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7年5月,经过一年多的准备,詹姆斯·麦迪逊准备实施一个大胆的计划。 这个计划,将彻底改变美国的历史。 他心里很清楚,要想实现梦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不能单枪匹马干,必须有志同道合的战友。 2,自己影响力还不够大,首先要赢得大佬们的支持。 3,这个计划太激进,必须抛出一个更激进的计划来掩护,也就是演一出双簧。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计划? 他组成的“四人帮”都有谁? 他跟谁配合,上演这出双簧呢? ![]() 詹姆斯·麦迪逊 一 四大“不幸福” 詹姆斯·麦迪逊在身体条件方面,创了一个美国总统的记录,他身高只有5英尺3英寸,1.63米,是美国历史上个子最矮的总统。 1751年,他出身于南方大种植园主家庭,家境殷实,从小接受了良好教育。青年时期,投身于独立战争。因为又瘦又小,身体太弱,没资格参军。 因为法律读得好,投身于政治,曾担任州议员。 虽然身体弱小,口才不见得最好,但是他知识广博,如果知识是力量,那么麦迪逊就是一个大力神。 到1887年,詹姆斯·麦迪逊发现,美利坚经过八年苦战,从英国乔治国王手下独立出来已经4年了,自由倒是自由了,因为乔治国王不管了,但是一点也不幸福,反而比独立前更“不幸福”。 此时的美利坚执行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即1781年通过的《邦联条例》。 《邦联条例》的目的是赢得战争,条例第二款明确规定,各州保留其主权、自由和独立,以及所有的司法权和立法权等。 在这个《邦联条例》下运行了六、七年,詹姆斯·麦迪逊总结起来,美利坚有四大“不幸福”。 ![]() 詹姆斯·麦迪逊 “不幸福”之一:贫穷 这很容易理解,美国是一个农业国,战争期间,田园荒芜,土地歉收,仗打完了一般都穷。 穷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这个时候划分家庭成分,90%以上的美国人都是贫农。 独立前,殖民地人民有乔治国王罩着,英国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殖民地人民对作为英国的臣民很自豪。 殖民地内部“自治”,外部与英国进行生意往来,有吃有喝,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有一天,因为乔治国王要收税,殖民地不干了,闹分家。 分家战争虽然打赢了,但是与宗主国的贸易关系彻底断了,对外依赖没了,北美大陆一下子陷入经济困顿。 雪上加霜的是,邦联议会和各州议会战争期间借了大量债务,为了还债,开始向老百姓收税。税赋比乔治国王统治期间高了三、四倍,可以用“横征暴敛”来形容。 当初为了不向乔治国王交税而闹独立,胜利了,自己的政府反而征收更高的税赋,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不幸福”之二:混乱 首先是货币乱了。 独立后,邦联议会发行的美利坚第一代钞票,所谓的大陆元,在国际国内一点信誉也没有。 英国统治时期,使用的钞票是以英国政府的金银本位做支撑,有大英政府强大的经济做后盾。 大陆元有啥支撑,后面是空荡荡的自由和民主。 货币大幅贬值,今天一块,明天就五毛了。 1779年的时候,华盛顿给当时的大陆议会写信,里面提到:一车的钞票,现在只能买一车的粮食了。 其次是外交乱了。 在《邦联条例》下,十三个州,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像是十三个国家,各自为政。各州独自进行外交、贸易活动,互不通气。 有议员说:今天我们美国的问题难就难在,我们既不是一个国家,又是一个国家。 “不幸福”之三:内斗 主要体现在各州之间的关税、领土方面。 在《邦联条例》下,各州关上门过自己的日子,互相做贸易要收关税,你收五毛,我收一块,贸易冲突不可避免。 因为都是靠农业过日子,土地成为最重要资源,十三个州之间经常爆发领土冲突,为了调解,甚至找到了归隐的总司令华盛顿。 “不幸福”之四:民主 民主咋成了“不幸福”呢? 这是詹姆斯·麦迪逊感悟最深的一件事。 民主好不好?那肯定是好的,但是如果不管啥事都弄一个民主表决,那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举一个例子。 罗德岛是当时十三个州里面最小的一个,为了独立战争,州政府欠了一屁股债务。不管是州政府,还是老百姓,日子都不好过。 这时,有人出了一个怪主意:大家不是没钱吗,州政府多印点钞票发给大家不就解决了? 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办法严重违背经济规律,要多可笑有多可笑。 这一年恰逢罗德岛选举,忽悠民众印钞票的候选人大获全胜。 投赞成票的,大部分都是农民。 候选人上台后,马上兑现竞选承诺,甩开膀子印钞票。 后来发生的事情,自然是纸币疯狂贬值,农民发现,手里的钞票连种子都买不起了。 这是典型的“多数人暴政”。 罗德岛的这个例子,在各州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上面这四大“不幸福”,概括了独立战争后那几年美国的社会现状,有识之士都想改良,但是无从下手。 