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好的,比知道什么是错的更重要

 阿布的书柜 2019-02-26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好的,比知道什么是错的更重要

文丨Jenny

———— / I CAN IS BETTER THAN I CAN'T / ————

昨天,朋友给她4岁的儿子办了一场生日趴,邀请了几个玩的熟的朋友带上孩子一起参加,我便带着女儿一起去high了。

几个孩子年龄都差不多大,所以一见面便自来熟地聚到一块玩了。

大人们一边忙活,聊天,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打闹,好不热闹。

吃蛋糕的时候,朋友L的孩子却在一旁嚷着要吃大闸蟹(L的孩子有点对蟹过敏,所以L就不让他吃),L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说服孩子,反而孩子的情绪愈加强烈,直接一屁股坐地上哇哇大哭:“我就要吃,我就要吃.....”

我们几个大人纷纷劝L,吃一点没事的吧,给他舔一下也行啊。

“别了,有了这次还有下次,让他哭.....”

话音刚落,L的孩子蹿的站起来,把桌子上自己的蛋糕使劲一推,去拿自己的魔方玩具,可没想到却把蛋糕推到了地上。

看到孩子的行为,L立刻沉下了脸,对着孩子说:“你怎么回事啊,平时是怎么教你的,太不懂事了......”

可能是做错事后的愧疚,也可能是被妈妈骂了的委屈,L的孩子哭的更厉害了。

大家见状,就立马安慰L的孩子,拉着孩子坐到餐桌上,继续吃蛋糕唱生日歌。

生日会结束后大家互相道别,各自愉快的回家了。

L却一直拉着孩子给做东的朋友道歉,说自己不应该推蛋糕,太不礼貌了,做东的朋友一直说没事,孩子也不是故意的,可L一直坚持,嘴里还不停的问孩子:“你知道错了吗?下次还犯错吗?”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好的,比知道什么是错的更重要

01.

揪着孩子的错不放,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教养方式

孩子犯错了,很多家长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对着孩子一顿批评或者责骂,比如这样的:

“怎么这么笨啊?”“你太粗鲁了。”“你真的越来越不懂事了。”

然后一直揪着孩子的错,直到孩子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再也不犯才罢休。

可事实上,这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还会让孩子变得叛逆或者畏手畏脚,要么就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屡教不改,要么就是害怕受到父母的批评导致这也不敢那也不敢。

《爸爸去哪儿5》里Jasper就是一个很怕被陈小春批评而不敢放开胆子做事的孩子,虽然性格很软萌,也很让人喜欢,但是还是少了孩子该有的一份无畏和果敢。

neinei和小山竹来找Jasper玩,但Jasper心里知道,没有爸爸陈小春的允许,自己是不能去的,很想问陈小春能不能让他出去玩,但又害怕陈小春要“凶”自己,欲言又止的小表情也是让人心疼。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好的,比知道什么是错的更重要

在杜江家里吃早餐,Jasper一展歌喉,大声唱起了歌,后来被neinei告知你爸爸来了后秒变乖巧,直直地站着一脸严肃的看着陈小春,陈小春说他你很吵后,立马一副认错的表情。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好的,比知道什么是错的更重要

还有嗯哼给Jasper蛋糕时,Jasper一直不敢吃,还口口声声说:要问了爸爸才能吃。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好的,比知道什么是错的更重要

Jasper小小年纪就有成人那般的自律和克制,身上的礼貌和修养让我欣赏之余也不免让我感叹:他是大人心中的完美孩子,却不是自己想做的样子。

孩子的人生本来就是伴随着错误而成长起来的,只要不是大是大非,一点小错误又何妨呢?

不让孩子犯一点错是在剥夺他成长的权利,对孩子的一点错误就横加指责,严格管控是在剥夺他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

规范孩子的行为没有问题,但一直揪着孩子的错不放,让孩子变得害怕犯错就有点过犹不及了。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好的,比知道什么是错的更重要

02.

被羞耻感裹挟的孩子,很可怜

当然,孩子犯错,父母批评一下也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很多父母批评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

正如前面提到的一样,很多父母管教孩子无非就是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一遍又一遍的斥责,让孩子感到羞耻和自责。

孩子是意识到错误了,这个错误也让他感到深深的愧疚,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自我怀疑:我这个人是不好的,我不配拥有父母的爱了。

林林小时候有一次期末考试,遇到一道题不会做,便偷偷瞄了一下同桌的试卷,刚好被老师看到了,放学后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林林的妈妈,林林妈妈接她回家时,不顾旁人,直接大声批评她:

“看看你像什么样,怎么能抄袭呢?平时不努力考试就偷看,你也太厚脸皮了,我平时是怎么教你的,啊?.......”

林林满脸通红,又生气又难受,带着哭腔说道:不要你管,然后就头也不回地跑了。

羞耻心让孩子觉得十分痛苦,所以孩子唯一的选择就是逃避(即忽略)任何可能引发羞耻心的东西,他会远离人群,或者变得抑郁,在这个过程中,他什么也学不到。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好的,比知道什么是错的更重要

03.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好的,比知道什么是错的更重要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学教授莉·沃特斯提出了“优势教养”的概念:“优势教养”就是让孩子时刻牢记自己基于个性的特长和美好的品质,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告诉孩子能做什么、告诉他们自身具备哪些优势,发挥哪些优势可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而现在的大部分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几乎都是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引发孩子的负罪感。

比如,孩子打碎了花瓶,撒谎说是别人打碎的,被父母知道后,大概会这样批评他:“我听说你自己打碎了花瓶,却撒谎说是别人打碎的,我真为你感到羞耻,你什么时候可以改改?”

这当然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与此同时,也会令他感到很耻辱,因为自己的人格也被父母彻底的否定了。

但如果父母是这样和孩子说的:

“你今天打碎花瓶并且撒谎,我对此很失望,我眼中的你善良、正直,上周你看见一个奶奶的钱包掉在了路上,立马捡起来还给她,让我特别感动,特别骄傲,诚实是你的优秀品质,为什么不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呢?”

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可能在哪里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会让孩子意识到这不是在说他们“不好”,而是他们未能在某种情况下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所以,面对孩子淘气闯祸的行为,一个更好的方法是,父母重新审视,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把它当成是优势不在线或优势的误用,不要想“这孩子有问题”,而要想“他忘记运用自己公平、善良的优势”。

此时不要惩罚他,因为这正是教育他如何更好利用、协调自身优势的大好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这种方法会改变你的孩子,也会改变你。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好的,比知道什么是错的更重要

——————————————————————————————————————

十分妈妈:一个有温度的亲子育儿公众平台,在这里,为你分享提升妈妈宝宝幸福指数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众号:shifenmama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