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原本只对沙雕段子感兴趣的网友们seo外链 突然关心起了字词读音 皆因有消息称 有一些上学时好不容易纠正过来的错误读音 现在就要悄悄被「扶正」了…… 应(yīng)届变成了应(yìng)届 粳(jīng)米变成了粳(gěng)米 下载(zài)变成了下载(zǎi)…… ▽ 连一些原本倒背如流的古诗,如今也不知道怎么读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么说,那些年语文考试 被老师扣的分都白扣了? 这怎么能行呢! 于是网友们马上就炸了 纷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把这个话题顶上了热搜 其实,字词改音的事早已有之 但哪些要改、哪些不能改 却是一门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的玄学 今天文字君就跟大家唠一唠字词改音那些事 ▼ 这则「字词改音」的消息 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但实际上 里面有些字词改不改音现在还没定论 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称 消息中提到的很多改变读音的字词 其实都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发布的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 其中就包括了网友们意见很大的 「粳(jīng)米变粳(gěng)米」 但这个改后的审音表至今尚未通过审议 所以目前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而审音表时隔三年尚未正式发布 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 其中很多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 这一点从最近事件在网上引起的争议也可见一斑 所以网友担心的「读音改动」 也许最后根本就不会 在正式发布的《审音表》中出现 ▽ 有一些字词改音是「假新闻」 但也有一些人们老是读错的字 在字典里读音确实已经被改 像是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 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 荨(qián)麻疹改成荨(xún)麻疹 唯(wěi)唯诺诺改为唯(wéi)唯诺诺 箪食(sì)壶浆改为箪食(shí)壶浆等 而且,消息里提到的一些古诗 在教材里字音的变化也是确有其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中的「衰」字本读cuī 如今在教材里成了shuāi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中的「斜」字本读xiá 如今在教材里成了xié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的「骑」字本读jì,如今在教材里成了qí 过去虽然记音的时候要耗点功夫 但所形成的韵律却让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若是按照今天的注音来念,学习难度的确是降低了 可好像怎么都有点别扭 那么古诗到底该不该随大流改音呢? ▼ 古诗改音与一般字词改音不同,其中牵扯到 押韵、平仄、自洽、文义等多方面的内容 改变古音,的确是破坏了诵读的韵律 但为了语音清晰 目前小学课本给古诗的注音都为「正音」 老师在讲解诗歌音律美的时候 再对古音加以说明 ▽ 针对古诗改音这件事 网友们的意见分歧也很大 支持的认为,古诗改音符合语言发展规律 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反对的认为,诗词讲究对仗工整、音律和谐 改音会严重影响诗词的韵味 ▽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古诗改音的情况 都是由汉字古音和今音的差异造成的 而且这种读音上的古今差异也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读音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 早在宋代时人们就已经发现 先秦到汉唐的古诗中某些字的读音不合韵脚 为了押韵 当时人们采取的办法是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 这种现象在语音学中被称为「叶音」 「叶」也作「协」 直到明清之后,「叶音」之法才渐渐被淘汰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过去学的古诗读音 也未必就是所谓的「正音」? 可能是前人为了音韵和谐调整的读音 后来却被当作正音保留了下来? ▼ 事实上,语音的变化很大程度 是参照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习惯 当大多数人都习惯性地把词语误读成某个音 或使用某个不怎么规范的句式时 那么语言文字也会相应地做出适应与调整 ▽ 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在汉语语系中发生 像在英语中 用「long time no see」来表示「好久不见」 原本是完全不符合英文语法的 但是现在美剧里也常常这样用 /美剧《生活大爆炸》第六季/ 而「add oil」(加油) 「no can do」(做不到)之类典型的中式英语 更是被《牛津英语词典》所收录 连以前在段子里常出现的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如今也随着中式英语的病毒式洗脑 逐渐被外国人所接受 ▽ 毕竟语言的意义在于社会交流 根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 体现出的是语言的发展性、包容性与开放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 汉语独特的造字形式和发音系统 使得汉语「牵一发而动全身」 表面上虽然只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读音的改变 但实际上对语言发展却有着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诗词中的改音 诗词的韵律不仅承载着作者想传达的信息 更具有一种美学价值,必须慎之又慎 网友们之所以对这次的改音消息反应这么大 一方面是感觉自己上了假学 被老师批评了那么多次才纠正过来的读音 如今就又要改回去了? 改来改去连字都不知道怎么读了 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当个「没文化」的学渣…… 另一方面是心疼古诗的作者 大文豪们费尽心思才琢磨出来的平仄押韵 说破坏就给破坏了,这样后人在诵读的时候 还怎么感受这些千古名句的韵律之美? 语言的本质是公共契约 读音发生变化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 为了方便大众使用改成通俗读法也可以理解 但至于改得合适不合适 看看大众的反应,其实也就明白了 |
|
来自: 昵称6240221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