麦迪逊也是思考者之一。 ![]() 詹姆斯·麦迪逊 二 找到队友 1787年之前这段时间,詹姆斯·麦迪逊专心致志于美利坚历史,以及那部造成美国混乱现状的《邦联条例》,苦苦思索着改变美利坚现状的办法。 他还钻研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特别是法国孟德斯鸠的理论,他终于得出结论: 造成美国现在政治混乱、经济凋敝、民怨沸腾局面的原因,是因为美利坚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多数民众手里,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 要改变现状,必须想一个办法,将国家权力从那些被农民控制的州议会中拿出来。 詹姆斯·麦迪逊要实施一个“夺权”行动。 从哪儿下手呢? 经过精心准备,麦迪逊想出了一个计策。 1786年1月21日,弗吉尼亚州议员詹姆斯·麦迪逊向邦联议会提出建议,邀请各州派代表到马里兰州的安纳波利斯,讨论如何减少弗吉尼亚和马里兰之间的贸易冲突。 这年9月,到了会议开始的日子,十三个州,只来了五个州的代表。其他州根本不想理会这种司空见惯的纠纷。 在这次会议上,这来的五个州的代表里面,詹姆斯·麦迪逊认识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两人发现彼此的政治观点非常接近,一见如故。 虽然出师不利,但是这次会议,除了结交了队友汉密尔顿,还确定了一个重大议题:十三个州将于1787年5月在费城召开会议,议题是如何修改《邦联条例》。 麦迪逊心里的小九九,向邦联议会申请调解纠纷,只是个借口,目的是把各州代表召集到一起开会。 算是虚晃一枪吧。 “夺权”行动,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三 “四人帮”形成了 离明年费城的会议还有大半年的时间,麦迪逊和汉密尔顿紧锣密鼓准备起来。 想在官场上成点事,没有大领导的支持是很难成功的。 麦迪逊瞄准的,一个是大陆军总司令、目前赋闲在家的华盛顿;另一个是德高望重的大科学家,曾经担任法国大使的富兰克林。 如果取得了这两个人的支持,计划就成功了一半。 华盛顿自从独立战争胜利后,交出了大陆军总司令军权,回到弗农山庄,有一大片土地,养着300多奴隶,过上了富家翁的生活。 麦迪逊打听到,华盛顿不太愿意参加1787年的费城会议,四年前他已经对美国人民发表了退休感言,功成身退,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如果复出,就要冒两个风险,一是违背此前的承诺;二是如果费城邦联会议失败,一生所有的好声誉就要付诸东流。 华盛顿顾虑重重! ![]() 华盛顿 麦迪逊给华盛顿写信,讲述了自己对美国现状的分析,又适时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意想不到的是,华盛顿回信了,爽快地同意了他的计划。 1786年11月,他在写给麦迪逊的信中说:“我们的曙光最灿烂,当前我们眼前的乌云却最多,面对即将来临的暴风雨,需要智慧和经验来挽救这个政治机制。” 其实原因很简单,华盛顿家产万贯,是弗吉尼亚数一数二的富豪,对于这个限制穷人权利的方案,他当然同意。 1787年5月,华盛顿早早就来到费城,住进一个朋友家的豪宅,在那里,他度过了整个夏天。 第二个要争取支持的,是费城当地杰出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 ![]() 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已经80多岁,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他早就看清了邦联的弊端,他很欣赏麦迪逊这些年轻人的干劲,但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他对费城会议的前景表示担心。 他对麦迪逊表示支持,但是警告他存在很大的失败的可能性。 不管怎么说,“四人帮”正式形成:华盛顿、富兰克林、汉密尔顿和麦迪逊。 在此后的费城会议上,华盛顿和富兰克林这两位大佬,以他们巨大的威望,支持了麦迪逊和汉密尔顿的计划。 四 双簧 1787年5月,麦迪逊第一个抵达费城。与华盛顿住进朋友家的豪宅不同,麦迪逊住进了一家小旅馆。 他忐忑不安的等待着会议的开始。 5月25日,来自十二个州的55位代表,终于拖拖拉拉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费城独立大厅。(其中罗德岛州没有派代表参加) 喜欢穿一身黑色服装的麦迪逊,占据了距离主持人华盛顿最近的一个座位。 大会进入主议题后,心思缜密的麦迪逊并没有贸然出击,出于策略原因,他请弗吉尼亚州州长伦道夫介绍自己的计划。 于是,这个计划,后来被称为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的核心内容就是: 现在的《邦联条例》是独立战争时期的产物,已经不适用于目前这个国家,该废除了。 废掉之后采用共和体制,各州需要把自己的权力都让出来一些,然后再把权力加上各种限制,形成统一的联邦政府。 