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吵出一个好国家?

 老王abcd 2019-02-26


美国的制度是如何吵出来的?这是本周四(2月28日)明白知识圈的直播主题。喜欢的朋友,莫要错过哦。这次主讲的老师是知名政治学学者林猛,他也是明白平台上广受好评的导读名师之一。


「秩序的根基可蜿蜒曲折地追溯到希伯来人对上帝之下的有目的的道德生活的认知。它们涵括了古希腊人在哲学和政治上的自我意识;罗马人的法治与社会组织经验涵育了这些根基......它们得益于18世纪的辩论:它们借着《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崭露峥嵘......」

美国政治学者拉塞尔·柯克(Russel Kirk)在《美国秩序的根基》中曾这样说道。

在柯克看来,人类最优秀的基因最终都在美国得以实现,这些基因有希伯来的道德、希腊的民主、罗马的法律、基督教的责任、中世纪的习俗与精神、英格兰的自由等等,它们最终都「得益于18世纪的辩论」而融为一体。

这场辩论其实就是指1787年发生在费城的著名制宪会议。

1787年制宪会议 

霍华德·钱德勒·克里斯蒂(Howard Chandler Christy)绘


1787年制宪会议油画中的人物

其中1为乔治华盛顿;

2为本杰明·富兰克林;

3为詹姆斯·麦迪逊;

4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此四人为会议中声望最高者



01.

制宪的准备

1787年的制宪会议(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上承《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776)、《邦联条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1777),下启《联邦党人文集》(Federalist Papers 1788),它的成果即是美国宪法。

直到现今,1787年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没有改变。但当我们回顾这次历史性的会议时,我们却发现它远不是一次顺利的会议,也不是仅有几个伟大开国者引领的会议。

相反,制宪会议通过长达4个月的漫长讨论才达成。讨论之中,更多的是激烈的争辩,而且与会的著名开国元勋们只是会议的参与者的一部分。

明白广受好评的导读名师之一、知名政治学学者林猛老师指出,这次会议「是在一种不可测的情况下展开的」,它「有时甚至显得滑稽可笑」,却「符合生活的真实的逻辑」。

1787年5月25日,一个星期五,来自各州的代表在费城开始了制宪会议。宾夕法尼亚代表团中德高望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提议,由乔治·华盛顿将军(George Washington)来当会议主席,因为没有人比他对美国做出更多的贡献了。

很快,其他代表团同意了富兰克林的提议。看上去,这次大会似乎如同我们熟悉的各种大会一样,会像对华盛顿当会议主席这样的共识一样轻易达成别的共识。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不同时期的100美元上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当时公认的智者,为制宪会议贡献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但他的很多想法,因为过于关注观念和长远的发展,反而没有被具体采纳到宪法草案中去。


参加这次会议的著名人物有华盛顿、富兰克林、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等等,其他人,虽后世名声没有这些人显著,但在当时也都是有影响力的政治家。

这些人除了是政治家、军事家,也都是种植园主人,有地产,有黑奴。他们都长时间参与政治活动,对各项会议、公共事务费城娴熟,所以非常了解重要会议在开始之前最应该做的,就是定立会议规则(美国独立革命前前后后的故事,请点击阅读只是不肯交税,为什么最后爆发战争?

他们提出,首先不应该完全记录全部的表决结果。因为如果这样,就会使得一些人不敢去改变自己曾经的表决了。

其次,禁止与会人员向外公布会议的进程和内容,因为如果这样就会造成更广泛的辩论。这样规定,一是由于这些代表本身就已经代表着各个地区的民意,二是如果造成更广泛的讨论,则会议就会开得更长,需要更多的会议成本。

这样,会议就可以展开了。


02.

「从这种感觉出发,我同意这部宪法」

在5月25日到6月中旬的漫长讨论中,其实并没有解决太多的具体事务。主要聚焦在一个基本问题上,就是如何解决邦联制目前的松散。本来,这次会议举行的目的就基于此。

会议开始之前,詹姆斯·麦迪逊就已经有备而来,设计了一套替代邦联体制的蓝图。在5月29日,弗吉尼亚代表团的埃德蒙·伦道夫(Edmund Randolph)在制宪会议上提了出来。

