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宇教育心得 有这样一个故事:“199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一个工作机构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一次国际中小学教师、学生联欢活,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10名教师参加。我国也从北京、广州、上海选派了9名教师、9名学生参加了活动。联欢活动中有一个节目是评选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支持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各国(地区)各选派两名教师讨论后做出简单回答。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某学校读书。他们住地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由于好睡懒觉,经常迟到。有一天上午考试,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而迟到了20多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慌称汽车在路上爆了胎,到维修店修补耽误了时间。老师悄悄到车库检查了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梦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从而知道他们说了慌话。请问:假设你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你将怎样处理? 教师们经过短暂讨论后,交上了20份答卷。其中几份如下: 1、中国教师:一是当面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三是通知家长进一步管理。 2、美国教师:幽默地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激凌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了。” 3、日本教师: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赞扬,对坚持谎言者严厉批评。 4、英国教师: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5、俄罗斯教师;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谎? 6、以色列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回答,然后让他们自己对照。三个问题是:A爆的哪个轮胎?B在哪个店修的?C修补费是多少? 然后,活动主持把20份答案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分送给200多个学生,请学生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结果,以色列教师的处理方式最受学生欢迎,占91%;中国教师的处理方式最不受学生欢迎,没有一个人赞成。前者重在研究,充满尊重,促使学生自省;后者简单粗暴、无原则扩大事态、不尊重孩子的自尊。同样一个问题,产生了千差万别的处理方式。” 这个故事能给我们教育者什么样的启迪和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的观念、经历、环境、体验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就不一样。在我看来,这则故事至少可以得出三个方面的启迪: 第一,任何一种教育,最终都要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没有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都不是成功的教育。”任何一种教育教学行为最终都要内化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上,如果学生内心一点触动都没有,怎可能要求他的行为出现变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够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矫正,自我暗示,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心存感激的话,怎么可能促使他的行为发生改变呢?如果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能够得到触发,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情感之泉不能够激起涟漪,纵使你下再多的苦功,费再多的心思;纵使你在课堂中讲得再多,讲得再好,也是低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第二,任何一个教育现象都可以转化成教育契机。我相信,一位有成就的老师是离不开研究。即便是教育生活中一个极其平常的现象,在善思者、善研者眼中,都有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信息和价值,都能够转化为有效的教育策略和一个新的教育契机。学生捣乱纪律、不交作业、迟到早退、上网抽烟,甚至是打架斗殴等等,这些事老师经常会遇到,如何对待?如何处理?这完全在你的观念、态度和智慧。 第三,任何教育问题都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没有办法,是没有用心寻找办法。每一个教育问题,都能找到相对合理的解决办法;每一个教育问题的合理解决,都是因为有合理的解决办法。无论处理什么教育问题,都要以学生受到教育为目的。就事论事,就问题解决问题,就问题找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