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忆梅,仰大隐

 禅艺会 2020-09-22

农历己亥年春节,我婉拒好友邀约,未赴繁锦庙会,在居住社区难得清静的时段,品茶、阅书、听曲、写文……时而倚在阳台落地窗前,思旧望远,享受孤独。

谢苍天!大年初二,恩赐京城新春初雪。虽稀疏不均,来去匆匆,对于一冬无雪、冷躁无趣的京城,仍不失为惊喜。

看到雪,便想到踏雪寻梅。个中情趣,难以用语言描述。 

鉴于对梅花的喜爱,数十年采写生涯中,我总留意各地名梅。我国大江南北,约有300多类梅树。与名梅相关的史迹,多与禅林高僧、一代大隐相关。我曾专赴云南曹溪寺,用心赏读“元梅”;赴浙江国清寺采写“隋梅”;赴湖北江心寺,仰视东晋高僧支遁所植的晋梅……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对梅的描述,不胜枚举。


我最欣赏的梅花诗,是唐代诗人无尽藏的《嗅梅》,每当读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之时,常如春雨般滋润心田。

 

我很愿追思那一段光景——晨光初现,雪地映衬淡淡霞彩。踏破芒鞋,寻春不遇,兴尽而归的一代高尼无尽藏,忽然发现自家门前梅花盛开、清芳四溢,由此大悟。原来,寻寻觅觅、难求一遇的靓丽春色就在眼前。寻春人见此,会心一笑,在轻盈飘来的梅香中,感知诸佛证悟的真如法身……
 

立春后寻梅,让我难忘之地,自然是杭州西湖的孤山。
 

雪霁,晨光洒满孤山。四面环湖、一峰耸立的“湖中山”,如诗如画,好静好静,连我的脚步声都清晰可辨。江南的雪,通常难以冻结,游道不滑,山势不险,使我轻松来到了山北麓放鹤亭。登临古亭,放眼环顾,想起明·刘基在此吟过“雪晴闲览瘦筇扶。过西湖,访林逋。湖上天寒,草树尽凋枯。忽见琼葩光照眼,仙格调,玉肌肤……”由此,自然追忆起北宋时期在此举杯放鹤、赏梅赋诗的和靖先生。

 

北宋散淡派诗人林逋(和靖先生),高才、低调、孤傲,乐享孤独。不仕不娶、隐逸孤山,直至终老的他,20年来“以鹤为妻、以梅为子”婉拒为官,看淡功利,常写得意诗文,微笑浏览之后,便付之一炬。一生名作不尽其数,仅留下一本诗集,乃真洒脱之士!
 

我尤其喜爱和林大隐士“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面对若虚若实、似有似无的画面,一代大隐的妙感,岂是“陶醉”二字可以形容?

 

那日,咀嚼先生的佳句踏雪寻梅,我的步履逐渐放缓。抬望眼,孤山文澜阁近在咫尺。我扫视雪中亭阁,向孤山探问——为何一位卓尔不群、清高孤傲的文人,能让后人深情追忆、不断探访?孤山无语,惟有时大时小的雪花去而复返、静静纷落,若隐若现的脚印散落无序……
 

我边走边想,直到嗅到缕缕清馨,直到邂逅簇簇红梅,直到孤山上下的梅树靓丽入眼,牵动我的诗情……我陡然感悟——性情乖张的和靖先生,能被后人追怀、感念,并不是因为一生淡泊名利、名句迭出,而在于他常怀利世济人之心。

 

那是政局相对稳定、诗词较为繁丽的北宋初年,尽管一些作诗大家、填词高手纷纷走向仕途,但没有动摇林和靖的放逸之念。在一个宁静霜冷日,他迈着轻盈的步履来到杭州西湖,在高度仅有38米的孤山之下搭建草庐,伴鹤而居。
  

那时,孤山周边大多是荒草野花、野溪土岗。他总觉得缺些什么。深冬之时,和靖先生乘一叶扁舟游湖,忽见晨雪飘飞,孤山几株腊梅迎寒绽放,在银白色世界中透出点点嫩红,于是登岸系缆,来到孤山顶,任随缕缕清香挂满前襟。他痴痴地望着傲然挺立、疏密相宜的梅花,抚须微笑……

 