根据这种想法,将成立强有力的立法部门,由两院制主导,并给予司法一定权力,这被称作是「大州方案」。

这套方案遭到了那些来自小州的代表的反对。可是没有准备的小州代表并不能同时提出完整的替代方案以否决「大州方案」,他们只是感觉到如果此方案实行,那么小州的权益将有损失,甚至被逐渐剥夺。

6月中旬,各小州代表进行会晤,终于提出了一套「新泽西方案」,来对抗「大州方案」。但由于说服性不足,并没有完全驳倒对方,反而出现了更多疑问。双方从争执慢慢转向了白热化争吵,最后几乎变成了相互威胁。

在这主导性的两种方案相继提出的同时,还有一些如「查尔斯·平克尼方案」、「汉密尔顿方案」等其他方案,但都由于要么未经充分辩论,要么与英国制度过于相似,最后都没有被采纳。

6月11日,康涅狄格州的代表罗杰·谢尔曼(Roger Sherman)针对「大州方案」和「小州方案」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著名的「康涅狄格的妥协」。在提案中,谢尔曼对弗吉尼亚方案提出的两院制表示赞同,这形成了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基础。不过,谢尔曼建议在众议院的代表人数应该按照各州人口的比例来分配,这也保证了小州的权利。

1787年的这场有四个月之长的会议,不仅确定了美国的联邦制,以及立法机构两院的基本架构,还讨论了总统的选举、总统的任期与连任次数、如何弹劾总统、行政权是应该交给多人还是一人、是否禁止奴隶贸易等等内容。

在这些讨论中,代表们一开始并不知道这次会议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实际上,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样的管理方式适合美国。

不得不承认,制宪会议的开端有赖于弗吉尼亚的方案。可想而知,如果弗吉尼亚州代表没有带着一套完整的方案来到费城的话,会议还会延长。在弗吉尼亚方案的背后,是詹姆斯·麦迪逊的最初规划,这也是詹姆斯·麦迪逊后来享有「宪法之父」称号的原因。

这位美国建国之初的规划者,不仅后来与约翰·杰伊(John Jay)、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合写了《联邦党人文集》,他还忠实地记录了1787年制宪会议每一天的辩论,这一记录现在则成为了研究美国制宪会议、美国宪法的重要文献。

「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雕像


在詹姆斯·麦迪逊的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到,那些名望最高的开国元老们没有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就连麦迪逊本人,也没有太多的发言。在最后在宪法草案上签名之前,马塞诸塞州代表提议将原定每4万公民设立一个国会选区降为每3万人设立一个的时候,我们熟知的华盛顿将军才发表了赞成的观点。这也是华盛顿对美国宪法形成的唯一实质性贡献。

真实的情况是,当最后各代表在草案上签字的时候,他们还对很多提议保持着对立的观点。很多代表依旧认为这份草案并不完美,还有很多有待继续讨论的地方。就连康涅狄格州的妥协方案都不能令代表们完全信服。

对此,富兰克林发表了这样的讲话:

「我承认,这部宪法中的若干部分,我现在还不能同意,但我没有把握说,我将来永不同意这些部分......从这种感觉出发,我同意这部宪法,连同它所有的瑕疵......我也怀疑,不论再开多少次制宪会议,未必就能制定一部更好的宪法。因为,等你再召集一批人来,发挥他们的联合智慧,不可避免,也会把他们的偏见、他们的激情、他们的错误观念、他们的地方利益,他们的私人之见,连人一起召集拢来......为了公益,我牺牲我认为宪法中还有谬误的私人之见。」

作为当时公认的美国最伟大的智者,富兰克林的这番讲话鼓舞了在场的代表,最终同意了这部宪法。


03.

「一个真正的、基于对话的政治过程」

这部宪法在后来的历史中,与富兰克林说的一样,果然被不断地修改。但是,这部宪法所包含的精神却一字未改,保留下来。这种精神是各州想要付诸的理念,也是各州地方利益的体现,最重要的,是对于自由人本身权利的保护。

正如《独立宣言》中写的那样: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那些在《独立宣言》和《邦联条例》中体现的「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的自然神论启蒙思想,以及三权分立的基本架构,几乎没有被纳入到制宪会议的讨论之中。因为在制宪会议开始之前,它们就早已深入人心。

如今,詹姆斯·麦迪逊所记录的制宪会议上每一天的辩论,已被收集成册,形成了《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这本书,由尹宣译成了晓畅优美的译文。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作者:詹姆斯·麦迪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