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美古代“时尚范儿”!数千件少数民族服饰,清代宫廷袍服尽在服饰博物馆浦东这家

 cxag 2019-02-28

近些年来,复古风热度持续增长,汉服、民族服等中国风在服饰等各领域大放光彩。在我们浦东,就有这样一家服饰博物馆-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拥有数千件少数民族服饰,还有清代宫廷袍服、中国服装史研究泰斗沈从文先生服饰研究的遗作手稿等珍贵展品,想紧跟千年来经久不衰“时尚范儿”的你,千万不能错过哦~



    作为上海工业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达标单位,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对外交流和员工教学于一体,展厅面积2000余平方米,馆藏品达10000余件。

    在这里,可以欣赏汉族、畲族、纳西族、白族、苗族、水族、侗族、瑶族、彝族、壮族、黎族、傣族、布依族、藏族、毛难族、仡佬族、革家、仫佬族、土家族、蒙古族、赫哲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几十多个民族的服装、织绣、银饰及织机、缝纫机、熨斗等贵重物品。尤为珍贵的还有已故著名文学家、中国服装史研究泰斗沈从文先生服饰研究的遗作手稿,可谓镇馆之宝。

    展陈内容分为:①清代宫廷袍服;②民国服装;③少数民族服饰;④少数民族饰品;⑤帽子;⑥大风衣;⑦熨斗;⑧沈从文先生的手稿等。

    喜爱服饰的小伙伴们可以组队去玩耍啦!

参观指南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桥东路800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30--17:00(国定假不开放)

周边交通:龙芦专线、张南线、南南线、632路、康桥1路、地铁11号线、地铁16号线等

注:团队参观,提前2天预约讲解

预约电话:021-38119999*8135(工作日9:00-17:00)

展品

欣赏

1

红缎地三蓝绣武将戏服

年代:清末(1874-1911)

【展品说明】身长121㎝,袖通长149㎝,形制为圆领套头式。大身呈菱形,腰间饰以宽腰带,袖窿处与大身断开,披如意云头纹样。应为清末武将戏服样式。


2

百鸟衣

此衣制作于清代,为贵州榕江月亮山地区苗族的“百鸟衣”,原为古代祭祀时穿芦笙时穿戴,现作节日盛装衣饰,亦称为牯脏衣。衣饰宽大,无领对襟,前胸和后背刺绣鸟、龙、蝶等纹样,下缀有百鸡羽毛,色彩古朴斑斓,绣饰粗犷,显示出苗族古代巫文化的种种观念。


3

补服

所谓补服,是指明、清凡装饰有“补子”的官服,称为补服,也称为“补褂”。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是表示官阶等级差异最明显的地方;文官绣飞禽,武将绣走(猛)兽。明代和清代“补服”的差别主要是:明代是斜襟,清代是对襟;由此明代补服上的补子前后二块是完整的,清代胸前的补子是一分为二的等。清代官制设置严谨、细密。无论文官、武将均设置九品十八级,也就是所谓的“正”、“从”。在清代,汉人只能官至一品。


4

侗族银背扣

这对银器是侗族的银背扣,在苗族也有使用,兼具使用性、装饰性。该形制背扣主要流行于贵州的都柳江下游的苗侗地区。当地姑娘喜穿胸围兜,银背吊连接围兜带,悬于背部,既可调节兼作领口的脚围口的高度,又可作为装饰品。这种银背吊或用筷子粗细的银条盘成螺旋纹,代表当地人民的崇拜图腾之一——蛇。


5

清代贵州苗族鱼钩耳饰

清代贵州苗族鱼钩耳饰外形奇异,有点像江南农家用的帐钩,又有点像放大的鱼钩。将银通过捶揲、浇注、焊接等工艺制成。这种鱼钩形的耳坠为苗族妇女所佩戴,简洁夸张的造型,体现出苗族人民朴实的自然审美;但是现在很难再见她们日常佩戴。


6

沈从文先生的手稿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服装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先生14岁时,他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后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先生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先生身前最大的心愿是建设一座展陈中国各民族服饰的一个专业服饰博物馆,而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的建成,应该是完成了先生的心愿。


更多养颜美物,

尽在展馆现场,

还不快来打卡!


信息来源:美邦服饰博物馆、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