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读原著 2021-12-27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有人就“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句话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良知本来是知道白天和黑夜的。”

  又问:“当人熟睡时,良知也就没有知觉吧。”

  先生说:“如果无知,为什么一叫就应答呢?”

  问:“良知若是常知的,如何会有熟睡时?”

  先生说:“夜晚都要休息,这是自然常理。夜晚,天地一片混沌,万物的形状和颜色都消失了,人也是看不见、听不见什么,感官的功能也暂时停止了,此时正是良知收敛凝聚的时刻。天拂晓,万物显现,人也能听到声音,看到形状、颜色,感官功能也恢复正常,此时正是良知妙用发生的时刻。由此可见,人心与天体原本是一体的。因此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如今的人,夜晚不擅长休息,不是沉睡不醒,就是连做恶梦。”

  问:“睡觉时如何用功夫?” 先生说:“白天知道如何用功夫,夜晚也就知道如何用功夫。白天,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晚,良知是收敛凝聚的,有梦就是先兆。”

  先生又说:“在夜气下发的良知才是良知的本体,因为它没有夹杂丝毫物欲。学者要想在事物烦忧时仍如夜气一般,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选自《传习录》)


   告子一直混淆在性的本体与表现形式上,后世的王阳明先生对此解释得最是清楚。

   告子又说人性如水,水可以利万物,也可以变成洪水,就像人的本性有善也有不善,孟子则告诉他水利万物是常,洪水是不多见的,就像人的本性是善,不善的时候多是被迫或是被蒙蔽所致,并非人的本性就是那样,就如同水的本性是从高往低处流,偶尔脱离这种流法,也是外势使之而然,并非其本性就是这样,其本性无论什么情况都是从高往低处流。

  王阳明先生还道:“告子病源,从性无善无不善上见来。性无善无不善,虽如此说,亦无大差(本质上说,无善无不善即是善)。但告子执定看了,便有个无善无不善的性在内。有善有恶,又在物感上看,便有个物在外。却做两边看了,便会差。无善无不善,性原是如此。悟得及时,只此一句便尽了,更无有内外之间。告子见一个性在内,见一个物在外,便见他于性有未透彻处。”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有时候受外界影响可能表现为不善,但其本性的仍是善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