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是一个广义的名词,通常人们把纺线称为纺纱,同时也把带有孔眼的布匹叫纱布,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明清时期用于制作服装面料的纱。这种织物是防暑服装的最佳面料,既有极好的通风透气的效果,也有较强的装饰性。纹样在视觉上有若即若离,有较好的层次感。为了既能避暑也不失礼仪,清代典章里的夏装就使用纱作面料,例如;夏朝服、龙袍、官服等。 纱织物中纹样的形成主要有两种,一般早期是通过绞经与不绞经的变化而形成暗花。这种纱织物的年代多数都在明代以前。明清时期大部分采用介入纬线的妆花工艺,即所谓妆花纱。但因为是半透明状态,多数不抛梭,介入纬线时采用全部回纬的方法。明清以后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进步,纱织物的种类逐步增多,根据经纬关系变化的不同,孔眼的形状、大小也不同,主要有平纹纱、亮底纱、芝麻纱等。 到民国以后,沙织物孔眼的形状、大小,纹样的形成几乎是随心所欲的,可以设计成多种变化。为了使孔眼相对牢固,纱的经纬关系也是通过多种方式形成的。 两色云纹妆花纱 织纱工艺的形成非常古老,但是在纱组织上用妆花工艺应出现在明代初期,由于妆花是在原有组织上介入彩纬的显花方法,所以在纱组织上妆花较为简单,图案也比较突出,但因为纱组织相对松散,经纬组织点容易松动,妆花纱容易出现跳丝,从而造成纹样变形的现象。 绞经纱分析图 (明代) (局部放大分析图上面的黑色横格是一个透明的标尺,每格的距离是一毫米),经线每厘米17根,纬线每厘米12根。 云纹妆花纱面料 (明代) 纱是一个古老的织物种类,古代的纱使用的丝线较细,经纬丝线的粗细差距也很小,是1浮1沉的组织之间都相隔一定间距而形成的。约宋代开始出现绞经纱的工艺,并且逐渐通过绞经与不绞经的组织变化而形成暗花纱的效果。 这是一件明代以前的纱织物残片,纹样的形成是采用经显花的方式。由于相邻的两根经线互相缠绕在一起,绞经时的经线就像一根,经纬组织间的距离较大,而不绞经的部分则是两根经线均匀的排列,经纬组织相对密集,所以如意纹的形成是通过绞经和不绞经而形成的,从实物看,这种组织结构的纱织物都在明代以前,以后的的纱织物都是采用纬显花的方法。 黑色云纹妆花纱面料 (民国) 黑色梅竹纹纱面料 (晚清) 蓝色妆花纱面料 (清代晚期) (这是一件清晚期妆花纱龙袍局部组织) 黑色纳纱面料局部放大 (晚清) 咖啡色团龙绞经纱分析图 (清中期) 绞经纱分析图 (清中期) (局部放大分析图上面的黑色横格是一个透明的标尺,每格的距离是一毫米),经线每厘米20根纬线每厘米19根。 芝麻纱分析图 (清中期) 经线每厘米20根,纬线每厘米22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