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五太守

 苏迷 2019-02-26

  俞都

  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美称,到了明代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起,至明末崇祯灭亡的两百多年间,苏州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条件,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城市,其间有贤名的知府共有五人,他们是:季亨、魏观、王观、姚善、况钟,史称“姑苏五太守”(《明史·王观传》)。其中季亨的事迹不详,现就简单介绍一下另外四位在苏州的功绩。

  魏观,字杞山,湖广蒲圻人(今属湖北)。魏观是明朝苏州的第二任知府。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魏观的前任是陈宁。陈宁为政严酷,处理案件时多以刑讯逼供为主,惯用烙铁获取口供,嫌犯往往生不如死,屈打成招。苏州俗语“一烙铁烫平”就是由此而来。洪武五年(1372),魏观任苏州知府,到任后聘请高启、张羽、王彝等文士为幕僚,大兴文教,政局清平,一改前任陈宁的严刑酷法,百姓安居乐业。洪武六年(1373),魏观拟升为四川参政,但为苏州百姓挽留,继续留任。可惜这一留任却让魏观丢了性命,冤死苏州。洪武七年(1374),魏观看到苏州田赋最高竟达每亩二三石,于是上奏请求减赋,朱元璋同意将最高税赋减半。此时却逢都指挥使蔡本弹劾魏观两件事:一、迁建府治(从胥门内都水行司迁回到吴子城);二、重新疏通锦帆泾。称魏观在张士诚王府地基建府开河“有异志”,此事并牵连高启、王彝二人。于是朱元璋命御史张度调查,其实这只是两项再普通不过的工程,可张度却回奏称:兴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朱元璋听到魏观要在张士诚的王府上重建府衙,龙颜大怒,亲判魏观、王彝大辟(斩首),高启腰斩。原来朱元璋在攻打苏州城时,苏城百姓与张士诚一直坚守,宁死不降,明军将士损失极大,朱元璋对张士诚恨之入骨而且对苏城百姓也没有好感,将大批苏城百姓遣散到苏北大丰,史称“洪武遣散”,并把苏州的赋税定得非常高。魏观上奏请求减赋,朱元璋虽然同意却也只是将最高赋税减半,其余赋税照旧,如今听到魏观要在张士诚的王府上重建府衙,更是小题大做,将魏观等人处以极刑。魏观等人被斩首后,朱元璋也十分后悔,让死者家属将遗体收葬,但是没有给予平反。

  王观,字尚宾,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为人耿直,而且长得仪表堂堂,口才非常好。由祥符当地推荐入太学,后来升为苏州知府。王观在苏州担任知府时,为人廉洁,秉公执法。府内有一狡黠的小吏钱英,曾多次陷害百姓与上司,王观将其捶杀。朱元璋听闻此事后,特派人进行嘉奖,赐予王观御酒。

  后来又遇灾年欠收,上级催粮交赋,百姓多数无力交全赋税,王观于是宴请本地富豪,劝说他们帮助穷苦的百姓交全赋税,宴席上王观言辞诚恳,富豪们也都为之感动,愿为百姓交齐所欠赋税,后来所欠赋税也都全部交齐了。朝廷表彰其才能,并以其为榜样。王观死后入祀学宫。

  姚善,字克一,湖广安陆(今属湖北)人,初姓李,举人出身。洪武三十年(1397)任苏州知府。朱元璋认为当时的苏州风气奢靡,要求官员治理时严加管制。姚善担任苏州知府后,礼贤下士,先后聘请隐士王宾、韩奕、俞贞木、钱芹等。请教治郡之策。每个月初都与贤士会与学宫。后来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姚善奉命督苏、松、常、镇、嘉兴五府兵勤王,可惜军队还未集结完毕,京师南京已经失守。姚善被麾下的许千户绑了献给朱棣,至死不降。后来,苏城百姓为了纪念姚善,把他与韦应物、白居易、孙冕、况钟同列,称“五贤”,并撰一联:政绩在斯贤,溯唐宋明“有五大夫,吴郡楷模二千石;馨香隆厥祀,立功德言垂三不朽,太守风规数百年。”

  况钟,字伯律,江西靖安人。原为靖安县一小吏,后来因为吏部尚书吕震的推荐,被授为礼部仪制司主事。况钟任职期间,先后受到朱棣三十一次嘉奖。洪熙元年(1425),况钟被越级提升为仪制司郎中。宣德五年(1430),况钟被荐举为苏州知府。上任前况钟了解到当时苏州政情复杂难治,希望得到皇帝的支持。于是,皇帝特赐一道敕书,准许他“便宜行事”,奏章可跳过内阁直送皇帝。况钟到任后,首先着手整饬吏治,他假装是个外行,让贪吏们放松警惕,使他们暴露,暗地里掌握大量证据后便进行严厉惩处。当堂抛空掷死贪吏七人,弹劾罢免下级不作为官员十一人,逮捕不法县丞三人。这件事震动了整个苏州官场,并一改往日的风气。宣德七年(1432),苏州发大水,次年又遭旱蝗,况钟上报朝廷,减免苏州官田租粮七十二万余石,另一方面赈济饥民,招抚流民回乡恢复生产,设“济农仓”备荒。还奏请疏浚苏、松、嘉、湖诸府河道。在刑狱方面,况钟对积案做了清理,经复查,释放了无辜者一百六十余人,奏免因株连而服劳役者1240余人。文化教育方面,况钟扩建府学,迁建吴县县学,大力培养选拔人才。根据明朝制度,府、州、县地方官三年考绩一次,由吏部根据考核决定升、调、降、处,官员三年一任,一般在一地不超过两任。宣德六年(1431),况钟因继母何氏亡故,按制需回江西靖安守孝丁忧。苏城百姓三万余人联名上书,请求皇帝准予“夺情起复”。宣德十年(1435),况钟两任期满回京,又有郡人八万余上书挽留。正统五年(1440),况钟再次任满等升迁,又有两万余人要求他留任。正统七年(1442),况钟卒于任所,享年六十岁,在任十三年。为了纪念况钟的鞠躬尽瘁,苏州百姓特在阊门外杨柳湾为他立了衣冠冢,并在府学内建祠纪念。值得一提的是昆剧《十五贯》描写的就是况钟平冤狱的故事,也因为这出戏的成功,让昆曲再度受到重视,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姑苏五太守因为时时刻刻都在为苏城的百姓着想,所以苏城的百姓也会世世代代记住他们,将他们的故事一说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