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榆谈杂文:以史为鉴,映照当代

 老鄧子 2019-02-28

      我曾用三个多月的时间编选了一部现当代作家的经典杂文作品集。此文集共分为六个小辑,我根据自己的读后感和写作杂文的经验,为各小辑写了引言,庶几可以称为杂文创作谈。今不揣浅陋,陆续发出,聊博众杂文家与杂文爱好者一笑。



第三辑


以史为鉴,映照当代

 

 

引言

 

 

 唐太宗李世民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实,历史这面镜鉴,不仅可以照见历代王朝的存亡兴替,而且可以照见国民性如何形成,照见社会弊端产生的根源,照见人处于恐惧和利诱时的表现,照见历代政治制度对当代的影响……意大利哲学家、史学家克罗奇有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此言虽然有些武断,但也说明了历史与当代无法割断的道理。

 作为一名杂文作者,即使不能像史学家那样把历史背得滚瓜溜熟,也要对历史有所了解。了解历史,写作杂文时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文章才能有历史的纵深。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的历史,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史籍不是一无所用的故纸堆,而是现实的镜鉴,鲜活的教材,其中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有心人,阅读史籍,可谓如入宝山,其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项制度、某种习俗……都可能引起我们的联想和思考,从而下笔成文。

 本辑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这些文章,或以历史为由头展开议论,或以史实作为例证。其文不因说史而晦涩,或写得趣味盎然,令人忍俊不禁;或旁征博引,汪洋恣肆,令人叹服;或有力地揭示真相,促人猛醒。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使我们受到启迪,从而看清种种事物的本质,而且可以供杂文作者借鉴,比如怎样选择和运用史料,怎样把干巴枯燥的史料写得生动可读,怎样在一文中多处引用史料而不致繁杂。

 根据我多年的阅读经验,梁启超、鲁迅、梁实秋、林语堂、柏杨、李敖等人,对历史的研究最为广泛深入,对史料的运用也最为娴熟精当。其中柏杨先生专以历史为素材的著作就有多部。本辑所选文章有限,我们如有闲暇,可以多读读他们的著作。

 以史料为素材的杂文,须注意一点,即避免流于单纯说史。前几年,全民掀起读史热,许多历史读物,或正说,或戏说,有颠覆,有翻案,因为只是单纯的说史,而且不是严谨的正史,故只能称作“通俗读物”。杂文如果流于单纯说史,也只是缺乏思想含量的消遣性文章。我们从本辑文章可以看出,作者皆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以史为鉴,映照当代。我称此种手法为“勾联法”。将古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勾联起来,将历史感和现实的批判精神统一起来,文章才会有思想的深度和历史的厚度,才会意蕴深远,令读者读之叫绝,掩卷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