此后,他除了吟诗作画、放鹤品酒外,就是不辞艰辛地在孤山广植梅树。数年后,冬日的孤山便呈现十里冷艳、香雪之海。如此美景,也让先生开始自食其力,以梅养文。每日清早,他散步之前,把一袋袋梅子悬于门前,换粮换菜,以度时日。民风淳朴的当时,孤山很多农户都自觉把粮豆、菜蔬放在门前,取走一些梅子。让四方百姓交口称道的是,平生很少与世人来往、孤傲清高的林处士,竟然接纳大家赏梅观景。先生不卖票、不会客,只是在门上写下“休教折损,尽许人看,不迎不送,恕我痴顽”16字,往来的人们便深解其意,自觉爱护一棵棵梅树,从未发生折梅、采花现象。
 

和靖先生虽隐孤山、淡功利,但才名还是享誉四面八方。于是,请先生入朝为官的使者专访,企望合作经营的商人登门。面对张张的笑脸,他或闭门谢客,或遥看梅林,以无言示意。

 

林大隐虽大舍大弃,却留下了千古美谈,留下“孤山探梅”之景。20世纪初,在和靖先生挥毫泼墨的孤山,文人雅士建起以精研金石篆刻为主旨的西泠印社。既生动展现了浙江金石艺术,也使吴昌硕等大家的作品广为人知。
 

记得那年,我返京途中,曾扼腕而叹。叹自己在孤山探梅,只顾追怀往事,寻觅和靖先生遗迹,竟然忽略了梅的种类、梅的植数、梅的树龄以及梅枝的姿态。转念一想,又觉宽慰——初春独行、名山赏梅,不应仅仅是观览花景,重要的是穿越梅花的历史,去品赏古人的文采与德望……  

【作者简介】冯新生(笔名:心声,网名:京城散人)中国散文家、新闻纸媒资深记者。多家影响力网媒专栏作家。曾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约7000余篇(首),获奖若干。文集《茉莉香茶》、散文集《物华天宝》《游出滋味》《行者手记》。人民日报、央视网转载多篇作品。北京广播电台文艺台曾播放系列配乐散文。著述简历入载《中国文化名人大辞典》。

展读

【随笔】五台石雕

【随笔】雪魔芋

【随笔】常州风雨,梳篦何在?

【随笔】鼎湖上素,余味悠悠

【随笔】一扇风,万里情

【随笔】爱莲新说

【行者】草与秸,华丽转身

【行者】古刹·名泉·品思

【行者】古刹名斋

【行者】焦山,千古文风

【行者】姑苏,彩绣如诗

【行者】雨中,景山读景

【行者】观荷心语

【行者】仲夏,尼山行

【行者】 绍兴暮雨,一寺一叹

【行者】 姑苏,彩绣如诗

【行者】 大佛座下,茶与诗

【行者】 内画情

【行者】 灵悦寺,古合欢

【行者】 龙泉寺,“魏老爷”

【行者】 金山,感叹中升华

【行者】 走近山寺,寻名桂

【行者】 夜游江心寺

【行者】中秋,芦苇在对述……

【行者】大觉寺,茶随禅意

【行者】伞情

【行者】“米氏云山”一陶然

【行者】 菊香街,夜徘徊

【行者】武夷月色,伴岩茶

【行者】 千年“筷意”,几多情?

【行者】招隐寺,鹂声悠远

【行者】湘粤,锦绣在绵延

【行者】水街,茶中有悟……

【行者】深秋,思悟美菊

【行者】红螺寺“听秋”

【行者】凌霜叶,参透禅意?

【行者】云之南,感“圆通”

【行者】书院,回荡千古雄辩

【行者】冬雪禅林,深情回首

【行者】浣花溪·薛涛笺

【行者】老门楼,梦中寻

【行者】古隆中,雪晨遐思

【行者】雪夜,迷茫古驿城

【行者】石塘夜,访名纸

【行者】品粥思古

【行者】银山奇美,塔林高深

【行者】花凌波,意超然

【行者】何园意境

【行者】腊八,那一泓温馨

【行者】谁似一盆兰?

【行者】清素之美

【行者】曹氏风筝,无尽遐思

【行者】古刹育梅

【行者】报春使者

【行者】中外红茶,一品三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