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教育常识

 江山携手 2019-02-25

    读了流水无波先生的博文“学会坚守:教学需要回归常态 ——读《教育常识》心得之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f4fd550102ec4t.html,深感现在的中小学教师阅读之少,不了解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没有自己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被一些所谓“课改理论家”的“改革”“创新”弄得无所适从。其实如果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能通读一点教育名著,都能懂得一些基本的“教育常识”就不会人云亦云,“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下面是我十年前发的一篇小文,重新贴出,也为增加教师的“教育常识”做点贡献。

有意义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改革原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

    奥苏伯尔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致力一于有意义学习的研究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适当的认知结构和积极主动的学刁态度;二是学习的村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他坚决反对把动物学习的规律和人类在机械条件下的学习规律不加分析地应用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认为课堂学习是一种有意义学习,从而建立了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1)非人为的联系。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同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联系。例如,一个发育正常的两三岁儿童,凭着其已经充分发展的机械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完全能够背熟乘法口诀。但是,如果从口诀中挑出一句问他,如“四六二十四”是什么意思? 用算式应怎样表示?他很可能会目瞪口呆,答不上来,因为他头脑里没有相应的乘法知识与这些口诀建立联系。而一个掌握了乘法运算法则的小学生则可能毫不费力地答出这类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前一幼儿的学习是机械的,在头脑里建立的是人为的语音符号联系;后一学生在头脑里建立的是乘法口诀与乘法运算法则的联系(2)实质性的联系。即非字面的联系。指用不同语言或其他符号表达同一认知内容时,学习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的联系不会改变。例如,“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两条相等的边”这一命题用“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命题表达而关系不变。只有具备上述这两条标准,才是有意义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意义学习呢?奥苏伯尔认为,进行有意义学习应具备以下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有意义的学习必须以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为前提,即学习材料本身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说,新的学习材料可以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固定点,这是有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的内因。首先,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具有把新的学习材料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动机和兴趣。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即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同化吸收,旧知识就会更加巩固,新知识也就获得实际意义。

    一、注意保持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有意义学习的首要条件是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保持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C学生只有长期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白觉地进行学习,并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进行联系,真正把知识学到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并通过下列途径来实现。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师讲授每一节课时,必须明确具体地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应当结合教材讲明所学知识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以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其次,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以生动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可以进,步激起学习动机和兴趣。奥苏伯尔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即是说,动机固然能以增强学习行为的方式来促进学习,而学到的知识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因此,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最好方法应当是: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状态如何,都要尽可能有效地去教他们,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会产生要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而从成功的学习经验出发,他们又会表现出预期在随后的学习中获得进一步满足的愿望。这样,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的内驱力就是一种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  因此,我们要重视认知内驱力对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尽量使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三,要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如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作业或考试答题中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等,这些都可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积极性更高,进步更快。

      二、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又一重要条件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由于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把新知识纳人原有知识的适当部位。奥苏伯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影响新知识获得的最重要条件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性,从而提出了三个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认知结构变量。

    第一个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结构变量是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在有意义学习中,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那么,惟一的办法就是机械地学习。如果认知结构中只有一些肤浅的、不完全适合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新学习的知识就不稳定,意义含糊,并导致迅速地遗忘。如果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但他自己却不能充分利用,结果也会出现机械学习。鉴于以上情形,奥苏伯尔提出,在引人新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出一个恰当的“先行组织者”,以便引导新的学习材料顺利地融合到认知结构中去。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正式呈现新材料之前,先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引导性材料所包含的知识观念是学生已经学习过并已经掌握了的,通过它的先导作用,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去同化新材料,把新材料恰当地归人到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联的一定概念之内

    第二个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结构变量是新的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系统的可分辨的程度。如果新的学习任务不能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楚地分辨,那么新获得的意义就很容易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相混淆,这样不但所学的新知识很快就会遗忘,而且也会使原有的知识观念受到影响而变得模糊不清。所以在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新旧知识的比较教学,尤其是对那些形式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新旧知识更应进行对比教学,从而提高新旧知识的可分辨程度,减少遗忘。