一句话,从邦联到联邦,是剥夺州权,转让给中央政府的过程。 方案一出,大会哗然。 ![]() 这个方案,就是麦迪逊几年来辛苦工作的成果。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剥夺州权,二是三权分立,三是设立上下两院。 剥夺州权好理解,将各州议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拿出来,归中央政府。 三权分立是什么概念呢?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这个老头提出,国家有三个权力: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如果这三个权力比较和谐,国家就稳定,否则就乱套。 君主制国家,也就是有皇帝和国王的国家,这三个权力统一在一起,即为所谓的集权,权力集中。 后来,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分权概念。 1748年,也就是此次费城会议40年前,法国孟德斯鸠明确提出“三权分立”概念:三个权力应由不同的机构来掌握,而且三个机构互相没有领导和被领导关系。 麦迪逊提出的弗吉尼亚方案,即是按照前面三位哲学家的设想,让三权分立在美国实现:立法权归议会,司法权归法院,行政权归中央政府。 为什么要设立上下院? 麦迪逊的方案是设立上下两院,下议院的议员是老百姓投票选出来的,代表大众。上议院由富人担任,类似于古罗马的元老院,适当脱离老百姓,权力在下议院之上,是为了防止“多数暴政”,再加一道保险。 后来,根据康涅狄格州代表罗杰·谢尔曼的建议,将上下两院改为参众两院。 有些代表对弗吉尼亚方案提出质疑,认为剥夺州权,会引起老百姓的不满。 麦迪逊终于登场,滔滔不绝,舌战群雄。 ![]() 他认为,各州基本由议会控制,议会里那些议员,都是由农民占绝大多数的选民投票选出来的,代表着农民利益。 把司法权和立法权从州议会拿走,就大大降低了过度民主和“多数暴政”的可能性。像罗德岛一样,农民想通过议会为所欲为,基本上难再实现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次费城制宪会议,实际上就是限制民主的大会。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发言“抨击”这个方案,他说这个方案依然给予民众过多权力,他认为民众是好骚动和多变无常的,他们缺乏判断力和决断力。 汉密尔顿呼吁在新政府内给予富人更大份额的权力和影响力。 汉密尔顿抛出了自己的方案,他建议组建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与弗吉尼亚方案不同的是,他的计划更加左倾,他建议要实行君主制,设立一个皇帝。 汉密尔顿的方案使弗吉尼亚方案看上去比较中庸。 ![]() 汉密尔顿方案一公布,立即就遭到了与会代表的反对。原因很简单,自从潘恩的《常识》发表后,君主政体早就被殖民地人民所摒弃。 相反,代表们对弗吉尼亚方案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邦联议会给大会的指示,是修改《邦联条例》,现在整出一个组建中央政府的计划,已经大大偏离了邦联议会规定的议题。 经过一番辩论,55名代表一致认为,《邦联条例》不能用了,扔进垃圾桶吧。下面围绕着弗吉尼亚方案的细节展开讨论。 显然,汉密尔顿方案是他们俩上演的一出双簧。 策略是,抛出一套更加左倾的方案,以掩护弗吉尼亚方案获得更少的攻击而获得通过。 这种从老百姓手里夺权的想法,当然得到了大多数代表的赞同。 其实这并不奇怪。 看看这55名代表的身份,答案不言自明。 55名代表中,没有一名是底层老百姓出身。 有25名是种植园主,其他还有律师、商人、议会议员等。 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有9人,耶鲁大学4人,威廉与玛丽学院4人,哈佛大学3人,哥伦比亚大学2人,宾夕法尼亚大学2人,英国剑桥大学2人,圣安德鲁斯大学1人。 仅有两个人没有经历过正规教育,华盛顿和富兰克林。 而这两个人中,一个是大陆军总司令,另一个更厉害,是最顶尖的世界级的科学家。 这样一个群体,自然代表富人的利益。 会议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花絮: 华盛顿作为大会主席,会议之初强调了一条会议纪律:保密。与会代表所有的发言、建议等,决不能流到社会上让外界获悉。 为了保密,独立厅房门、窗户紧闭,周围设立了密密麻麻的岗哨,防止隔墙有耳。 ![]() 为什么要保密? 富人阶层开会讨论如何限制老百姓民主权利,这样的会议怎么能见光呢? 五 青史留名 麦迪逊没有想到的是,此后围绕着三权分立的政府体制,会议进行得如此艰难。 最终在一系列讨价还价和妥协下,经过116天的交锋,宪法制定完成。 麦迪逊大获成功,此前籍籍无名的他,一下成为政治明星。 麦迪逊凭借费城会议的出色表现,以及后来出版的《联邦党人文集》,被后人誉为“宪法之父”。 这一年,詹姆斯·麦迪逊36岁,仅仅是弗吉尼亚州议会的一名议员。 22年后,凭借这次精彩的密谋演出,他终于当上了美利坚第4任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