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莲寺传奇之唐碑遗迹(上)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2-27

晋城国宝:青莲寺传奇之(十)唐碑遗迹(上)

青莲寺传奇之唐碑遗迹(上)文/韩静

关于青莲寺的系列文章,已经写到了第十篇,有的朋友很关心,是不是该结束了呢?

对不起,确实难以收尾,毕竟青莲寺的故事太多,它蕴含的信息也太丰富;即使已经用了很多的篇幅,可是依然还没有对它介绍全面,比如唐塑、宋塑,比如它园林化的构景,再比如在上寺发掘出的国内现存的几通蕴含有丰富历史信息的石碑。

青莲寺传奇之唐碑遗迹(上)今天,我们重点讲一件单体文物,这通名为《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的石碑非常重要,碑面上现存的铭文和珍贵的图像告诉了我们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信息,比如唐朝时候的寺院是怎么盖的?

一 碑刻内容

这通石碑现在哪里呢?

《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碑,存放在青莲寺下寺的弥勒殿(南殿)东北角(原址,现在已经移走)。它是一块立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的石碑,距今足有1291年的历史;通高约为150公分,厚度是20公分,宽约为70公分,体量不大,信息蕴含的却不少。

石碑由三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一张图,名为《弥勒讲经佛殿图》;中间为三百余字的楷书碑文;下部是镌刻有当时布施者、供养者的造像人信息。

青莲寺传奇之唐碑遗迹(上)

青莲寺传奇之唐碑遗迹(上)因为这通石碑蕴含的信息比较繁杂,咱们为了把它讲清楚,只能被迫分开表述,这次先讲弥勒图,下次再说碑文内容。

二 震惊世界的弥勒说法图

先说碑首的这张图。

青莲寺传奇之唐碑遗迹(上)此图描绘了一个场景,那就是弥勒佛说法,因为佛不可能坐在野地里,所以便顺带描绘房子,那么这张图的价值就大了,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整幅图高约为60公分,阴刻手法,主题为《弥勒讲经佛殿图》;

图上是一座寺院,这座寺院云烟缭绕,犹如仙境之中;在图画正中央是一座非常华丽的经楼,屋顶为重檐庑殿顶,可见当时佛教尊崇,地位规格之高。

经楼后面是双层连廊,一直向周围延伸;在画面最前方也即是最下面出现了一座山门,这山门可见有台基的立柱,四柱式,屋盖取单檐庑殿顶;

周匝有莲台,上面是头顶圆光的护法弟子在守护着,他们立于山门两侧,而由山门延伸出的围墙由柱子和廊屋构成,环抱整座寺院。

在经楼前可以看到端坐的弥勒菩萨,头顶圆形的头光,宝象庄严,头戴花冠,衣着轻松,纹理清晰,身佩有层层的璎珞;

弥勒佛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座于莲台;在他左右则各有一名弟子,前面的空地上还各自坐有五名听法的弟子,头光清晰,衣着飘俊。

在佛周边有五名乐手,左边的手持法鼓、法钟、木鱼等乐器;右侧的以琵琶、横笛、竖吹为主;

整个场景规模宏大,肃穆和谐,仙音袅袅,展现出唐朝弥勒信仰的流行态势和宏大场景。

“宝历“是唐敬宗的年号,而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时间非常短,只有三年;

据说,他治国无能,但却是位体育高手,擅长马球、手博、摔跤、拔河、龙舟等,更有甚者,半夜还在宫中“打夜狐”。

青莲寺传奇之唐碑遗迹(上)他执政时期已是唐朝的末期,弥勒信仰可见仍在盛行中;此图十分稀有,目前能和此图相对比的也就是西安大雁塔门楣处线刻的佛殿图,在时间上青莲寺的图比后者晚了约有一百多年,但若从规模的完整性上来讲,又要超过不少。

三 扒一下弥勒佛的三重身份

弥勒佛大家都十分熟悉,笑口常开那位嘛!

一般寺院进了山门就是他,后面是韦陀菩萨,他俩搭档的挺好。

弥勒是梵文音译,本意是“慈氏”;早在古印度早期佛教中,他就出现了,算是元老级别的这么一位佛。

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弥勒也随之进入中原,当时主要是作为净土信仰的代表。通过哪部经典来介绍呢?就是《道行般若经》和《放光般若经》这两部经

青莲寺传奇之唐碑遗迹(上)魏晋南北朝是佛教近乎狂热发展时期,但是对于佛的区分也没那么细致,据说弥勒信仰就达到了巅峰,当然也有人说到隋唐就没落了。

我看这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

从现存诸多实物来看,弥勒造像在唐到五代是非常流行的,完全是一个大项,这才是弥勒信仰真正的鼎盛期,至于北宋开始,弥勒信仰就变化了,开始世俗化,而且还出现了契此和尚,就是大肚能容那一位,由此弥勒才开始走向神坛,成了喜气洋洋的胖和尚。

从造像的特点来说,我们熟悉的弥勒还要分为三种,这表达了弥勒三种不同的状态,有必要一一区分。

第一种:菩萨装,这通唐碑中的弥勒便是菩萨装。

青莲寺传奇之唐碑遗迹(上)他往往是身披璎珞,头戴花冠,通肩袈裟,说法印形多,是一位姿态曼妙的菩萨像,这表明当时他还是一位菩萨,还没有成佛,但是因为学问很好,因此就经常上兜率天讲经说法,这个状态下他就是一位菩萨。

第二种:佛的样子。

为什么是佛?样子上就显得很没有性格了,跟一般的释迦佛、阿弥陀佛都没有什么区别。

青莲寺传奇之唐碑遗迹(上)这是说他后来下生到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面先后说法三次,吸引了很多受众,弟子众多,足足度化了282亿名弟子修行成“阿罗汉”之后,他自己功德圆满,于是就修成了未来佛,所以这个时期他就是佛的样子,表示成佛。

第三种呢?就是罗汉像。他的样貌就是一位大肚子的,整天笑眯眯的和尚。

青莲寺传奇之唐碑遗迹(上)这来源于五代的契此和尚(布袋和尚),笑口常开,大肚能容,手中握着一把大蒲扇,这是十分本土化的、世俗化的形象,就如同你熟悉的胡同退休大爷,老百姓喜欢,因此后世成为常态。

这三种造像,都是弥勒的真身,只是代表了不同的寓意;而这幅唐朝末期的弥勒说法图背后又蕴含着哪些历史的真相,它又是如何描绘出了唐朝佛寺的真实面貌的呢?敬请关注下期解读(韩静)。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我会逐一回复。【马上订阅 触摸古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