第三个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结构变量是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如果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不稳定而且模糊不清,那么它不仅不能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联系和有力的固定点,而且会影响新的观念与原有观念的可分辨程度。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原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是决定新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奥苏伯尔非常强调这一因素,他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三、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意义学习的第二个条件是学习者必须积极主  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二是学习材料对学习者必须具有潜在意义。

    毛泽东同志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课堂教学中必须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自觉地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并使之与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知识牢固地纳人认知结构中的适当部位。只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可能使有意义学习顺利完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否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潜在意义,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所谓具有潜在意义,就是指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用来同化新学习材料的适当知识储备。各门科学知识都是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性的,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就不可能学好后面的知识几即使在短期内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一些概念、原则、定理,由于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提供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通过机械学习获得的知识只是一此人为的字面的联系.不但不能运用,而且会很快遗忘。

    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某一单元学习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学好而导致下一单元的学习困难,下一单元的学习困难又直接影响下下一个单元的学习.这样日积月累的恶性循环,到后来必然导致这一部分学生成为课堂里什么一也听不懂的“陪坐生”。因此,某些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知识缺陷时,必须及时补救。在讲授新知识时,对与之有关的旧知识也应该有意识地提出来复习一下,让那些没有掌握这些旧知识的学生有一个再学习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用这些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使新的学习材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具有潜在意义。奥苏伯尔对学习物理学的大学生的研究发现,那些在一个相互关联的学习序列的前儿个单兀需要最多学习时间的学生,却是掌握该序列后面若干单元花最少学习时间的人,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说明只有基础打扎实了,后面的学习才一能顺利进行。如果一味追求教学进度,不顾本班学生实际,必然会导致大量的两极分化而背离“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有效地揭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过程,为我们正确地选择新的符合学生和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要加强教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切实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组织教学。

    3.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学习材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具有潜在意义。

    4.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提供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使学生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以及稳定性和清晰性。

5.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使学生能自觉地、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牢固的联系。

    读了流水无波先生的博文“学会坚守:教学需要回归常态 ——读《教育常识》心得之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f4fd550102ec4t.html,深感现在的中小学教师阅读之少,不了解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没有自己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被一些所谓“课改理论家”的“改革”“创新”弄得无所适从。其实如果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能通读一点教育名著,都能懂得一些基本的“教育常识”就不会人云亦云,“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下面是我十年前发的一篇小文,重新贴出,也为增加教师的“教育常识”做点贡献。

有意义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改革原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

    奥苏伯尔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致力一于有意义学习的研究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适当的认知结构和积极主动的学刁态度;二是学习的村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他坚决反对把动物学习的规律和人类在机械条件下的学习规律不加分析地应用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认为课堂学习是一种有意义学习,从而建立了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1)非人为的联系。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同原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联系。例如,一个发育正常的两三岁儿童,凭着其已经充分发展的机械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完全能够背熟乘法口诀。但是,如果从口诀中挑出一句问他,如“四六二十四”是什么意思? 用算式应怎样表示?他很可能会目瞪口呆,答不上来,因为他头脑里没有相应的乘法知识与这些口诀建立联系。而一个掌握了乘法运算法则的小学生则可能毫不费力地答出这类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前一幼儿的学习是机械的,在头脑里建立的是人为的语音符号联系;后一学生在头脑里建立的是乘法口诀与乘法运算法则的联系(2)实质性的联系。即非字面的联系。指用不同语言或其他符号表达同一认知内容时,学习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的联系不会改变。例如,“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两条相等的边”这一命题用“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命题表达而关系不变。只有具备上述这两条标准,才是有意义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意义学习呢?奥苏伯尔认为,进行有意义学习应具备以下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有意义的学习必须以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为前提,即学习材料本身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说,新的学习材料可以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固定点,这是有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的内因。首先,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具有把新的学习材料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动机和兴趣。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即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同化吸收,旧知识就会更加巩固,新知识也就获得实际意义。

