,笔锋不触及宫秘事,作者放眼于地底下,而将爱民之心流露于笔端,衷心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实在难能可贵,即使是今天也是值得提倡的。

作为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一向以写实为主,间杂抒情,两者结合的较巧妙,安排情节极合理,这在《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以“茅飞”写起,小儿夺茅,扶杖叹息,并以“秋天漠漠”相衬,流露出诗人无限伤感之情,为下文作了铺垫,下文诗人从自己的破屋想到天上劳苦大众,因而水到渠成的点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画龙点睛之笔,从他的《茅》诗中也可看出他的讲,诗与画结合得很好,可谓“诗有有画、画中有诗”。

艺术风格上,杜甫的诗一向是沉雄浑厚、清新淡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令人耳目一新,但追求语言精炼,或则一字传神,或则琅琅上口,“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文学上的座右铭,比如在《茅》诗中,“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情景俱书,刻划心理十分有力,“骄儿恶卧踏里裂”,好一个“裂”字,好一个“骄儿恶卧”,使整个诗句活了起来,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听,却简洁明白地表明了屋子这破、心理之困。

作为一个封建文人,他的思想超出了他的时代,艺术风格及写作技艺也自成一体、独具匠心,从他的诗作上,我们可以对唐代的社会有一定的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