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孟子》:人性向善

 昵称4705243 2019-02-28

原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①告子:人名。事迹未详。②犹:好像,如同。湍(tuān):水势急。③决:排水。诸:之于。东:向东。④无分于善不善:在善和不善方面没有分别。⑤信:副词,确实。⑥之善:趋善,向善。就:趋向。⑦夫(fú):那。搏:击打。跃:使上扬。颡(sǎng):额头。⑧激:水势受阻后腾涌飞溅。行之:使之倒流。⑨是:这。岂:副词,表示反问,难道,哪里。⑩其势:指因“搏”“激”的行为造成的势力。然:使得这样。⑪其性:指可以使人为不善的性质。犹是:如同这种情况。是:指代“其势则然”。


译文

告子说:“人性如同湍急的水流,朝东方排水,水就向东流,朝西方排水,水就向西流。人性没有善和不善的分别,就如同水在向东流和向西流方面没有分别。”孟子说:“水确实在向东流和向西流方面没有分别,可是在向上流和向下流方面也没有分别吗?人性向善,就好像水往低处流。人性本没有不善的,水也没有不往低处流的。对于水来说,用力拍击它,使它飞溅起来,能使它越过额头;把水势阻住使之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些难道是水的本性嘛?是击打和阻拦的行为造成的势力使得它这样啊。对于人来说,可以使他为不善,其性质也正像水受到击打和阻拦而改变了向下流的本性。”

读后感

告子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是后天的教育、环境等因素决定其善恶的属性。这可能是一般人对人性的倾向性认识。


告子以水为喻说明他的观点。于是孟子便顺着告子的比喻,指出水往低处流是水的自然属性,同样的道理,人性向善,这也是人性自然的属性。


孟子也承认,社会存在各种丑恶,由此使人看到人性之恶。不过,他认为这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性被后天的外力扭曲而造成的。这就如同外力可以改变水往低处流的属性一样。


那么,改变人性之善的外力是什么呢?孟子论述水之违逆本性,是“势”使然。“势”字从“力”,本指由权力形成的强制性的威力,也指由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的支配性力量。改变人性之善的“势”,也是由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外力。


这种外力,首先源自权力。孟子意识到,在当时的权力体系下,君王对一个社会的善恶品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请参读:读《孟子》:君正莫不正


以君王为核心构成的权力机器又对君王的善恶有直接的影响。“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孟子·滕文公下》,请参读:读《孟子》:学说齐国话


孟子特别强调:“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君王的善恶并非受某一位官员的制约,而是受整个权力体系的善恶属性支配。孟子努力追求的仁政,在某种程度上是希望为权力建立明确的道德规范,从根本上改变权力的品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又将仁政称为善政。


孟子认为,权力体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的道德生态环境,必然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但是个人仍然可以有所作为。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通过个人修养保护与生俱来的善性。(《孟子·告子上》,请参读:读《孟子》:无以小害大


告子和孟子均使用比喻的方式讨论人性。比喻可以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但同时也使辩论的深度受到局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