    一、注意保持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有意义学习的首要条件是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保持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C学生只有长期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白觉地进行学习,并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进行联系,真正把知识学到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并通过下列途径来实现。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师讲授每一节课时,必须明确具体地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应当结合教材讲明所学知识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以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其次,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以生动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可以进,步激起学习动机和兴趣。奥苏伯尔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即是说,动机固然能以增强学习行为的方式来促进学习,而学到的知识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因此,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最好方法应当是: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状态如何,都要尽可能有效地去教他们,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会产生要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而从成功的学习经验出发,他们又会表现出预期在随后的学习中获得进一步满足的愿望。这样,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的内驱力就是一种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  因此,我们要重视认知内驱力对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尽量使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三,要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如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作业或考试答题中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等,这些都可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积极性更高,进步更快。

      二、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又一重要条件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由于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把新知识纳人原有知识的适当部位。奥苏伯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影响新知识获得的最重要条件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性,从而提出了三个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认知结构变量。

    第一个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结构变量是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在有意义学习中,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那么,惟一的办法就是机械地学习。如果认知结构中只有一些肤浅的、不完全适合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新学习的知识就不稳定,意义含糊,并导致迅速地遗忘。如果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但他自己却不能充分利用,结果也会出现机械学习。鉴于以上情形,奥苏伯尔提出,在引人新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出一个恰当的“先行组织者”,以便引导新的学习材料顺利地融合到认知结构中去。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正式呈现新材料之前,先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材料,这些引导性材料所包含的知识观念是学生已经学习过并已经掌握了的,通过它的先导作用,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去同化新材料,把新材料恰当地归人到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联的一定概念之内

    第二个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结构变量是新的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系统的可分辨的程度。如果新的学习任务不能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楚地分辨,那么新获得的意义就很容易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相混淆,这样不但所学的新知识很快就会遗忘,而且也会使原有的知识观念受到影响而变得模糊不清。所以在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新旧知识的比较教学,尤其是对那些形式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新旧知识更应进行对比教学,从而提高新旧知识的可分辨程度,减少遗忘。

第三个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结构变量是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如果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不稳定而且模糊不清,那么它不仅不能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联系和有力的固定点,而且会影响新的观念与原有观念的可分辨程度。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原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是决定新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奥苏伯尔非常强调这一因素,他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三、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意义学习的第二个条件是学习者必须积极主  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二是学习材料对学习者必须具有潜在意义。

    毛泽东同志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课堂教学中必须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自觉地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并使之与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知识牢固地纳人认知结构中的适当部位。只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可能使有意义学习顺利完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否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潜在意义,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所谓具有潜在意义,就是指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用来同化新学习材料的适当知识储备。各门科学知识都是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性的,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就不可能学好后面的知识几即使在短期内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一些概念、原则、定理,由于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提供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通过机械学习获得的知识只是一此人为的字面的联系.不但不能运用,而且会很快遗忘。

    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某一单元学习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学好而导致下一单元的学习困难,下一单元的学习困难又直接影响下下一个单元的学习.这样日积月累的恶性循环,到后来必然导致这一部分学生成为课堂里什么一也听不懂的“陪坐生”。因此,某些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知识缺陷时,必须及时补救。在讲授新知识时,对与之有关的旧知识也应该有意识地提出来复习一下,让那些没有掌握这些旧知识的学生有一个再学习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用这些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使新的学习材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具有潜在意义。奥苏伯尔对学习物理学的大学生的研究发现,那些在一个相互关联的学习序列的前儿个单兀需要最多学习时间的学生,却是掌握该序列后面若干单元花最少学习时间的人,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说明只有基础打扎实了,后面的学习才一能顺利进行。如果一味追求教学进度,不顾本班学生实际,必然会导致大量的两极分化而背离“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有效地揭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过程,为我们正确地选择新的符合学生和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要加强教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切实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组织教学。

    3.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学习材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具有潜在意义。

    4.在教授新知识时,要提供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使学生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以及稳定性和清晰性。

5.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使学生能自觉地、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牢固的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